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婉莹 高娟 贾晓霖
摘 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较于专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它具有间接性、渗透性、细微性、潜隐性、易被接受性等特点,符合宣传和思想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而温州大学的学区制改革,即是贯彻上述原则,将思想政治教育阵线前移至大学生公寓区的一次尝试,作为这项改革的主角——学区(或公寓区),也成为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阵地。
主题词:学区制 公寓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据此,温州大学根据自身实际,于2012年推行学区制改革,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生活区建设成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活动、道德实践”等功能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从而使生活区成为开展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沃土。
一、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寓于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焦点关注(甚或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类型” ,它是对专门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如政治理论课、党团组织生活)的有效补充。在大学生公寓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地理区域上的具体和特定,更有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现时代在高校大学生公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依据,又是现实要求。
(一)、理论根据
1、 生活实践育人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因此,研究各种思想意识、思想品德素质的产生与发展,只能在社会中去寻找根源;提高思想认识、推进思维活动也必须以人们的实际生活环境为基础,否则只会陷入空洞抽象的思辨 。美国教育家杜威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都对生活德育进行过研究,陶行知将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引申,提出“生活即教育”,指明“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生活中寻找影响教育对象思想行为产生和发展的根据,以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同时又通过生活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导向,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置于公寓生活的日常,见于生活之细微,正是对上述生活实践育人论的实践。
2、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论
渗透作为一种施教方法或手段,是指教育者隐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和目的,淡化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按预定计划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教育对象所处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氛围(载体)中,进而对受教育者施加暗示与引导作用的过程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间接、细微、潜隐、委婉,正是对渗透的解读。具体地,渗透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生活实践活动的各个时间、各个空间、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去,例如公寓环境、公寓制度、公寓文化、公寓管理、公寓服务等,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肉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灵魂”暗自相融,对专门的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予以补充。
3、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信息(接受客体)时具有选择性心理、求实性心理、求新新心理、逆反性心理,而这些心理都基于对接受客体注意的前提。“接受者选择有意义的、符合需要的接受对象加以注意,排除或避开不符合需要的外部影响或刺激。从而清晰地感知接受对象,深刻记忆有关信息,集中精力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斷,在此基础上做出决策。” 可见,在受教育者注意或下意识状态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挑战性,一方面,教与受教之间的张力较大,易引起受教育者在已有的有限经验下对教育内容产生质疑、抵触,或拒绝接受劝导;另一方面,注意状态下的受教育者往往因场合正式较为拘谨,思想行为表现出“掩饰性”、“表象性”等非自然、非常态化,这对于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表现形成困难。然而,在公寓生活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无意识状态下施教,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上述困难,使受教育者在更广层面、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使公寓生活区成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要地。
(二)、现实要求
1、大学生心理特点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总体上主体意识较强,思想较为独立,乐于展现,标新立异,处于青春期的他们正是各种思想撞击、较量,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是他们的心理逆反期,因此,专门的正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受到他们的反感和对抗。面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需要一种潜隐的、默化的、活泼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予以应对,以提高他们的接受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生活区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
2、大学生生活方式的要求
今天的大学生生活被网络“挟持”,手机、电脑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伴侣。利用网络通讯,他们几乎可以足不出户就解决很多生活问题,相比现实世界,他们更乐于在网络中获取信息、联系交流、娱乐生活,宅在自己的小天地,参加党团活动积极性低,课堂上玩手机,“两课”课堂教育效果低。“山不过来,我过去”,面对此种情况,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阵线前移至学生公寓生活区、学生寝室,以渗透、熏陶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重要补充。
二、学区制下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现
学区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也由于社会生活本身突出的生活性,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较之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少了教育的专门性,多了生活的兼容性;少了施教的条件性,多了施教的随意性;少了受时空限制的受限性,多了融于生活的广泛性;少了受教的明确性,多了受教的默化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人们社会生活融为一体,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了生活色彩。” 学区制下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教育主体多元化
步青学区注重楼栋学生自治、学生自管,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由相对单一的辅导员扩展到与之联系密切的楼栋管理员,和两支队伍的学生干部,其中,学生群体发挥的教育作用尤为重要。由于个体在对于与自己有共同特征,如年龄、教育程度、生活状况、成长时代背景等的朋辈群体更具亲切和“自己人”的感觉,因而较受到朋辈群体的感染。例如,学生寝室出现矛盾,楼栋自治委员会学生干部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节,从而充当了教育主体,另外,楼栋辅导员与楼栋管理员联系紧密,也使管理员发挥教育主体作用的机会增多。
2、 教育内容生活化
