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为学生体验过程创设合适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自主探究的时间及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因此当数学课程内容有机地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时,就能改善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自主学习效能呢?
1 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有了兴趣,他们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才会认真钻研,积极思维。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十分强调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
例如,新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的《搭配》,这一内容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几样物体之间进行搭配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课件,先展现一幅幅春天美丽景色,小巧(这是新教材中为学习创设的四个卡通人物之一,他们贯穿于小学每一册的教材之中)要去春游了。学生看了这些优美的画面,配上优扬的音乐,他们的心也跟着飞扬起来,他们的注意力全都跟着小巧走了。这时教师展示了第一个问题情境,小巧早上穿什么服装去春游,请学生搭配一下。学生很感兴趣,拿出教师事先准备的上衣与下装卡片,摆一摆,再记录下来,说说他们的搭配方法。接着课件中又展示了第二个问题情境,早餐问题,接着是小背包的密码锁问题,公园的路线问题等,一个个地问题情境随着小巧一天的活动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优美展现,化枯燥为形象,使学生进入了兴奋而又持久的学习状態,大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运用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学习的基础。爱因斯坦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课件呈现情境,引发学生质疑的心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例如,在学习新教材二年级第二学期《轴对称》时,我先出示一组图像,一只双翅舞动的美丽蝴蝶,上海大剧院、教堂等建筑以及一些轴对称的物品,学生被这些图案所吸引,同时进行观察,心中就会浮起一个个疑问,这些图案放在一起干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时他们会对着这些图案仔细观察,进而发现这些图案两边都是一样的,老师就很自然地告诉学生这些都是轴对称图称,它有一根对称轴,沿着对称轴能把图形分成一模一样的两半,使两边完全重合。那么这些图案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这时就会带着问题主动去寻找对称轴,随着学生找出一条条对称轴,教师在课件上演示对称轴,学生在形象化的情境中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 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
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之后,学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地选择材料进行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前面所进过的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在《你对时间知多少》这一专题网站中,学生学习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材料,可以去看钟表的历史,也可以去学习关于时间的名言、名诗,学生既可以从基础内容学起,也可以因为生活已学会看钟面而直接进入“过关闯将”做练习,总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材料,这样有利于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地学生。
4 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自主探究
网络中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各个环节的不同要求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这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单元计划。
例如,在学习人民币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单元计划。教师先布置了几个学习任务:查找中国钱币的历史,世界各国的钱币,人民币的面值与进率。学生小组合作,在网上积极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有的还做成了演示文稿向全班交流。接着我用一个智能课件让学生通过自己运用人民币购物,在操作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人民币的进率,知道用什么面值去购物,从而学会知识。其间,学生一直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去探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了。
5 运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合作交流
首先,我们对学生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共享。如新教材第六册中《算盘》,在教学之前我先让学生回去查找有关算盘的资料,学生的丰富资料使大家大开眼界,有各式各样的算盘图,有算盘的历史,有算盘的用法,有关于算盘的小故事等,有的学生还将网上收集的各式算盘做成演示文稿播放给大家看,资源的共享、交流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大大丰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其次,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如在教学《小统计》时,我先展现这样一个情境: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来来往往,繁忙极了。老师问:“你知道刚才一共开过多少辆车吗?每种车各有几辆呢?请你数一数。” 学生一下数不清,似乎遇到困难了,我就适时提醒:“一个人来不及,那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学生想到了几个人分工合作,他们4人一组,每人数一种车,当教师再一次播放情境时,学生很快地就完成了任务。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出了他们对学习充满了渴望与自信,合作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