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再思考

2018-10-20 05:50李聪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李聪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自十八大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提及并不断发展完善,在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发表《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时代难题提出了,重新阐释了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和共同治理观。五个观念的新阐述,意蕴丰富,结合着“上海精神”,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马克思的命运共同体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上海合作组织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21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我们要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我们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1]以马克思的命运共同体为理论基础,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对传统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不断创新发展。

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

安全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安全的终极目标。所有的安全问题,只有落实到解决发展的层面上,才能找到釜底抽薪的根本解决方法。五大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同样也满足于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不竭源泉,唯有以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制度创新打破约束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进一步助力经济发展。而今正确的发展趋势是在协调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同命运。良好的生态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西方国家发展经济破坏环境的历史不能再重演。同样,中国近代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才能发展的经验依然要铭记。在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今天,孤立主义、保护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等,不仅无益于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经济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而开放、共享才是实现永久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为了更好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打造共同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提出了以合作共赢为理念的“一带一路”倡议。既让更多的国家搭乘中国经济稳健发展的班车,化解世界经济发展的困境;又使得更多的国家通过之间的共同利益结成经济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为更好地建设人类共同体寻找有力支点。在此次青岛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将在上海合作组织引航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中国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将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

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但是,国家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仍然层出不穷,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在马克思人类社会进化的理论中,安全问题与人的发展也紧密相伴。在人类的原始社会,为了维护个体的安全,集结成群,以对抗主要来自自然界的生存威胁;从奴隶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作为“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2],维护本国家的利益和安全是其基本职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维护的安全,涵盖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因此需要树立一个综合性的大安全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有效打击‘三股势力,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3],在全球联系愈加紧密的今天,任何国家的安全发展都不能独善其身。上合组织致力于维护国际安全,自2011年首届峰会就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类注意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明确了三股势力的定义。此次峰会签署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2019年至2021年合作纲要》,通过完善强有力的法律框架,进一步整合协调成员国之间打击“三股势力”的有效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平对话是解决争端的最优方案,携手合作是通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封(下转第213页)(上接第214页)闭孤立的发展方式是历史的倒退,严重违背了各民族文化共同融合,人类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趋势。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理念符合深层次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全球进一步合作的正确思路。

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封闭狭隘的政策。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组织规则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的维护,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在会上提出“强化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等地区国家交流合作,密切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伙伴关系,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季候开展对话,为对同化解热点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4]

四、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文明,以平等的观念去对待,是交流、互鉴的前提和基础。认同文化进步论的西方学者,如斯宾格勒、本尼迪克特等人,认为它们都曾经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具有独特的价值,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准则,不存在超越一切文化形态的绝对普遍的价值准则,因此更无法评价出文化的优劣中差、高低贵贱,平等才是对待不同文化、各类文明最基本最客观最理智的态度。平等的态度为互鉴、对话和包容奠定基本前提。因为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才有互鉴和对话的必要性。不同文明间对话为平等、互鉴以及包容提供了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有助于加深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上海合作組织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承认不同国家的文化、制度、观念上的差异和不同,“尊重多样文明”是“上海精神”鲜明的特征。上海合作组织秉持求同存异中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而且将继续在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开展更广泛、深层次的合作交流。

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当今,全球问题依然严峻,很多问题都需要全球的共同治理,世界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凝聚共识。共商是世界各国共同协商去解决国际政治纷争、经济摩擦以及一些国际事务。共建则指各个国家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利益共同体,共同解决所面对的全球问题。共享则是各国共同分享发展的机会,共同分享发展、治理的成果。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解答当今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方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各个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前提,而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需要治理。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上海合作组织也进一步强化与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等地区国家交流合作,密切成员国之间的伙伴关系,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进行对话,为推动全球最突出的热点问题、构建合理的治理体系,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3][4]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6-1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