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译实践中浅析译员素质的培养

2018-10-21 06:55王浩然刘洋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冷场逻辑思维礼仪

王浩然 刘洋

摘 要:需要用嘴说话的时候,总是底气不足。常常说不了一两句就要停下来整理一下思路,有时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最糟糕的是,明明可以表达清楚,却因为紧张找不到合适的词,然后就三言两语糊弄过去,完全不顾对方听不听得懂。那么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在交流时气息均匀、侃侃而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做到思路清晰、条理分明,只言片语就能达到自己表述的目的?本文将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分析译员口译中的问题,探讨译员素质培养的关键点。

关键词:逻辑思维;冷场;礼仪

引言

简单分析译员初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发现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有的人的嘴更勤快一些。而经常喜欢发呆的译员,大脑常常习惯性地游离于四海之外,跟人辩论的时候,往往说到第二句话的时候,思绪还停在第一句话上,不愿动嘴的习惯的确会让一个人口脑结合的能力出现退化。译员也曾在MBA智库中看到这样一个题目:“请说出一支笔的用途。”有人可以说出20多种,但是译员的答案只有一个:“因为这是一支笔,所以可以用来写字。”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口才好坏,看得不只是临场心态,更多的还是Logical thinking和Divergent thinking,而这种thinking的能力就是在不断交流中磨练出来的。译员们在交流中可以汲取他人的经验与见解,同时也可以开动大脑,把自己的所观所听所读有力地传达出来,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这才是说话的意义。在做口译的过程中,看到一个熟悉的句型或熟悉的单词,却无法快速形成译入语。也不尽然是译员平时积累不够,更多的还是译员说的太少,动脑不多。

一、勤于交流

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语速太快、语音太小。之前也有朋友同学跟译员说,“你说话太快了,说十句话顶多能听懂一句”。这话虽有些言过其实,但译员也意识到,经常译员说一句话,必须要重复几次,对方才能听懂。在上学期的时候,译员有意识地朗读汉语文章,争取在口译过程中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如今在学习生活中,译员也在注意自己说话时的语速,每次暗示自己:交流并不难,有什么话要慢慢地说。之前译员也是一个非常抵触上台讲话的人,但是到了本学期后半段,译员才开始发现上台讲话是多么宝贵的锻炼机会,对译员而言,每次上台讲话,并不是要做多么激动人心、慷慨激昂的演讲,只需要大声说话,展现出自己的底气,同时要把话说清楚,这就足够了。当然,在译员的学习生活中,也逐步学会主动与人交流,不再担心说的是废话,毕竟不可能每个人在刚开始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每段金玉良言可能都是从不间断的废话中萃取出来的。在本学期的口译学习中,译员认识到的重要一点是,一名合格译员,不一定要是一名口才大师,但至少要做到思路清晰,言谈流畅得体。口译是更高层次的说话艺术,而作为一名口译学习者,就一定要从愿意说话并且会说话开始。

二、罗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译员还记得口译学习过程中,王教授对译员们讲过的一句话,“无论说话人说的内容多么杂乱,作为一名译员,思路要清晰敏捷,尽快地分析说话人的遣词造句,调整逻辑顺序,将关键信息条理清晰地传递给听众”。译员课下读小说的时候,发现很多作家的文笔偏为感性,在听电视访谈的时候,受访者的谈吐往往具有跳跃性,想到什么说什么。面对这些情况,译员常常会一无所获,最多了解大意,这说明,译员只是跟着他们的凌乱思路走,自己却没有进行思考。在本学期,译员首要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意识”,在说话人完成表述之后,利用有限的脑记和笔记法,剖析表述内容的内在关联,找出因果关系,排列先后顺序,剔除附带信息,抓出关键细节,最后进行整合。以译员曾经翻译过的一段访谈材料为例:大姚是一个很有情怀人,一个有责任感和情怀的人。然后译员们聊到仿佛体育产业很热,聊到中国篮球出现的这些问题,而译员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这就是个人性格,译员从内心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包括译员觉得很多体制上的问题译员觉得就是解决不了,其实大姚也觉得解决不了,但是他还是有这个情怀的,他愿意去尝试,有很多人不愿意去尝试,认为这根本就没法儿弄,那就算了吧,但是大姚还是愿意去努力尝试。这是一份访谈材料,受访者主要谈到了姚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一个母语为汉语的人,早就习惯了中文的跳跃性和意识流特色,但是对于外国人,或者是对中国篮球知之甚少的人肯定会觉得雾里看花,不知所云。于是译员在进行翻译之前,充分发挥了逻辑思维“意识”,萃取精华,重新排版:中国篮球协会新任主席姚明是一个很有激情的人,也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译员曾跟他聊过热门的体育产业,聊过中国篮球体制出现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译员的看法是很悲观的,译员认为这些问题解决不了,这样想也是译员的性格使然,因为译员是个悲观主义者。也有很多人觉得这些问题根本没法解决,认为干脆放弃吧。同时,姚明也觉得这些问题无法解决,但他是个有激情的人,他愿意尝试解决。润色过后,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可以大胆进行顺译。也许在真实口译过程中,没有那么多时间等译员发挥逻辑思维“意识”,但是作为初学者,这种意识必须要长期保持下去,逻辑思维“能力”是滴水穿石的修为。

