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娜 赵艳君
摘要:陕西的秦岭素有“生物基因库”的美称,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品质优良。文章以科技创新助推陕西中医药事业发展为主线,通过描述陕西近些年在促进中药科技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实施开展的具体工作与做法,从而实现陕西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秦岭是中国的脊梁,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秦巴山区是天然的“生物基因库”,药用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有野生药用植物2000余种,素有“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的美誉,所产的山茱萸、杜仲、丹参、连翘、大黄、太白贝母、黄精、白及、天麻、猪苓、乌头、葛根等药材,储藏量大,品质优良,久负盛名。近年来,陕西积极发挥秦巴山区中药资源优势,推进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为生态环境修复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源头控制,规范种植,科技助力中药材品质大幅提升
为加强陕西中药资源合理开发与濒危物种保护,2013年,陕西省启动实施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坚持“以发展促保护、以保护谋发展”原则,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开展规范化种植,积极培育龙头企业。目前,全省共建设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47个,其中陕南三市建设基地24个,涉及丹参、铁皮石斛、猪苓等中药品种20余种,药用植物种植面积已达15.59万亩,推广规范化种植60万亩,中药材年产销量近100万吨。丹参、山茱萸、绞股蓝、天麻、玄参和黄连等6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通过了国家GAP认证,其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已成为秦岭向世界展示的新名片。
二、积极探索,创新服务,科技引领中药产业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是陕西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陕西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积极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藥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全省建设中药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创新药物研究中心5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个,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产业化”,贯穿中药全产业链的创新平台体系。“十三五”以来,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道地濒危药材种苗繁育、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以秦巴山区为核心区域,收集、整理、保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1万余份,选育中药材优良新品系30余个,通过省级审定新品种15个;建立白及、秦艽、重楼、黄精、太白贝母、苍术等20余种秦岭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快速繁育技术体系,制定大宗、道地中药材制作、管理和质量标准30余种;支持中药制药企业100余家,获批中药生产批准文号2891个,其中独家中药品种285个,实现工业年产值近600亿元。
三、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科技助推秦巴生态文明建设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省委胡和平书记坚决打好青山、蓝天、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的指示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陕西依托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积极推动陕南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药材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发挥生态优势的绿色产业,利用林地仿生种植中药材,不仅能解决种植中药材与种植粮食、蔬果争地问题,而且还能为制药企业及出口提供纯天然绿色原料药材,更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陕南安康地区建立的2100亩杜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采用新型高产叶林种植模式,将药材的采收周期缩短了50%,采收效率提高了200%,有效地解决了杜仲药材生长周期长、采叶费事费力、管理困难的问题;同时,杜仲既是经济林木,又是生态林木,是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不亚于生态林,可有效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健康生态。实行退耕还药、荒山种药、野生中药材保护抚育,既可增加森林覆盖率,又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与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结合,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我们将把大美秦岭作为陕西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通过科技引领、产业保障,积极发挥秦岭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以草本扮美秦巴山水,科技助推金山银山,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作者简介:
王晓娜,女,工程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科技信息及政策研究
赵艳君,女,工程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科技信息研究
基金项目:
陕西省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7SF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