生活区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像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那样系统化、理论化、有准备、有预期,它更多地隐匿于生活琐事,内容多涉及广泛,如人际关系、学校管理服务、身边人事价值判断等等,呈现出碎片化、通俗化、不确定性、开放性的特征,因此,公寓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把“小事情”和“大道理”结合起来,随时随地开展相应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
3、 教育载体多样化
学区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公共环境、文化活动、网络平台、学区制度等载体,为学生思想的内外提供外化的前提基础。学区十分注重环境育人,在学区公共环境中张贴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贴画,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墙绘营造高雅的环境;通过活动打造步青文化、邻里文化、传统文化、社团文化,使学生受到教育。此外,每座公寓开创了楼栋QQ群,公寓辅导员在群里答疑解惑,开展教育。更有学区公共微信平台,发布时政评论、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内容供学生学习。而学区制定的一系列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约束、规范功能。
4、 教育手段寓他化
寓他化是指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他非专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如学习、娱乐、管理、服务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在表面上、形式上于思想政治教育不相关的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寓于其中,实现教育的默化。学区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和服务作为手段,由于日常的管理和服务无形中增加了了解学生的机会,师生关系在形式上更为亲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基础;同时,时空便利带来的及时管理与服务赢得学生的认可,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的教育主客体关系,有利于教育者情感化人,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学区制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深化
就目前来看,随着学区制改革的推行,学生对学区的认同、对学区教育的认同逐步增强,学区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已取得了初步的效果,进一步深化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助于学区制改革的深入,又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阵地的开拓。本文认为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强如下方面:
(一)、深化环境育人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对于环境育人,中国古代先哲早有论述,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等,因此,学区要善于塑造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环境,通过环境发挥育人功能,营造视觉、听觉上有“礼”的环境,居住上有“德”的环境,如更及时地更新和丰富学区橱窗宣传内容、利用学区LED大屏幕和公寓大厅电视播报时政新闻、宣传学区好人好事传播正能量,继续支持公寓楼栋和学生寝室内涵型美化,形成自学区至公寓楼到寝室,由外而内整洁雅致,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
(二)、丰富文化活动
文化以哲学、艺术、伦理、道德等形态存在,包涵着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同时,“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人们是通过文化的交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教育的”。 学区制下,“第二课堂”教育转移到学区,且多在公寓生活区开展。在众多学生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中,学区文化活动在地理上是参与最为便利的,学区实施文化活动育人,就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使活动形式新颖更具吸引力,内容丰富更具文化品性,具体在形式上要紧跟潮流,采取学生喜欢的一些综艺、文艺、体育等形式;在内容上要取材于生活,反映生活。否则文化活动就成为言之无物、无的放矢的教育摆设。
(三)、推进制度教育
制度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者把对受教育者的期望、要求、限制寄予制度之中,对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进行规定,而受教育者对教育制度的执行又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强制性减小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讨价还价的风险,使教育的目的更易于实现。步青学区成立之后,为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制定了一系列学生公寓管理制度,例如《温州大学步青学区学生公寓卫生检查结果综合使用办法》、《温州大学步青学区学生党员公寓文明量化考核办法》等,这些制度在无形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激励、约束、规范功能。因此,对现有制度要进一步推进,随着学区制改革的深化,也要相应地完善制度,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
(四)、加强朋辈影响
继续深入朋辈教育,促进朋辈榜样示范和管理教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公寓生活中的朋辈交流可谓“抬头不见低头见”,接触较教师而言更为频繁,共同的话题和生活使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心理上相较于教师而言更亲近,使得受教育者更易去模仿。同时,朋辈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委婉非正式,相较于教师教育更令受教育者有尊严。因此,要充分挖掘公寓楼栋中的典型,发挥朋辈榜样示范作用,加强对楼栋学生干部的指导和培训,增强楼栋自治程度,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五)、开拓网络阵地
学区制下形成了以楼栋为单位,以生活为内容的新型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工作阵地。通过楼栋QQ群、微博、微信等,根据学生公寓生活,充分挖掘如公共道德、职业道德、交往艺术等方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甄别选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政信息和评论,传递正能量,将这些平台建设集新闻性、娱乐性、生活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
“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渗透、暗示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使教育对象受到有效的教育” ,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张耀灿教授曾这样指出,而温州大学学区制下的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向这个方向进发。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地理上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立足于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这个万花筒里还有更多可以探索的领地,而学区制与公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共存,互相促进,会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2004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陶行知全集》第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4]《论语·颜渊》
[5]《荀子·儒效》
[6]张燿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
[7]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5页。
[8]滕晓雯, 曾长秋:《试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中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20卷2期。
[9]刘伟:《 西方发达国家隐性德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10]袁貴仁:《在2002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暑期研讨班上的讲话》,《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