三、冷场问题

今年5月14日,译员来到南京分考场参加上海中级口译口试,这也是译员第一次参加正式的口译考试。中级口译难度一般,整个过程比译员想象的要潇洒得多。但毕竟是首次参加如此接近真实口译场景的考试,不安是在所难免的。可是经过一年的学习,耳濡目染口译员职业操守,在完成口语部分后,译员尽快稳住情绪,切换到口译状态。第一段为英译汉,主题为生物工程,个别专业术语让译员有些无所适从,差不多有两句话没太听明白,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译,心里总是绷着一根弦:“要说话,不卡壳,不冷场”。在最后一段汉译英中,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记further本身就是个副词,竟然“急中生智”造了一个新词furtherly。个别地方又陷入死抠字眼的怪圈,如“投入资源”一定要把“资源”译成resources。不过到最后,没有再出现其他问题,过程平稳,会的都说了,不会的也都圆过去了。考完之后,译员有些洋洋得意,觉得这次考试肯定会过。但后来译员想到两个问题,首先,听不懂的情况让译员警醒,问题不是在听力上,更多的在于对专业知识的陌生。平时所做的翻译练习较为通俗,无非是政治工作,演讲稿等,但是面對商务、科技、传统文化、生物等领域的材料时,自己的知识面却显得捉襟见肘。其次,在一年的口译学习中,译员好像越来越满足于不卡壳、不冷场,每次口译只要圆满地译完,似乎就是一次完美的口译,很少去深究译文的对错与好坏。这一问题细思极恐,倘若是一次商务会谈翻译,译错一个数字就有可能毁掉双方的合同,而如果是政治场合,稍有一个词用得不合适或者是干脆译错,那么很有可能让一次政治谈话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种后果,是一名译员无力承担的。比如,在今年5月28日,译员作为临时译员,去北京参加一个小型商务会谈,场合informal,过程还是比较轻松的。美方代表在中国生活九年,中文流利,只是在面对特色中文词汇的时候需要译员用英语解释一下。在会议进行中的一次对话中,美方代表情绪高涨,使用了英语,这时需要译员用汉语向中方代表进行解释,然而对于这段英文,译员只听懂了一半,于是只能根据细节进行编造。但是美方代表马上发现了译员的翻译问题,打住了译员的翻译,自己又用中文重新解释了一下。这是译员第一次在翻译场合感受到什么叫做humiliated。这样一次宝贵的翻译经历,让译员意识到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译员,怎么可以放任自己的错误?怎么可以以圆场为傲?一名合格译员,在翻译场上,理应是忠实的、准确的、流利的。一年的口译学习中,译员逐渐形成了思维惯性,认为流利完整才是口译的核心,没想到是本末倒置。一名合格译员,编制细节来圆场仅是为了自保,这是一名合格译员的底线,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才是一名译员的生存法则。译员口译的根本问题在于,永远在底线上漂浮,却从来没想过更好地生存。

四、译前准备和商务礼仪

在今年5月27日,赴北京参加商务会议之前,译员留在唐山,利用宝贵时间浏览了一下双方会谈相关材料的主要内容,核心要义是中美企业双方共建网络合作平台,吸引中外企业来到平台上,分享业务信息,进行业务合作。多年身处象牙塔,业务事项对译员来说十分抽象,译员只能略微掌握一下会谈内容的大意,查出生词和专业词汇,进行一下翻译演练。可是到了第二天,真正翻译场上的局面瞬息万变。谈判内容本是环环相扣的,但译员却总是感觉有极强的跳跃性。作为一个业务上的外行人,只能听懂个大概,大约到了会谈的四分之三处,译员才开始了解这次会谈内容的实质是什么,所以,译员的翻译大都模棱两可,完全抛弃原话的框架,直接将大意解释出来,所以,这次翻译几乎不能称之为翻译,顶多算是“解释”。译员记得王教授曾经讲过,“要有一夜之间掌握某一陌生领域所有词汇的能力”。很可惜,在这次准备活动中译员根本没有完成任务,不单没能掌握该领域的词汇,连具体业务也没能参透,还要现学现卖,这对于一个职业译员而言,是非常危险的事。

得知译员第一次参加翻译活动,与会企业代表对译员并没有很高的期望,反而还告诉译员,千万不要紧张,有什么事情译员们一起解决。这倒是着实让译员舒了一口气。但译员想,真正的译员可能没什么“靠山”吧,他们承载的可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平方米区域内的“耳朵”!

在上学期,我无数次地对自己产生怀疑,为什么像我这样不善言谈、不愿交际、甚至连说话都说不利索的人会选择口译方向。如今我不再怀疑,更不会后悔,选择口译,更像是选择一种缘分,有了他的存在,我才开始发现自我,并愿意做出改变。这也像是选择一种幸运,因为他的存在,我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流转于口舌,从而让我对语言有更完整的触感。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我希望我对语言和文字的热爱可以不限时长,我希望这种热爱可以引领我走上职业译员的道路,因为热爱,才能坚持。

参考文献

[1]郭小菡.辞意理论关照下会议口译难点及应对策略研究[A].海外英语,2014.

[2]廖维.浅谈口译人员的素养[J].学术争鸣,2009,(10).

[3]刘和平,徐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翻譯,2012,(5).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5]叶子南.高级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6]仲伟合.口译研究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7]邹德艳,刘风化.论联络口巧中译员的角色[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冷场逻辑思维礼仪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冷”变“热”
筷子礼仪
浅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冷场”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礼仪篇(下)
教你如何发起谈话
“冷场”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