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卜姣娴
摘要:汽车保险杠是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分的安全装置,在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保险杠总成一般由保险杠横梁、保险杠缓冲块、保险杠面罩几部分构成。目前,许多保险杠的吸能特性较差,提高保险杆在碰撞过程中的防护特性,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研制重点。本文在中文专利摘要数据库(CNABS)中主要利用分类号结合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时结合中文专利全文数据库(CNTXT)中的相关检索结果。对于全球专利数据的检索,主要在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WPI)中进行,同时结合世界专利文摘库(SIPOABS)中的部分检索结果。主要检索策略是利用IPC分类号和EC分类号,同时结合关键词,分别进行检索,筛选出与本课题研究对象相关的专利申请文件作为分析、研究样本。
关键词:保险杠;碰撞;缓冲;车;固定;塑形;专利
1国内专利申请状况
国内专利申请主要包括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91-2001年),在第一时期内,一方面中国专利关于汽车保险杆领域的数量较国外专利在量的方面要少很多;另一方面,中国专利申请总体比较平缓,上升趋势不明显,且申请量和申请人数量非常少。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国内汽车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虽然生产量在逐年上升,但是与汽车制造主机厂配套的汽车零部件厂商还比较少,并且这段时期内,国内汽车装配的保险杆结构都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第二时期(2002年-2007年),第二时期内,关于汽车保险杆的专利每年的申请量明显比2002年之前的申请量多,而且申请人数量相较之前也有大幅度增长,专利申请量和申请人数量的发展总体趋势趋于平稳增长。第三时期(2008年-至今),第三时期内,中国专利申请趋势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且在2008年之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这段时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迅猛,自主车企发展较快,配套的零部件企业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这段时间内,国外来华申请量也在激增,说明国外公司开始关注国内的汽车零部件行业。
越来越多的国家在中国申请专利,其中以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传统的汽车强国的增长趋势逐年增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个国家重视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专利布局,这也跟近些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幅发展关系密切。从改图可以看出2004年以后,我们国家的专利申请量增长趋势迅猛,由此可见,中国关于保险杆的技术关注度及技术发展在这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国内专利申请量排名前5的申请人,分别是:1、福特汽车;2、丰田汽车;3、通用汽车;4、本田汽车;5、北京汽车。由此可以看出,排在前5名的申请人集中在日本、美国的传统汽车名企业。前四名被美日两个国家的申请人占据,也说明这两个国家在汽车保险杠技术发展水平较为先进。
2.国外专利申请状况
从整个趋势来看,明显的该项技术在申请量上处于上升状态,说明该项技术目前还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在整个汽车领域,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对汽车安全越来越重视,汽车在发生碰撞的时候需求尽量减少损失。因而汽车保险杠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逐年增加。然而中国专利申请的起步较晚,在1962年-1991年之间相关的专利申请量为0,这也跟中国汽车发展起步较晚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2000年之后中国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10年之后,国内专利申请与全球专利申请量的差距逐渐缩小,大有赶超之势,这不仅与我国汽车快速发展相关,通过与我国政府不断出台汽车安全相关的政策也密切相关。目前中国、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为该项技术的主要来源国,虽然中国的原创申请量较大,但是专利的质量与技术含量并未达到较高水准。
3.包含塑形变形的保险杠固定装置的技术发展路线
随着汽车持有量的增加,汽车安全问题在近些年来得到各国政府、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普遍重视,为了确保汽车保险杠在汽车碰撞的过程中,减少损失增加安全性能,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包含塑形变形的汽车保险杠固定装置成为国内外各个汽车企业研究的重点,该领域的外国的重点专利主要还是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的传统汽车强国之中。下面基于CNABS数据库、SIPOABS数据库和DWPI数据库的数据样本,从包含塑形变形的保险杠固定装置的技术发展路线来分析一下汽车保险杠装置的技术发展历史。
在1973年美国的“福特公司”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有弹性的保险杠装置”(US19730422946A),其通过在“保险杠外部设置一个弹性变形的外壳,该外壳包含弹性变形的支撑固定装置,从而实现保险杠与车身的固定”。在1974年法国的“雷诺公司”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能量吸收装置”(FR7407434A),其通过“设置一个复合保险杠,该保险杠包含能量吸收梁和变形单元至少两种能量吸收单元固定在梁和车辆底盘之间,该所述的能量吸收梁用于固定支撑所述的保险杠”。在1986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车辆保险杠装置”(DE3639195A),其通过在“汽车保险杠上设置一个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通过一个弹性固定装置固定在车辆上”。在1997年德国的“克莱斯勒公司”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用于车辆的震动吸收装置”(DE19745656A),其通过在“用于在车辆的震动吸收装置包含变形体,该变形体在碰撞过程中吸收能量”。在2001年德国的一家公司在欧洲专利局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车辆保险杠和变形元件”(EP01810184A),其通過在“车辆的保险杠通过一个变形元件连接与车辆的纵向方向,该变形元件有较强的吸收能量的能力在保险杠被碰撞的过程中”。在2005年德国的“本特勒汽车公司”申请了一篇发明名称为“碰撞盒体”(DE102005057429A),其通过在“碰撞的盒体具有变形的外部,该碰撞的盒体安装在纵向的底盘梁上”。
4.结束语
从国外保险杠的专利技术发展来看,该技术领域的技术成熟度已经非常高,对于国内的申请人来说,想要绕开国外公司的专利壁垒,开辟新的途径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国外的保险杠技术发展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发展周期,而中国整个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时期都非常短,更不用说汽车保险杠技术的发展时期,国内与国外在该项技术上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国外汽车零部件公司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也在与日俱增,该领域的国外公司在华申请也在逐渐增多,国内申请人在该领域与国外公司抗衡的困难度比较高。
参考文献:
[1]姜伟,赖异,蓝娟,王怡轩,徐淑娴,于志辉,赵梅芳,专利分析工作在S系统下的实现,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课题成果,2011.
[2]杨铁军,专利分析实务手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8.
[3]王卫华,汽车大视野后视镜的理论建模与应用技术研究,学位论文,2006.4.
[4]赵宇峰,汽车后视镜盲区检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硕士学位论文,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