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杰
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说:“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由此“生命共同体”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充分把握“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的内涵,并以此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生命共同体;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
一、“生命共同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他说:“人跟自然是个生命共同体,人就应该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要想避免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犯错误,人就要遵循自然规律,人对自然的伤害就是对自己的伤害,这是不可避免的。”我国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这要求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应是在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精神生活上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当然也包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需要。即人跟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因此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提出的最大的时代背景。
二、“生命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古代虽没有明确提出过“生命共同体”这一名称来指代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但先秦诸子百家跟我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提出过与“生命共同体”相似的论述跟看法。
像儒家的孟子在《孟子·梁惠王》中说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全文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不阻碍老百姓耕作的时间,就会有吃不完的粮食;捕鱼时不用很细的网去鱼塘,鱼也就会吃不完;不乱砍伐山林树木,就会有很多可用的木材。粮食、鱼、木材充足,那么老百姓对于生死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简而言之就是耕作收获要按照大自然的季节和节气,也就是按大自然的规律办事。其次,道家的老子一直都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庄子更是在他的《齐物论》中直接说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其中就蕴含着“物无贵贱,万物齐一”的生态平衡观。墨家的墨子虽没明确地提出过他的生态观,但从生态层面去理解他的“兼爱,非攻”的主张,我们就可以看到“兼爱”的字面意思是广泛而无差别的爱,在自然层面上就是人应该爱护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非攻”字面意思为不用武力攻打,引申到自然层面就是人不应该过分的干涉自然。以上这些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再者,在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的政策,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今者,死无赦。”这是我国在保护水资源、山林和动物方面可追溯的最早的政策法规了,而且从“死无赦”可以看出是十分的严厉。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淮南子》中详细论述了自先秦以来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算是当时最完善的有关自然环境保护政策的描述了。唐、宋两朝一如既往,都很重视动物和环境的保护。唐朝在把苑圃、山林湖泽还有围猎并入政府管理职责之内的同时,像城市的绿化也并入当地政府的管理之中。到了宋朝,特别是北宋时期,皇帝通过下诏或者颁布法律法规的形式来保护自然生态。同时,对于破坏自然生态跟环境的人,各州县的官员要依法将其逮捕,甚至是乡长这样的基层人员都有权力这么做,由此可看出,宋朝的统治者是十分注重环境保护的。明清两代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过大,当朝统治者才不得不对环境的政策有所松懈。
综上,我国历来都是十分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既有我国历史的一脉相承性,也有基于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性。现实性就是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应是在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在精神生活上也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当然包括对美好自然环境的需要。”
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内涵
从字面意思来看,“生命共同体”它应该属于生物学范畴,指生物與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不可脱离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包含血缘、竞争、地域成分,从而组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生命共同体就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各动物之间相互以彼此为生存的基础,一旦食物链中的某个生命体的数量减小或者消失,对其生命体而言那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不可否认“人”也是整个自然界中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界物种的多样性,人也将难以在恶劣的生态环境中生存下去。
其次,从伦理学角度看,“生命共同体”是对人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一种德行要求。这一要求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择善”“求真”与“臻美”。所谓“择善”即要有爱心在对待自然时,关爱自然生命,并将此内化为一种道德要求,自我作责,并以适度、节制、简约的态度切实履行保护环境的职责,以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组合。“求真”即为了更加充分的认清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跟内在统一性,通过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知识,以达到对自然的顺应、尊重,从而保持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关系。最后“臻美”即我们要学会发现自然的美,在欣赏自然的同时,更要学会赞美自然的美,从而在生命活动层面上使得两者和谐共进。
最后,从生态哲学的角度看。“生命共同体”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靠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间的辩证关系反映,注重的是环境保护和生态打造方面,我们应该把地球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尽我们最大的努力保护环境,保持生态系统。人类的命运跟地球其他生命体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只顾眼前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处境,最终付出代价的终将是我们人类自己。就如恩格斯曾经说过:“对自然界我们没有胜利可言,因为每一次我们取得的所自认为的胜利,后面都被自然界所报复了。诚然我们所谓的胜利确实让我们得到了预期的结果,但在这之后的结果却往往是出乎我们预料的,并常常把刚开始的结果取消了。”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分析,不难得出习总书记的“生命共同体”思想,主要的侧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强调人与自然是个整体,是命运休憩相关的团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注重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跟自然的辩证关系,我们的社会是一个物质生产的社会,自然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原料,如果离开自然的供给而去谈生存与发展,那自然相对于人来讲就好比是那“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水跟木。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正是因为人的存在,自然才有了其之所是自然的意义,人是自然的成为者。可以想象在人还没出现之前,“自然”这个“名”都是不存在的,而人类的出现才使得自然的名与实相符。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对自然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自然原本蕴含的丰富资源,在自然本身无法发挥其应然价值的情形下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使自然融入人类社会之中。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依赖谁也離不开谁,自然给予人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要的物质条件,而人使自然名实相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在这里自然离不开人,还需要注意到正是因为人的加入才使得自然内部的各项事物相互竞争,才使得生物的多样性得以延续。其次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单独的人与自然的整体,生命与生命的整体,而是说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如习总书记所讲到的:种树不能光顾着种树,治水、护田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顾着干自己的,会很容易得不偿失,从而使得生态的系统性被破坏。自然界是由水、空气、山脉、河流、森林、湖泊、动植物等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虽然这些构成自然的各部分所承担的功能不同。例如:水给自然界提供水源;河流、森林等为自然界的生物提供庇护场所;动植物为自然物质交换提供载体。但这些组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彼此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如果破坏了共同体中的任何一个,就破坏了共同体的整体性,其他构成部分必受影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2]刘珏欣.孟子[M].徽文艺出版社,2008.
[3]佚名.中国古代环保法令很严苛[J].共产党员:河北,2016(7):34-34.
[4]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列编译局,1971.
[6]董伟,卢俊岚.论习近平的"生命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1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