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静
摘 要:联系到当下我国社会的高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如何让人们适应这些变化并让我国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不落于人后,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科学精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培养模式
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科学精神之要义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在我们的学科教学中,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渗透是无处不在的。学生要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要学会知识的发展逻辑,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去理解事物的本质,即强调主观和客观的联系和影响。
【案例1】
【问题】氯水的什么成分使有色布条褪色?
学生1:氯气分子直接使有色布条褪色。因为氯气通入水中,可能与水不反应,直接只有氯气分子一种物质,所以就只能是氯气分子使有色布条褪色。
学生2:HCl使有色布条褪色。由于HCl溶液具有酸性,可能是酸性的作用使有色布条褪色。
学生3: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由于HClO具有强氧化性,有色布条被HClO氧化而褪色。
学生通过讨论设计解决方案,实验装置图如右图所示:
【发生装置】实验室制取氯气
【洗气装置】先将产生的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除去挥发出来的HCl气体;再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干燥氯气。
【收集装置】收集纯净干燥的氯气
【检验装置】
A.将干燥后的氯气直接通入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氯气分子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B.将气体继续通入湿润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褪色,说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可能是HCl和HClO。
C.另取HCl滴加在有色布条上,有色布条不褪色,说明HCl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结论】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氯水中的HClO分子。
这是一堂实验探究课,需要老师在学生边做实验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实验后,可以采取学生自我总结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探索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让学生理解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在学科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点起源、发展及现状,应用知识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这就是理性精神的提升,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强化理性精神有帮助,理性思维是科学精神体现,而科学精神是理性精神的源动力。
【案例2】苯的教学片段。
【化学史引入】①苯的发现;②苯分子的结构学说。
【设计意图】通过对化学史的介绍,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让学生通过对知识起源的了解,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精神和论证推理的能力。
【实验探究】①苯与水直接混合;②苯与溴水混合;③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混合。
【设计意图】实验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能够论证理论是否合理。实验能培养学生遵循实验是事实的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现象】①苯与水不互溶,位于水的上层;②苯不能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褪色。
【提问】苯加入溴水中,溶液为什么会分层?
【回答】萃取,苯易溶于有机溶剂。
【设计意图】虽然是对新知识的讲解,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一定要弄清楚其原理,同时也是对旧知识的一种回顾。
【结论】①苯的密度比水小;②苯分子内的碳碳键是介于双键与單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键。
三、让学生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质疑探索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真理,科学是人类探究自然的奥秘的过程,是探究自然界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学校的学科教学模式应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主,问题多以开放性的模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探索问题的各种可能结果,鼓励学生对各种结果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进行思考。
【案例3】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我们一共要研究四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别为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那么在研究压强是如何影响一个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时,就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对于任何一个反应,也如同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一样,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减小压强,化学反应速率减慢?压强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就一定不变?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这几种情况,可以发现,要判断压强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只需要判断此时刻参与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如何变化,也就是说把压强转化为浓度来看。这样还是与前面所学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联系了起来。
科学精神强调的是理性思维和质疑探索为核心,培养科学精神能让我们更高效地去解决问题、发展技术、满足生活的物质所需,从而愉悦我们精神享受。而人文精神的提高,让我们活的更有尊严,更能和谐的共处在这个不断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袁维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本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4,7(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