潘启宏
摘 要: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科目,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现实性问题的课程,绝不仅仅在于将各种理论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孩子们要想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环境中应对诸多难题,就必须要好好利用数学这一基本工具。每一位同学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与个性,教师们需要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处理好数学的现实性与学生的现实性的结合问题,让孩子们真正学好数学。
關键词:小学数学;现实性;教学策略
数学知识源自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并不是为了掌握所有的定理论据,而是为了利用数学妥善处理实际遇到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中,老师们通常认为自身的责任就是将数学知识传输给学生,而并未重视孩子们数学思维与数学能力的培育,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们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决然不会自发地接触数学。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同实际日常进行有机的结合,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用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课堂中真正结合具有现实性特点的教学理念,必须要重视教学内容呈现出的现实性。人们日常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孕育了数学这一较为抽象的学科,诸如商品交易、购物、储蓄存款等操作都和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所以,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必须要把数学理论同实际问题展开有机的整合,将数学的现实性真正生活化,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数学教学环境,从而让孩子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索并汲取数学理论。这样的方式可以真正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爱好,发掘他们内在的数学潜力,进一步巩固将数学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基本能力。
例如:在教导学生们学习人教版教材中“加减法”的相关知识时,我就有意识地将其与《认识人民币》一课进行了联系,创设出了购买文具的真实情境,给出明码标价的本子、铅笔等学生们十分熟悉的文具,并询问他们不同的购买方法要花费多少人民币。这种现实情景可以让学生们生出置身其中的熟悉感,而把加减法知识贯穿其中则对孩子们起到了很好的引导效果,让他们明确加减法的应用意义与现实价值。又比如在指导学生们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我会结合学生们日常每日的作息安排,让他们运用新学习的“时、分、秒”知识表述个人的时间排布,这种问题对于孩子们而言十分简单,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可以轻松勾起学生们的表现欲,从而让他们真正掌握该部分的数学内容。
二、教学模式的现实性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数学所具有的现实性特征,就必须将数学延伸到课堂之外,局限于课堂的数学是无法充分展示现实性的。只有让学生们和数学一起进入日常生活,应用数学来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加深对于数学理论的理解能力,掌握数学的应用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即为辅助者与引导者,要重视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而非教学形式是否规范。
例如:我在介绍人教版教材中《位置与方向》一节内容时,首先在课堂上讲解了基本的方位知识,为了能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方位,我利用课后时间带领他们认识校园内部建筑的方位,并且让学生们利用方位知识来介绍各自家庭所处的环境。在这种教学过程之中,学生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并且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再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之中。如此往复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到方位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又例如在介绍“升与毫升”的相关内容时,我让学生们记录各种饮料包装中标注的体积,一般的矿泉水会标注“550ml”,当他们进行了搜集与观察后,就能够会体积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这样的学习模式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让他们在现实探索之中无形地爱上数学,从而在今后遇到问题时能够主动地联系数学,提高自身的数学思维与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评价的现实性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时,教师应当积极将课堂与教学评价的现实性特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每一位同学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个性特征,因此老师应当关注并且尊重孩子们在学习中显示出的能力的差异性,用极具个性化的方式来对学生作出客观而准确的教学评价。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只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才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认可与鼓励,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例如在介绍人教版教材中“统计”的相关内容时,我会把新学的知识同旧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实现良好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必然存在部分同学没有真正掌握过去学习的知识,面对这种情况,我就会积极主动的对他们进行知识的巩固与引导,发现他们学习中的不足并给予帮助,又例如在介绍“乘法表”的学习时,每个同学都拥有不同的记忆力与理解力,我会尊重他们的差异性,教导更多背诵方法,让他们能够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策略进行乘法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但凡是有所进步的学生,我都会给予认可与称赞,让所有人都对数学的学习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无形之中真正爱上数学。
总而言之,数学同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要将其现实性真正展示给孩子们,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都具备有现实性的特点,令小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于数学的认知与了解,如此才能够真正掌握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孔企平著.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忱红,张梅玲.数学活动与学生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