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呜嘟探究(上)

2018-10-21 10:46丁颖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研究意义起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丁颖

摘要:一提起“呜嘟”这种乐器,大多数人都会提出自己的怀疑和提问:这是乐器的名字吗?真的会有这种乐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虽然大家对于这个乐器不甚了解,但是,这个看似十分可爱的词语,却不仅仅代表一种乐器,还代表了一种古老的文化遗产,并且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被列为湖北省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在各种现代乐器交相辉映的现代社会,大家生活中更多的是去关注一些西洋乐器以及中国传统乐器,对于呜嘟这样的古老乐器甚至从未耳闻。本文首先介绍了对于呜嘟的研究意义以及呜嘟的起源和发展,再介绍了呜嘟的作用以及现今的发展,希望能够为更去深入研究这种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些帮助与思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研究意义;起源

绪论

呜嘟这种乐器在现阶段的音乐领域是不多见的,因为其历史悠久并且使用方法简单易懂,但由于起源于民间,只有在为数不多的民间音乐作品里才能够听到呜嘟的声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乐器种类的日益繁多,对古老乐器的研究更加意义重大了,本文主要围绕呜嘟的介绍入手,详细分析了呜嘟的来源、制作工艺以及使用方法,旨在提供给读者全方位的关于呜嘟的信息和介绍,从而真正让大家明白呜嘟究竟是什么以及它作为非遗乐器的重要意义,帮助这种古老乐器被更多人所熟知,加大影響力。

一、对于呜嘟的研究意义

对于音乐而言,任何一种乐器都有着无法比拟的意义,每一种乐器与其他乐器的结合都能够迸发出独特之美。在西洋乐器和现代乐器逐渐占据音乐市场主导的现状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因为不被重视而产生了逐渐衰败的迹象。放眼全国的音乐领域,从还在母亲肚子里的婴儿开始,就通过音乐来进行胎教了,从小学开始,父母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在今后拥有更大的竞争力,也会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音乐学习班,而在成年之后的青年人,也会通过流行音乐来打发自己的无聊时间。总之,一个人的一生中会不断接触到各种音乐和乐器,但是对于中国非遗乐器的了解却很可能一辈子都处于空白。同时,反观国内学者对于呜嘟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在上网搜索有关呜嘟的相关资料的时候,搜索结果只是寥寥无几的几个音乐作品和几段简单的文字介绍,想要看到最新的呜嘟信息几乎没有任何来源,在学术领域更是如此,在笔者进行知网搜索“呜嘟”关键词时,只能够搜索到三篇文献,并且时间已经十分久远,并不能够提供完整有效的呜嘟知识。

以上几个方面纷纷表现出一个赤裸裸的事实,就是呜嘟的发展已经危在旦夕,对他的探究和关注是十分必要和紧急的,揭开它的神秘面纱,露出它的迷人一面,才能够给予这个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曝光和传播,才能够更好地发扬我国的传统乐器。对于呜嘟的研究不仅是对于一种乐器的研究,更多的是唤醒中国古老乐器、重塑古老音乐在现代的影响和发展的作用。希望本文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对呜嘟这个古老的乐器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也希望笔者的思路能够为呜嘟今后的改善和存在方式注入更多的有用理论来源。

二、呜嘟的起源

呜嘟虽然身形小巧,样式简单,但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乐器,已经存在于中华土地上将近两千八百多年了,拥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时间的沉淀。而关于呜嘟的起源,还来自于以下这个小故事。

在久远的三国东吴时期,湖北有一个叫做嘉鱼县的地方,这里气候湿润,草场遍野,挨家挨户都养牛为生,因此在广阔的草原上,每天都有很多的孩童在放牧。有一天,一个牧童在放牧的时候觉着无聊,看到地上刚下过雨的泥土和河里游着的鲤鱼,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他把地上的粘土拾起来,放在手中肉啊揉,一直到揉成了一块扁平顺化的圆形泥饼,然后把泥饼的两头黏住,做成一条鱼的形状,中间是空的,而鱼的身子一侧,捅上几个窟窿眼,然后放在阳光下晒干。晒干后的“泥巴鱼”比较坚硬,并且用嘴巴还可以吹出空灵美妙的声音,当用手指按压住上面的小孔的时候,声音音调还会随着按压住的小孔不同而变化。当别的牧童发现了这个好玩的玩意儿之后,便纷纷效仿,制作出了各种形态的“泥巴鱼”,他们既保留着原本的形状,又加上了自己的特征和喜好,从而做出了属于自己的“泥巴鱼”,而这条“泥巴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呜嘟的原型,而呜嘟二字,正是由于其吹出的声音与呜嘟相似,从而得到了这个简单易懂的名字。

