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明扬 羊诚
摘 要: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各地区居民经过一系列探索,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与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直接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在倡导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号召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国内建筑师的热烈响应。文章针对传统文化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本文笔者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公共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传统文化;应用
1 简述传统文化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认为:“文化是包括一个地区或民族的知识、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在内的复杂的整体。”其本质是各种精神产品的文化知识传播。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与外来文化而言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明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称,既包括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非意识形态部分,又包含世界观、人生观等意识形态部分。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探寻到了最适合本国家、本民族的建筑形式,为人类积淀了更加丰富的文化成果。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一般要根据当地居民所处的生活环境、地理位置以及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具体设计创作。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所在地区居民进行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往往是当地的文化及精神的凝聚象征。如果建筑设计人员没有充分地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基本要素,就不可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建筑设计工作中,无法设计出令当地居民满意的建筑形式。
2 传统文化与建筑文化之间的联系
建筑文化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作为继承与记录传统文化发展的媒介,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建筑文化往往能够以建筑物形态与特点的形式表现出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都开始重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竞争力,积极宣扬本民族文化。建筑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心与重视。相关人员纷纷致力于研究如何在新的建筑技术与建筑理念下,对我国建筑艺术进行一定程度的继承与创新。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建筑中,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3 传统文化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元素都会对该公共建筑物的整体效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建筑物在建造过程中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规定等,对其进行设计。一般来说,现阶段的大型公共建筑主要包括外部造型、建筑空间、结构模式等方面。
3.1 公共建筑外部造型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大型公共建筑造型是指所有以视觉感知为形象的造型。主要是指建筑设计人员将点、面、线等各要素进行连接组合,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的建筑形象。一般情况下,建筑物可以通过外部造型反映其建筑结构与内部空间,是整个建筑物建筑思想与设计理念的直接表现形式,能够直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其建筑的外部造型给予高度地重视。此外,由于大型公共建筑具有体积较大、占地范围较广、包含元素较多等特点。因此,相关人员在对大型公共建筑外部造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地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如其建筑色彩、建筑表皮、第五立面、整体形态等方面都可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特色。同时我国传统建筑基于木构的特殊形式也形成了一些在外部造型上的特殊意象,例如:歇山、庑殿等屋顶形式;又或是斗拱这一特殊空间结构符号;甚至是青砖黛瓦等类似的色彩定式。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和提炼,足以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在公共建筑外部造型设计中进行一定深度的体现。
3.2 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建筑空间是一个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型公共建筑的空间设计是该建筑物设计的核心所在,理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其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形状、界面、色彩、位置等的设计工作,在适当的情况下融入我国传统建筑的特殊空间形式,将传统文化积极融入其中,促进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这样大型公共建筑可以在满足人们相关需求的基础上,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竞争力。
3.3 公共建筑结构模式设计中传统文化的应用
一般来说,建筑物的内部空间、结构造型等元素都会受到该建筑结构模式的影响,从而产生不同的内部形态结构与外部形状。我国传统建筑是结构与空间统一的典范,其将木构建筑的空间特性及文化特质发挥至极。然而当代我国的大型公共建筑结构模型主要包括鋼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壳体结构等。在当代公共建筑中运用传统文化,并非要强行在当代结构形式上模仿传统木结构。而应该理解其本质,吸收其精华,将中国数千年建筑文化中对于空间的理解巧妙地应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上。通过当代最新的结构模式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质朴的哲学思维。
3.4 挖掘传统空间特质
在公共建筑设计建造时,采用各种方法将传统空间的空间意象进行提炼,并将其运用到公共建筑当中,这就是所谓的挖掘传统空间特质。不断地对公共建筑空间进行创新和处理,使其具备传统建筑的各种特征,这对于将传统文化运用到公共建筑当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马头町广重美术馆是隈研吾为了展现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通透性,以木栅格半透的分隔方式作为空间隔断元素设计的。在这个建筑当中,木栅格在建筑墙体和空间内部分隔、建筑的屋顶等都有着广泛的运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是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设计的,整个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为各种各样的纸。该建筑以轻盈著称,全方位的展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通透性,并蕴涵了传统山水庭院的魅力。我国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是由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设计的,他主要在此建筑中完美的运用了我国传统建筑流动性和通透性的特点,让这一当代建筑具备了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在实际设计工作中,建筑设计人员应该对我国传统空间进行基于自身建筑观的学习和提炼,并将成果不断转化在日常的建筑实践当中,从而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中焕然新生。
4 结束语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各个国家的文化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建筑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表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与风俗习惯。因此,在对当代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各国设计师纷纷选择将本民族的传统特色融入到相关建筑中,我国也不例外。大型公共建筑作为我国建筑的一部分,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中,既是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其外部造型设计、空间设计以及结构模式设计中,更是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重新根植在当代建筑设计之中。
参考文献:
[1] 宋薇.传统文化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文化长廊,2014(12):148.
[2] 李彬.浅析传统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7):41-44.
[3] 刘强.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变异性应用[J].济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2012(10):20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