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唱性的角度论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演奏

2018-10-20 09:39袁维琪
炎黄地理 2018年7期
关键词:演奏分析

摘 要: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是近现代音乐的瑰宝,这部作品包含了24个大小调,它将八度的音程等比例的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每个调式都由前奏曲和赋格俩部分组成,且有一定的演奏难度,想要完美的诠释这套作品,光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作品是不够的,就需要将作品进一步剖析,使得演奏者从理解作品的情感,用最熟悉的“语言”去表达作品,本文研究重点就是如何从歌唱性的角度来论述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歌唱性;演奏分析

约翰瑟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音乐作品,在巴赫之前,西方音乐主要是以声乐作品为主,器乐只是作为伴奏乐器,巴赫把器乐演奏独立出来,用器乐演奏代替声乐歌唱,因此,他的器乐作品具有一定的歌唱性,后世的器乐作品也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和改进,进而出现了古典、浪漫、印象时期等多种曲式风格。音乐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最早起源于动物的鸣叫声,再到人声的模仿,人们开始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旋律气息都较长,声乐和器乐作品的节奏都是以自由和规整的两种类型为主,声乐和器乐有很多共通之处。

1 钢琴“歌唱性”的含义概述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音乐史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声乐为主,直到器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出现之后,器乐才得以挣脱原初艺术形式而获得独立地位;器乐起初是作为声乐艺术或舞蹈艺术的伴奏,随后逐渐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所以器乐本身离不开声乐艺术的美学原则。钢琴演奏与声乐艺术、舞蹈艺术所表达的人类情感是相同的,但是表达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当人们在钢琴上把内心的感受弹奏出来时,就是在实现“钢琴的歌唱性表达”了。

钢琴素来被称为“乐器之王”,在现在已知乐器中,它的音域最宽广,力度变化最大,它的音响效果可以指示出一个交响乐队的配器状态。

钢琴它是一种键盘打击乐器,是弦槌通过杠杆的联动作用敲击琴弦而发声的,它最大缺点就是无法完全的使一个音一直保持、延续。从它的发声原理得知,每个音在发声后都会慢慢的变弱,直到它彻底消失,而不能一直保持这种声音,更加不会加强,因此,在钢琴上是很难弹奏出绝对物理意义上的“连贯线条”的,但是通过歌唱性的表达方式可以做到,歌唱性的表达讲究气息的连贯,可持续,这与连奏相同,把连奏处理好,歌唱性表达的意义也就能够完美的展显出来了。

2 钢琴歌唱性的表达

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表达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在特定的乐谱中即指“cantabile”(如歌的)乐段中歌唱性的表达,这种表达富有情感、旋律性的歌唱性表达;另一种方式是泛指钢琴演奏中的歌唱性表达。

特定意义的歌唱性表达,特指对那些如歌的乐曲或是一首作品中如歌的乐段来进行完美的演奏,想要在钢琴演奏中发出如歌的声音,就需要通过良好的触键,以及踏板的使用等等,才能使钢琴演奏中富有歌唱性。

3 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演奏分析

3.1 歌唱性的触键

钢琴演奏的触键方式可谓千变万化,不同的触键所发出的音响效果是有很大差别的。具体的不同在于,不同的下键高度、下键速度、触键的角度、触键的深度以及不同触键的长度,在弹奏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过程在,首先要想象所需要的声音,具体要做到把手臂自然重量落到手指顶端,把落下的手臂速度减低,注意缓冲手臂落下时和键盘的冲撞力,手指放平、用手指肉垫部位触键,弹奏出亲切的、柔和的、如歌唱般的声音。

3.2 弹奏时气息以及主题的表达

在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演奏中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气息,正确的运用气息,能够更好地在钢琴上歌唱性的演奏,能够充分使用各种感觉与钢琴的触觉联系起来,从而感受到与音乐乐句相吻合的肢体语言和自然的呼吸,如果在演奏中缺失了气息,即使触键方法再正确,演奏出的声音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巴赫十二平均律BWV847的赋格部分一共有三个声部主题,这三个声部如同声乐三重唱一样,先后交替进入,如谱例3.1.1第二声部主题首先进入,且是单声部旋律,是整首赋格的引子,可以把其看做声乐重唱中负责二声部的演唱者唱了开头部分,到了第3小节,第一声部主题加入,即声乐演唱中负责第一声部的演唱者开始加入二声部演唱,俩个声部同时进行,直到第六小节第三声部主题在低声部出现,第一、二声部依旧保持,但在这个乐句以第三声部主题为主,那么一、二声部在演奏时就需要稍微弱点,突出三声部的主题。特别注意的是,虽然三个声部同时进行,但在演奏过程中需要将每个声部都清晰的表达出来。

巴赫十二平均律是钢琴史的宝藏,对如今的钢琴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启迪,但其作品之复杂,曲式篇幅又较多,只依靠这些论据论点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分析。

参考文献

[1] 周畅.音乐与美学[M].京华出版社,2001.

[2] 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 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1.

[4] 陳再峰《傅聪文化底蕴及其音乐教育思想探微》(《中国音乐学》第1期)

[5] 周晓梅《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高师钢琴教育》(《人民音乐》第8期)

作者简介:

袁维琪,女,汉族,1995--,皖,广西师范大学,2016级艺术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演奏分析
论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Op.78》(D.894)的音乐特征与技术分析
《花鼓》的演奏分析
古筝重奏曲《沙漠玫瑰》的演奏分析
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及演奏分析
斯克里亚宾b小调练习曲Op.8,No.3音乐特点与演奏分析
钢琴作品《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创作特点及演奏分析
贝多芬奏鸣曲探析
莫扎特《F大调双簧管与弦乐四重奏》KV370第一、二乐章演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