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师德内核

2018-10-20 04:24雷冬荔
知识文库 2018年19期
关键词:身教师德因材施教

雷冬荔

当今社会,在教育行业,一直都在探讨师德问题,教师团体也在不断地研究如何提升师德建设,如何更好地培育下一代。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着深厚的师德内核,研究其中的精髓能对当今的师德建设有很大启发。

中国古代有三大崇拜:天地、祖先、君师。对天地山川的崇拜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缺乏了解,对祖先的崇拜源于人类种群延续的需求以及血缘至亲的情感,而对君师的崇拜则是出于对在历史进程中有杰出贡献的人物的尊敬以及悼念。“君师”里的“君”多指历代帝王,如尧、舜、禹等;“师”指的则是传道授业的教师,如孔子,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历朝历代受到人们的供奉与崇拜。

自从有了教师,人们就有了对于师德的思考。在中国古代的优秀教育思想中,有很多是对师德作出的要求。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身实践”、“热爱学生”、“因材施教”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今天我们教师的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在本文,我们主要讨论以下三种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师德内核。

1 因材施教

表面看来“因材施教”似乎只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其实不然。要能够“因材施教”,必须深入了解学生,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而且与师德密切相关。因为教师能否做到深入了解学生,继而 “因材施教”,取决于教师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在技术层面上很难测定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否深入,主要靠教师的道德自律。师德有缺失的教师,是不可能有耐心去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所以,“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里面,包含着对教师的道德观品质要求,而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问题。

无论站在“育人”的角度还是站在“教书”是角度,教师都需要深入了解学生。《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主要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了解学生,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即“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

从“教书”角度看,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则可以事半功倍。比如:有的学生可能只需要告诉他主要理论,他就能自己根据理论来进行实践,从而获得知识和经验。对这类学生教师就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原理,而不应举很多的例子來消耗他的耐心。相反,有些学生则需要从大量的例子中抽象出具体的规律,对这类学生就需要耐心地举例,直到他们能透彻理解为止。

今天我们强调“因材施教”,固然包含有教学方法、教育技术的成分在里面,但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师德要求:即教师基于敬业的巨大耐心和默默付出。

2 言传身教

在 “言传身教”这个词组中,“言传”和“身教”是并列的;但实际上,这一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身教”。“言传”是教育的主要手段,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点毋庸置疑。但能否“身教”却是教师的道德修养决定的,并非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身教”。在古代,“言传身教”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其实质是对教师提出“身教”的师德要求,它所强调的是“不但要言传,而且要身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

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榜样,这也是师德体现的另一个方面。一个教师如果道德缺失,哪怕学识再渊博,学术水平再高,也无法得到学生的尊重。这样的教师,不但无法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正面的影响,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这句话的本意,虽然并非专门针对教师与学生而言,但却很能说明“身教”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又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如果教师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用发号施令,学生也会自觉地向老师学习。反之,如果教师“其身不正”,即使说得再多难有成效。

从“传道”这个角度而言,“身教”远胜于“言传”。

3 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这一教育理念出自《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通常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另一种是指人原本是有差别的,但是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这些差别。然而,在已经实现普及教育的今天,“有教无类”实际上有了一个引申义,即: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受教育者。

教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学生有性格差异,有习惯差异,有智力差异,有家庭差异,有“背景”差异,这一切很容易导致教师“因人而异”,违背公平原则。

教师的“因人而异”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偏爱智商高、成绩好、守纪律的学生,这些学生一点就通,不需耗费太多的精力;二是偏爱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宽裕,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的照顾,往往会给老师一些“福利”,以换取教师的“教育倾斜”。

面对种种诱惑以及压力,能否坚持“有教无类”,是对师德最为的严峻考验。在今天,“有教无类”直指教师内心的公平正义,秉持“有教无类”需要教师内心强大的道德力量。

自古以来,人们都把教师看作知识的象征、道德的化身;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等,都是教师应有的操守。社会上对教师的赞誉也很多,像辛勤的园丁、无私的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都是对教师师德风范的肯定和褒扬,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社会责任。教师的使命在于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师德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乃至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心态逐渐浮躁和功利化,教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不断受到冲击,师德出现下滑,对学生乃至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现象。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师德。当今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更需要大量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因此,必须大力弘扬师德精神,促进师德自觉,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社会工程来抓,全面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培养情操高尚的人民教师。

(作者单位: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身教师德因材施教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致良知与师德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