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云婷
摘 要:“后真相”(post-truth)是由《牛津词典》在2016年的11月所定义的。其内涵为“情绪的影响力超过事实”。与新闻事实相比,“后真相”更加偏重于展示的是个人的情绪和信仰对舆论有着更重要的影响的特殊现象。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为例”,自9月3日起,该事件发生了多次过山车式反转和变化:从责任在医院,反转为责任在家属,然后继续发酵。除了事实层面的“罗生门”参与主体外,另一个被指摘的对象则是媒体。因而,本文将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为例,研究后真相时代怎样做好新闻专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榆林产妇跳楼事件;新闻从业者
一、后真相时代概述
对于后真相(post-truth)的概念,英国《牛津词典》意指:“相比于客观事实,情绪和个人信仰更能够影响舆论。”
对于后真相时代的产生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媒体把关人的缺失,基于对受众兴趣与喜好的满足与迎合,往往出现 “以偏概全”的筛选事件事实的问题;对阅读量100000+的焦虑,导致责任心缺失,专业性退化;内容偏向主观,作为人的主观反映的情绪,与正面的情绪相比,负面情绪往往在人群中传递中表现出更容易的特点,负面情绪也往往会使人们失去理性,从而将事件的真實性抛诸脑后;回声室效应导致“信息茧房”,在后真相的背景下,受众通常把绝大部分人都相信的当做事件的真相,于是这便使得受众被困在信息的茧房中。
二、榆林产妇跳楼事件概述
2017年8月31日,晚上八时左右,一名孕妇在陕西榆林市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妇产科分娩中心坠亡。9月1日,华商报报道“榆林27岁待产孕妇坠亡”。因为没有对这个事件进行比较深入调查,从而使得受众针对的“医患关系”的想法的情感高于对事实真相的追问,在受众看来,认为医院要承担主要责任。
9月3日,榆林一院官方微博发布关于产妇坠楼时间的说明之后,公众便开始表现出对孕妇的同情,同时也对其家属的行为表示斥责和不理解。9月4日,华商报又对该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采访,新闻中引用了院方的说明。这个阶段,榆林一院在舆论的优势,社会公众集中批评和斥责孕妇家属。9月5日,《北京青年报》采访了孕妇的老公、父母、公婆,并刊登了《医院称孕妇想剖腹家属多次拒绝后跳楼 家属:曾两次主动提出》一文,在文章中指出家属并没有拒绝这一事实。孕妇丈夫他表明自己曾主动提出剖腹产,而医生认为即将要顺产,不能进行剖腹产。在这之后,关于是谁的责任的舆论开始分裂成两种观点:医院是“恶人先告状”;丈夫是为逃避责任而拼凑的借口。
9月6日,院方在它的官方微博做了第二次情况说明,并公布了医院当时的监控视频,这一举措再次使得医生占领了舆论的优势:产妇多次向其家属下跪求情,祈求剖腹产,但其家属不断将其劝回。此时针对错误在医生还是家属方面的舆论成撕裂状态,大肆地批判孕妇的家属。总体来说,这次产妇跳楼的舆论中医院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此时,自媒体中开始出现一些相对客观中立的声音:“‘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因果不明,先别着急站队!”等。
9月7日,家属第一次集体回应公众的质疑,丈夫、亲生母亲及婆婆都对医院的说法进行了否认,这使得公众质疑医院断章取义。此时,事件发展达到了高潮。9月9日,《新京报》“我们视频”专门采访了坠楼产妇的助产师,助产师说延先生但是得表述——“听医生的顺产”,运用医学的专业术语就表示为“家属拒绝手术”,因此将它写在护理记录单上。
9月11日,对榆林一院绥德院区主要负责人和妇产科主任进行停职处理。这时,公众开始声讨医院人道职责的缺失以及家属的冷漠。
三、关于后真相时代新闻从业者新闻专业主义缺位的思考
(一)国家加大对虚假新闻的惩罚力度
社会责任的承担应该是媒体应尽的义务,从而引导公民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国家角度,应该加大对不负责任,不对事实真相进行全面的采访的新闻进行相应的惩罚,加速新闻法的立法进程。同时,主流媒体也应该以黄金 24 小时作为行动的准则,对事实的报道应该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和准则,使其报道更加专业,事实更加准确,并随时注意,以避免造成公众无端猜测的混乱状态,达到净化舆论生态的效果,为其他媒体提供典范。
(二)媒体应该坚持人文关怀理念,保持鲜明的价值观
新闻的人文关怀除了对人的关注和关心,更应该强调和关注对生命的尊重。榆林孕妇跳楼事件中涉及一位母亲和一个孩子的生命,媒体不负责任的传播各种没有核实的消息、公众对事件罔顾事实的热炒和评议,是对逝者的极大的不尊重。正如我们所追求的,媒体人应该时刻将恪守职业道德作为其行事的准则,把以人为本作为其终生追求的新闻理念。“受众中心制”似乎成为后真相时代新闻的核心标志,其将着眼点放在“人”的价值上,新闻采编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做一些创新,这会使得新闻作品更“走心”。
(三)跟随事件的流动报道新闻
在当前后真相时代的网络乱象的背景之下,在进行新闻报道撰写时,要深入调查整个新闻时间,将各种类型、来自各个方面的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后真相时代,随着信息的不断传播,有关于真相的问题被扭曲化,这种扭曲化相对于新闻的报道写作而言,是一条全新的道路。因此,当新闻事件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之后,受众的情感占据了舆论的主流,这使得新闻事件得以重新被阐述。通过具体事件的转化、流动,新闻被再次书写、报道。
(四)回归新闻本位,尊重传播规律
新形势下,媒体、宣传部门和新闻从业者必须从思维上回归到新闻本位,尊重新闻的传播规律,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后真相”时代下的虚假新闻往往是源自论坛网帖、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一般情况下,在某一事件成为热点后,然后被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转发或跟进,受众对事实的需求远低于发泄情感的需要。虽然此时的转发或报道是得到高点击率的黄金时期,但若只是片面的追求时效而忽视对事实的核实,很容易催发和产生虚假新闻。把新闻带回应有的位置,尊重其价值,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真实的细节和整体的真相,回归“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情感,积极地发声和发声,这样可以大大减少虚假新闻出现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