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培海
摘要: 任务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策划的,因此,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任务,必须以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为指导,而任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灵魂,是知识与技能的载体,把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同时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任务驱动”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本文结合ARCS动机模型,谈谈对任务设计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 任务设计;动机驱动;ARCS动机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2;H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129(2018)09-0029-01
Abstract: the task is not generated at will, but is carefully designed and planned. Therefore, task design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must be guided by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teaching goal. Task is the soul of task-driven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carrier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task is not static and isolated, its direction should be the formation of learner's achievement motivation, "task drive" is the process of "driving within tasks" to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ARCS motivation model,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implications for task design.
Key words: task design; motivation-driven ARCS motivation model
ARCS动机模型是Keller教授对一系列的动机理论进行了分析重组后形成的理论,并且把它们推广到理论与模型相结合。最后,定义了四种能使人变得越来越有动机的要素:注意(Attention)一一A,相关性(RelevanCe)—R,自信(Confidenee)一C和满意度(Sat1SfaCtion)—S,四个要素的英文首写字母就组成了一个ARCS模型。
1 当前任务设计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创建表单网页》。任务一:新建表单,文本框的设置。学案文字过多,学生并没有参考学案,教师没有做演示操作。发现学生操作困难,任务一无法完成,开始演示,学生很快便完成,任务二:按钮设置。学生没有在任务一建好的表单里面再去新建表单元素,教师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反馈的时候做了解释。任务二完成之后便是任务三:下拉菜单、滚动文本框和提交重置按钮设置。学生完成后,点击提交,无显示内容,教师解释需要建立在动态网页上。学生随口说,“看不到,让我们做什么啊,一堂课白忙活了”,然后就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案例二:为避免前面出现的问题。制作动态网页,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环节,由于设计网页的时候没有限制提交次数,学生提交完之后,开始填写引起其他同学注意的话语。其他同学纷纷效仿,课堂气氛是活跃起来了,但是偏离了主题。此时,关闭了ASP服务,学生提交了没有显示,还在左右问,“你的还提交了啊,我怎么提交不了”,“我的也是”,课堂乱哄哄的。
2 ARCS动机模型下的任务设计
ARCS动机模型所包含的四個要素,在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结合来制定满足动机要求的教学策略时,实践性比较强,但是它的实际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却要依赖于教师本人对模型的领悟、理解及创造性运用。
启示一:注意策略——任务的需求分析。
ARCS教学中要求运用具有感性激发的材料,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奥苏贝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为了使学习者能够成功地学习当前任务之前,在旧知与新知之间架设一座桥梁,有效地实现学习迁移。案例中学习网页表单之前,先学习相关表单元素,再根据学案去制作网页表单。
启示二:相关性策略——任务的真实性、完整性。按照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的观点,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新旧观念的练习和系统化的过程。任务来源于实际的学习和生活,是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而不是生造的。案例一中学生已有的经验,就是对日常生活中哪些需要我们注册信息?比如论坛、调查问卷、申请QQ等。任务难度最好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案例二中学生在体验了表单的应用之后,再去学习表单制作。
启示三:自信策略——任务的层次性。除了对学习感兴趣并产生切身性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功的可能性,否则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这就需要激发和维持动机的第三个要素一一自信。例如,教学中实行分层递进教学,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过关”,在完成“同层任务”的基础上,尝试高一层的任务,这便是一种挑战性任务。
关于任务的创设,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教师单方面的工作,而是师生共同的事情。任务可以是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案例中的任务属于封闭性任务,可试着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出相应的需求,自己尝试采取哪些表单元素去设计网页表单。
3 基于ARCS动机模型任务设计应用反思
反思一: ARCS动机模型任务设计下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任务是学生学习的平台,学生和教师都是任务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者”,任务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被动地接受任务,教师为了任务而去设置相应的任务。
反思二:多因素影响学习效果。
ARCS动机模型作为一种非认知因素,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发生的,它必须通过学习者的一系列的学习行为才能产生学习效果。也就是说,ARCS动机模型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整体学习效果的提高除学习动机之外,还有需要有其他因素长期有效的配合。
反思三:学习动机状态是变动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是一直处于变动的状态中,一方面,要通过ARCS动机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来改善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需要一个比较长的策略实施周期。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学习群体,原有的学习经验和动机水平不同,ARCS动机模式策略也需要相应的变化。
ARCS是一个整体,没有主次之分,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会使学习者丧失学习动机。任务设计与实施要系统考虑到这四个要素,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导致教学实施的无效或失败。
参考文献:
[1]郭希林.国内有关“ARCS动机设计模式”的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研究,2007
[2]张祖忻.如何将动机原理整合于教学设计过程[J].开放教育研究,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