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余莹 苏布道
翻译在中日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职场生活中。而这其中最难以处理的就是敬语。相对于日语敬语的高关注度,关于汉语敬语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这也给翻译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汉语敬语的历史悠久,日语敬语也深受影响,汉日敬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众多差异,有语系本身的差异,也有文化之间的差异。文中将就两者不同的特点和产生差异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消除职场新人在面对敬语翻译时的众多壁垒。
在中日商务交际中翻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准确流畅地翻译对翻译者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一个优秀的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同时还要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要深入了解对方文化才能更为准确地进行翻译。文中通过对敬语分类及中日敬语特点的分析,探究对敬语翻译影响的根本原因。为了接近现实,节选近几年的热门职场日剧进行分析,以求真实感。
1敬语的起源
1.1汉语敬语的产生
汉语敬语的产生与中国的“礼文化”是密切相关的,而礼的背后则是森严的等级关系。西周时,周公将礼制度化,从王到庶民再到奴隶,彼此之间有着严格的上下关系。春秋末年,礼制崩坏,但礼并没有因此灭亡,而是在儒家思想的土壤上继续成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严格规定了社会的阶级级别。随着儒家思想进入政治舞台,占领统治地位,儒家的礼法也广泛要求于社会,“温、良、恭、俭、让”的思想也深入到语言当中。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建国后的文革的冲击下,大部分敬语消失,残留的词汇与礼貌语一起构成了现代敬语。
1.2日语敬语的产生
日语敬语一般被认为产生于古人对神的敬畏而生的言灵思想,而中国的礼最早也是来源于巫术。大化改新学习唐,以皇室为中心的体制得到巩固,皇权逐渐加强。到中世,武士的地位提高及中国宋明儒家思想的影响,敬语也随之产生了变化。明治维新后,虽有“四民平等”,废除身份制度,但仍旧存在皇族、贵族与平民的差别。二战后,天皇的神格消除,敬语从绝对敬语变为相对敬语,现代敬语逐渐形成。
2敬语分类
现代敬语是指人与人在相互尊敬的基础上所使用的语言手段。中日敬语有相同之处,仿照日语敬语种类也可将汉语敬语划分为:敬辞、谦辞和礼貌语三类。
2.1尊敬语(敬辞)
尊敬语是用于对对方或第三者的行为、事情、状态等进行描述时表示尊敬的表达方式。日语中大概包括助动词れる、られる,敬语句式お(ご)~です、お(ご)~になる、お(ご)~下さる、お(ご)~ください,敬语动词いらっしゃる等。汉语中体现在人称代词“您”和量词“位”,称呼词“先生”“同志”“女士”等,及以职业、职位、职称为称呼,另有借用亲属称呼等。称呼与对方有关的人物时多用“令”“贤”“尊”等。名词性敬语则是以“贵”“尊”“高”“大”等为开头,动词性敬语有以“请”“垂”“惠”“赏”“俯”等开头的词语,有部分敬辞为日语借用。以下例进行具体分析:
副部長:川原。
川原:はい。
副部長:常務がでかしたとお褒めになってたぞ。
川原:副部長のご指導の賜物っすよ。
以上是上下关系对话,出现了两次敬语,一次是お(ご)~なる的尊敬语,对常务表示尊敬,中文翻译中无法体现尊敬的意思。另一句ご+名词表示尊敬,这一句直译为“都是副部长您指导的结果”,尊敬的点在“指导”上。称呼上日语直接是叫姓,中文中这种情况一般会加“小”或“老”,但不适用于复姓。对于本部门或是本科室的领导直接称呼职位,对于其他部或是其他公司的人则要姓加上职位。翻译时应视情况选择加词头或职位
2.2 自谦语(谦辞)
自谦语即对对方或第三方叙述自己或己方的行为、事情等时使用,通过降低自己或己方的身份而尊敬对方的词语。日语中句式有お(ご)~する、お(ご)~いたす、お(ご)~いただく,固有敬语词汇参る、おる、伺う等。汉语中称呼词“鄙人”“晚辈”“我们”等,称呼与己方有关人物是多以“家”“小”“贱”等开头词,名词性谦辞开头“敝”“小”“拙”等,动词性谦辞以“仰”“奉”“恭”为多。以下例进行具体分析:
石島: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社長室長の石島です。
先方:小寺社長は。
石島:中でお待ちです。あの、今日の会合は青井社長と二人だけで行いたいと小寺が希望しておりまして。
先方の部下:ボスと二人だけで。
石島:はい。
以上这段对话中第一句お(ご)~する中文译为“恭候多时”体现出了自谦的意味,但后一句中的おる的自谦意味中文翻译无法体现出,其次是在与对方交谈中,对己方的上司不用尊称,舍去了职位,汉语中没有类似的自谦。
2.3 郑重语(礼貌语)
