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小学古诗有效性教学策略

2018-10-20 17:41林爱婴
读与写·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孟浩然组诗景物

林爱婴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2-0126-01

从呀呀学语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脍炙人口的古诗早已浸润了我们的童年,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古诗,就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国人骨髓内最原始的文化浸染。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用词凝练、意蕴深刻、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但古诗的学习在小学阶段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一是学生学习被动,缺乏审美和想象,难以感受古诗的魅力;二是课堂教学停留于逐字逐句理解,少有进一步对诗情意境的探究。那么该如何改进古诗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营造氛围,激发诗趣

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古诗接龙、讲故事、飞花令等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先讲述李白年轻的时候风流潇洒,喜欢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两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处的朋友来说,真是难分难舍啊!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既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拉近学生与诗人的空间距离,同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

在正式进入一堂课前,采取各种吸引学生的小方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调节课堂学习气氛,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2.多元教学,渲染诗情

2.1 借助媒介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写道:“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指对景物的描摹,“情语”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许多古诗作品都是借景抒情,以景寓情的,对景物的描写其实旨在表达情景,而非单纯的写景。抒情是目的,写景只是手段。因而,在教学时,为了突出诗中的“景”来渲染“情”,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比如,教学高适的《别董大》这首古诗时,为了让孩子感受“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画面。在学生勾画出描写景物的词“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后,问:“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配乐出示PPT夕阳西下天色昏黄的画面,并且让学生尽情发挥换位思考:假如你就是高适,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再让他们猜测:此景,送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这样的换位思考配上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渲染,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当时送别环境的悲壮、凄凉,由景物感受高适的离愁。

2.2 捕捉诗眼

古人创作古诗,讲究遣词用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道出古人对词句的重视。在诗中,最为凝练和生动的字词被称为“诗眼”。教学时,我们可以捕捉其中的“诗眼”展开引导。比如,教学《示儿》时,扣紧“悲”这一字眼体会陆游的心情: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悲”有何不同?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还要“悲”?进而让学生在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爱!便将学生带入了诗人创作时的独特心情与心境。

2.3 启发想象

古诗凝练含蓄,存在较大的空白,容纳大量的潜在信息,提供无数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教学《悯农》一诗中,我抛出问题:为什么粮食丰收了,农民还会饿死呢?跳出课堂这一圈子,孩子们的发言可谓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肯定是贪官抢了他们的粮食。”“粮食没保存好,被老鼠吃了。”“封建社会的贪官污吏乱收税造成的。”……这时,抓住课堂生成,引发对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深思,同时更能感受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抓住诗中留白,巧妙设问,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帮他们完成意象重建,才能使课堂迸出智慧的火花。

3.组诗教学,拓展诗风

在小学阶段,课内选择的古诗七十余首,单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为例,选人教材的诗仅仅7首,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又如何能让他们充分感受古诗的魅力之处?

课改新理念提出,“不能教教材,而要用好教材”,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学古诗,不适宜就诗教诗,可以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

3.1 同人之诗

例如《春夜喜雨》的教学中,整合一个“杜甫系列”——《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点学习《春夜喜雨》,略读《春望》,推荐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样的整合学习中,既有利于在深化对“诗圣”的认识,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阅读量。

3.2 同题材之诗

古代生活的单一,使得古代文人作的诗或是吟诵以風花雪月,或是赏春悲秋,或是寄托情怀之作。我们可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边塞诗……例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可将杜甫、文天祥、辛弃疾等爱国诗人的代表作集成“爱国组诗”,开展主题阅读,让学生对这一古诗题材有较深入的认识。从一首诗读到一个人,进而从一组诗读到一群人,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并将这首诗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来重新认识其价值意义。当然,不论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获得多少知识,只要让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学!

总而言之,古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的宝贵传统。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让我们一起在古诗教学上群策群力,让学生们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做好中华古诗文化的传承人!

猜你喜欢
孟浩然组诗景物
可见光(组诗)
滋养组诗
饭后闲笔组诗
苍凉组诗
春晓
春晓
春晓
写好家乡的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