在那个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呜嘟成了孩童们玩耍的主要工具,那时候呜嘟的作用也远远不止一种乐器。当牧童们放牛时,便会吹起自己的呜嘟为自己助兴,而长此以往,每个牧童就有了专门属于自己的声音,在隔着很久的距离时,就能够通过吹呜嘟而分辨出对方是谁,这也成为牧童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同时,呜嘟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呼唤自己的牛群,由于每个牧童所吹出的声音都是不同的,长此以往牛群也就记住了自己主人的声音,在牛群交错吃草时,只要牧童吹起呜嘟,牛群就能够立刻返回到牧童身边。而这样的文化也流传了很久,后来,一些人就逐渐制作出了更加完善的呜嘟作为一种乐器使用,在跳舞时助乐使用或是陶冶情操使用。总之,从这开始,呜嘟就变成了一种重要的乐器,这也便是呜嘟的起源了。

三、呜嘟形状与使用

呜嘟主要为鱼型,这是由于鱼型两边窄中间宽的物理结构能够更好地使声音更具备穿透力和空灵感,也能够吹出更多的音色。同时,鱼型结构也可以添加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具备了美观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呜嘟的基本形状并未有着很明显的改变,但是鱼身的花纹却成为呜嘟拥有者展示自身个性化和特点的载体,每个人都可以随心选择自己喜欢的花纹样式和图案,然后拥有属于自己的呜嘟。

在演奏方法上,呜嘟比起新时代的很多乐器而言,显得十分简单和质朴。呜嘟对于使用者并没有太多要求,甚至初学者都能够很快上手,首先演奏姿势是人自然放松站立或坐直,气息方法与管乐器相一致,一般采用的是腹式呼吸。双手拿住呜嘟,手指按孔即不能太松亦不能太紧,肢体的紧张会影响气息的松弛度从而影响音色及演奏效果。

四、呜嘟的制作

根据上文呜嘟的起源来看,最原始的呜嘟是牧童直接使用天然的带水泥土捏成的,但是这样的做法有个弊端,就是不易保存。泥土由于质地不稳定,加之易于受到环境影响和外力影响,很容易就会破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曾经的呜嘟没有一个流传至今的,在出土的许多乐器中,我们最多只能够看到一些早就不成形的呜嘟雏形,而再也见不到最初呜嘟的真容了,很多呜嘟并不是数量稀少,而是都很早就被毁坏了。于是,后来的人们改善了呜嘟的制作工艺,人们不再使用普通的粘土来制作呜嘟,而是采用了专门经过精细工艺的、更加坚韧的泥土经过烧制而成,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用陶等材料制作的呜嘟。呜嘟一般是两头小,中间大而空的鱼型,鱼型的腹背中空,一共有十个孔,鱼的外面可以烧制成各种图案,具备了很多个性化的特色。

但是,由于呜嘟的演奏者越来越少,对于呜嘟的制作工艺也没有再得到深入的研究,现阶段中国的呜嘟制造人员也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也只能在老民间艺人家中或是博物館看到呜嘟的身影了。

五、呜嘟的发展现状

春秋战国时期,呜嘟便存在于中国的土地上了,这个由中国国土所制成的古老乐器,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史以及民间音乐的发展过程,具有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古韵,其对于古乐器和民俗音乐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呜嘟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它的作用和意义都十分珍贵,呜嘟也被列入首批湖北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呜嘟,现代的民族音乐研究者常常用“来自人类最初的声音”来形容它,这也足以见得呜嘟的重大历史意义与研究价值。

但是,几千年来,随着新乐器的层出不穷,呜嘟的作用逐渐被淡化了,人们的注意力也逐渐被新乐器所吸引,这个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遭遇了极大的危机,需要进行具体研究然后进行改善。而呜嘟主要的发展困难也主要有以下几点:流传下来的作品太少,新作品还没有作曲家进行创作,其有关的文化传播手段弱化以及没有结合时代融入新时代特征去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共同造成了呜嘟的没落与淡化,因此必须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对策分析,这部分的内容也会在下一论文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六、结论

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呜嘟的发展史,就像一部十分漫长的书籍,其所见证的历史风云也是无法被抹去的。在我们的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要不忘初心,不让古老文化藏在角落里渐被遗忘,我们需要根据新时代的特征以进行创新和变革,从而使呜嘟这件古老乐器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从而重获新生。

参考文献:

[1]左峰,梁海景.浅析“呜嘟”的起源、发展与推广[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01):122-123

[2]左峰.浅析我省“非遗”项目—呜嘟[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03):102

[3]李志远.有个鱼形的怪乐器叫“呜嘟”[J].乐器,2003(11):64-65

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嘟研究,项目编号:CSQ17016。项目分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社科青年项目。

猜你喜欢
研究意义起源非物质文化遗产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TiO2光催化材料的发展及其研究意义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重庆市失独人群社会互动策略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