用郑重或是礼貌的语气对对方叙述某件事或物时使用的语言,体现了说话人修养,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日語中主要有です、ます、ござる、参る等词语。汉语表现在人称代词“您”,礼貌用语“请”“对不起”等,及句式“可否”“请您……好吗”“请允许我……”等,礼貌用语使用频率高,但数量并不多。
先方:まさか、東邦広告で取引しようとでも。
部長:まさか。そんな事実は影も形もございません。
以上这段中的郑重语在部长答客户的对话,中文的语气较难体现出礼貌的语气,翻译为“根本没这回事”,用“根本”来加强语气表示郑重,这也是汉语礼貌语中的特色,用副词来表现,强调己方的敬意。
3 中日敬语特点
日语敬语更为系统,对时间、场合、对象都要求甚严。在下班之后与其他人谈起公司或上司甚至于相关家属时,日本人还会使用敬语,但中国人则很少存在这种情况。例如《半泽直树》第二集中有这样的会话“だから、こうやって副支店長夫人のご機嫌取ろうと思ってるんじゃない。”或是与其他公司进行谈判等商务活动时,谈起己方及己方相关人员会进行自谦,这其中包括上司。但在中国,会对公司进行自谦,对上司则无明显自谦。对职位越高的人或社会地位更高的热使用的敬语程度也越高。 例如“A:ぜひ、前一課長のご意見もいただければと。B:現一課長の前で、そんな私の意見など” 像这样的在自己的前任面前也要自谦,对方也回之自谦,因为从该职位上退休后现职位降低,而出现这种互相自谦的情况。汉语敬语不成系统,较为零散,主要体现在词汇上。日常交流多为礼貌用语,例如“请”“麻烦您”“劳驾”等,且使用敬语的表敬程度凭说话人斟酌。因此在日中文转换的过程中词语的使用难以把握。
4 中日文化差异
导致中日在敬语使用方面存在众多差异,难以一一对应进行翻译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深深地影响着两种语言,译者在翻译时很难不受母语的影响,故而深刻了解与对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至关重要。
首先是日本人的集团意识。日本的地形和国土面积造成了人们强烈的排他意识,集体利益至上便成了一条重要宗旨。怎样才能翻译地不那么高高在上或是“个性十足”,这就需要了解集团意识的表现。在集体中,个人主义被弱化,这点主要体现在一句话的主語是我时,要省略,例如“社長室の石島です”,这句话译成中文就是“我是社长室的石岛”。并且也不把对方称为“你”而是置于对立的立场上,像“你在干什么”翻译成“あなたは何をしていますか”的话就很不自然,因为不符合日本人的思维意识。在敬语交流中这点更为重要,而翻译时则应该按照汉语语言习惯补全主语。此外为了保证集体的利益,还要注意保持和谐的氛围,用暧昧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体现在对话时对对方进行随声附和,即使自己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发言结束。或者是谈判时日方说“検討させてください”“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很容易直接翻译成“请让我们研究一下”“请让我们考虑一下”,但这其实是日式婉拒的表现。以上是集团意识在语言方面的体现。
中国人也有集体意识,但这是存在于家族主义的前提下的。对关系亲密的家人、朋友存在一体感,对公司则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与日本人强烈的上下等级观念不同,中国人更注重能力,所以在面对年龄或工龄比自己大的人的时候,并不会刻意使用敬语。翻译成日语的时候需要注意改为敬体,以免给对方留下不好得印象。对于中国人来说,公司是外,家才是内,这点是与日本人不同的。中国人的集体意识通常体现在称呼对方时在后面加上亲属称呼,例如“大叔”“大哥”“小伙子”等来表示尊敬和自谦。在向日语转换时不可直译,以免造成误会。
其次是中日语言习惯的差异。日语敬语中以“お、ご”开头的句型甚多,但决定这句话是表尊敬还是表自谦则需要看词尾的表现。例如“お待ちです”“お待ちしております”虽然都是等,但前者是尊敬语,后者是自谦语。语言的重点在后,一句话不听到最后是不会知道表达的是肯定意思还是否定意思。有研究认为这是古代武士社会发展的结果。中文与之不同的是词语本身可表达尊敬或自谦,无需套用句型。例如“贵社,高见”等。或是带有“请”“您”“劳驾”“能否”等标志词语的句子。从惯用句上来看,中国人询问对方姓名时会问“您贵姓”,回答“免贵姓……”但直译为“お苗字は何とおっしゃいますか”的话就会很不自然,因为这不符合日本人的说话习惯,而应该翻译为“お名前を教えていただけますか”类似这样给对方选择的询问方式。汉语中很少有同时存在尊敬语和自谦语的词汇,例如“食う、食べる、召し上がる、いただく”都翻译为“吃”,但却表达了不同的尊敬态度,在翻译时应注意场合使用。
5 结论
以上从尊敬语、自谦语和郑重语三个方面对日汉敬语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日语敬语既有来源于汉语的部分,也有自己发展的部分,并且发育出了完整的敬语体系,而现代汉语敬语缺乏完整体系。这种差异给翻译工作造成很多困难,例如,难以记住句型属于尊敬还是自谦,抑或是对称谓的处理不当等。而引起日汉敬语的差异,造成翻译困难的根本原因则是中日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限制了语言转换过程的准确度,影响了使用者的理解。若想在二者之间进行准确地翻译,就要充分了解双方的文化,这样才能抓住关键。
指导老师:苏布道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