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皓
摘要: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要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创新能力突出,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的行政管理指挥系统,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解决当前管理队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引入大数据这种新的技术手段也为管理模式创新开拓了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 以人为本 管理改革 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167-02
随着高校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教育管理的规模逐年扩大,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沈阳大学在本科生导师制[1]的路上积极探索,清华大学也在积极推行体教结合模式[2],北京理工大学施行“足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等等。而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是“管理者”,它是高校教育管理策略推行的基础,是高校上下关系和内外关系的纽带。因此,高效而健全的高校教育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教育管理系统现状
高校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者是制定、实施、执行高校教育管理方略的核心。而目前,管理队伍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亟待提升、管理氛围亟待改善、管理手段亟待创新。
(1)受困体制束缚,职业发展渺茫。通过四级管理层级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管理者,需要管理学生具体的学习、活动和生活。随着学生规模逐年扩大,遇到的具体性事务或情况纷繁复杂,全天待命的状态让他们有相当大的工作量。但这部分管理者晋升空间狭窄,上升渠道渺茫,有的辅导员甚至干到四十多岁,导致年轻人大多不愿长期做辅导员,遇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便“跳槽”,使得基层管理者有着较大的流动性。而二、三层级的中层干部工作任务“双肩挑”,除了负责日常机关性事务外,兼顾教务工作,还要发论文评职称,他们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学者曾对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状进行研究,在工作归属感、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等方面认可度较高,而在职业规划、工作报酬等方面认可程度一般。[4]这说明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切身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管理能力、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和专业精神的发挥,阻碍其职业幸福感和归属感的获取。
(2)管理专业缺位,能力欠缺发挥。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学生和教师激增,高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在目前的管理层级中,基层管理工作量大而管理者的能力有限;有的管理者工作经验不足、职业技能不强;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与教育管理密切相关的学科比例偏低,所学专业不對口导致工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中层管理工作存在上行下效的现象,缺乏自我创新和主动性,欠缺管理的专业知识,对高校教育管理规律研究较少;还有许多资历老的管理者学历偏低,管理理念和手段比较落后,认知新事物的能力有限。此外,高校管理由于机构编制改革的精简化,使得在校生数量和管理人员比例逐年攀升,缺少职业化建设,在职培训机会较少等问题也是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效能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3)考核机制不完善,薪资待遇不如意。高校教育管理的主体,绝大部分为基层的中青年群体,这部分管理者工作任务量大、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琐碎复杂。这部分群体生活经济压力较大,显性待遇(如工资、住房福利)和隐性待遇(如职业发展空间、进修培训的机会等)相较其他管理层级较低,也不如教师队伍,这几乎决定了高校基层教育管理者本身的定位。同时,高校考核制度不健全、机制不完善,不能公平地通过工作量、工作态度、工作效果、工作满意度等指标衡量工作成绩,工作成就与实际报酬所得反差较大。由此,那些专职从事高校教育管理的基层人员由于职业社会认同感低、职业前景得不到保障,很容易引发精神上的严重失落、感情上的高度压抑、职业上的激情流失,管理工作积极性、职业责任感更是无从谈起。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方向
(1)以“人”本思想提升管理者职业幸福感。Hoppock在1935年首先提出“工作满足”的概念,它是员工在心理和生理上对工作本身和工作氛围的满意程度。[5]国内多位学者已分别对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氛围、工作投入、工作回报等影响管理者职业幸福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中,陈涛对江苏省内7所高校开展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6]得出的结论表明:改善女性管理人员的工作状态;打通中青年基层管理者的晋升渠道;正视非正式编制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注重培养管理者的组织认同感,积极营造轻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适当调整工作考核机制,公平衡量工作投入,给予相应的薪酬所得;重视管理者的职业发展规划,对减轻高校教育管理者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驱散职业倦怠感,激发主动性、发挥创造力、调动积极性,对提升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着手高校教育管理者职业化建设。教学是高校的精神主体,管理是高校的形象主体,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它是衡量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对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管理者的地位和作用,实行科学、规范、系统化的管理制度,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让管理者真正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强化岗位职责、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加强管理者的培训开发工作,丰富管理学术和经验交流活动,加强管理类学位学术教育,提高系统知识和理论水平,注重以高校管理工作为核心的工作技能培养,进一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经过管理学、心理学等相关培训合格后发放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建立高校教育管理准入机制,使高校教育管理职业化、资格化,使管理者的工作能力随着理论水平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
(3)拓宽新思路引入新技术助力管理工作。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高校意欲提高教育管理能力,就要充分利用智慧科技,引入大数据这种划时代的新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其数据海量性、来源多样化、个性化体现以及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优势,对高校制定精准管理决策,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为决策者提供长远发展规划,预测和评估学校未来变化,助力高校教育管理智慧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管理究其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高校教育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高校办学模式进行创新,制定符合本校的发展策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增强竞争力,达到尊师重道、培养人才的目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管理,不仅拥有一流的师资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流的管理团队和管理方法。“向管理要效益”这句口号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样,高校的管理目标也要由规模化向高质量转变,从而达到“质”的提升。而高校的管理者和受教者是“人”,管理的目标是“育人成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充分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建立一只拥有专业素养,具备责任感和使命感,能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管理队伍,这样才能推动高校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福涛.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基于沈阳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64-166.
[2]顾齐洲,孙国有.我国“体教结合”研究进展和反思[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2):28-31.
[3]于淼.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11(6):67-68.
[4]崔建军.天津市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现状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6):91-94.
[5]张兴贵,郭阳.工作满意度研究的特质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8(1):143-153.
[6]陈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工作状态及影响因素分析[J].阅江学刊,2013(4):78-8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