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

2018-10-20 05:50温洪泉
现代交际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互动校园文化融合

温洪泉

摘要:高校学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科文化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和身份性,容易导致学科文化冲突及“泛校园文化”的产生。推进高校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有利于解决高校文化异化,不断创新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富有个性、先进性和超前性的校园文化,增强高校软实力。这需要通过文化的整合机制,使学者、学科的价值和目标统一到高校的整体目标和价值中。在这个过程中,道德是基础,价值是核心,职业是纽带,交流是途径。

关键词:学科文化 校园文化 融合 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14-03

学科是高等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学术组织,是承载高校四大基本职能的具体平台,也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国当代著名高等教育学者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就是‘产品线,院校即为地理中心。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科为中心。”每个学科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该学科独特的语言符号、理论方法、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从而构成学科文化。

学科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推进高校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建设体现时代要求、具有鲜活个性特质的校园文化,是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推动高校发展、建设高校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举措。

一、高校学科文化的学术性和身份性容易导致“泛校园文化”的产生

高校学科文化是学者、学科、知识三者在动态过程中相互影响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学术性和身份性。①学科文化对其学科成员具有规训作用,“一个范例是一个科学团体的成员共享的东西;反过来,一个科学团体是由共享一个范例的人们组成的。”②因此,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文化。“高等教育学者们的最大相同之处就表现在他们都一心一意地钻研学问。但是,他们的最小共同之处是那种对他们来说都是共同的知识,因为他们所研究的领域都是专门化的、互相独立的。”③因此,在大学内部几乎不可能赋予某一学科领域的学术职业垄断一切学术活动的权力,一门学科很难对其他学科产生绝对的统治权限,学术职业者和大学组织之间的互动受制于学术职业者个体学科背景的影响。学术职业者对学科的忠诚度远远高于对学校的忠诚度。④

这种学科文化的学术性和身份性导致高校形成不同于其他组织的松散结合的独特性质。这种特性是指高校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诸如学院、学部、学系、讲座、研究所或中心,以及从事高深学问的教学与研究的教授、专家、学者,在组织的运行过程中各自保持一种独立自主、低度联结的工作状态或组合方式,以致整个高校组织就像一个拥有各种知识群体的控股公司。⑤

随着学科的不断细分和日益专业化,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明显,彼此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就越低,其聚集形式也越来越趋于松散。各个学科和专业拥有各自的话语体系、研究范式和学术传统,学术工作者依靠他们工作系统所固有的学科亚文化过活,以至于学术组织之间的关系呈现“四分五裂”。因此,由学科文化松散、学科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泛校园文化”是高校最易出现也最难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科文化的认同度迥异、校园文化信念和价值观的异质、学科话语权的争夺及校园文化的不和谐等,严重影响高校的文化形象和长远发展。

二、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互动是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必然要求

在本质上,高校属于社会的文化组织,文化是高校的根本属性,主要体现在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上。通过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有利于解决高校文化异化,凸显高校文化使命,建设先进校园文化,增强高校软实力和促进高校品牌建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凝聚和激励

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具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身处其中的师生长期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有利于凝聚共识,激发师生热情。通过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所产生的价值与信念体系承载着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能够对不同学科成员进行凝聚和激励,使其在不断的熏陶和内化过程中对高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成为促进师生工作学习的持久驱动力。

(二)塑造和辐射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社会思想和文化传播交流的中心,是先进文化的发源地。通过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文化共性与个性、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有利于建构良好的高校形象,塑造高校品牌,同时也有利于把优秀文化成果辐射到社会,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这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声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约束和规范

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能够营造一定的思想氛围、道德氛圍和行为氛围,进而影响师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心理。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能够产生更为强大的群体意识、校园舆论、共同习惯和流行风尚等,从而对个体心理产生强大的群体压力和动力,进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和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这种约束和规范主要表现在氛围约束、制度约束和观念约束三个方面。

三、以价值为核心,促进高校学科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

高校组织需要运用文化机制来整合,一旦出现文化机制失灵,就易导致信念丧失、价值失衡、整体分裂、组织高度异质化等不良后果。科层机制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问题,但这二者和高校组织的天然矛盾依然存在。因此,通过文化的整合机制,使学者、学科的信念、价值和目标统一到高校的整体目标和价值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道德: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的基础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主张欲做学问先做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高校正是通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

一方面,对待自己研究领域的学科文化要讲究学术道德。随着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传统的“象牙塔”已支离破碎,高校与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部门的联系愈发紧密,高校的价值观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甚至产生了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罗伯特·A·尼斯比特描绘的“学术信条的降格”。其中学术道德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如有的教师发表一些没有实际内容的论文,甚至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有的不把精力花在做学问上,而是通过身兼数职赚取外快来抬高自己。因此,砥砺品行修养、秉持高尚道德应成为学术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对待其他领域的学科文化也要讲究道德。由学科之间符号系统的差异带来的学科信仰和对彼此学科文化信念的理解和认同上也会产生偏差,甚至在高校内“不可通约”的符号系统之间产生互斥。如“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人们常常视人文学科为‘非科学而对之不屑一顾,而在人文学科领域也不乏一些人,对硬科学反唇相讥,笑其‘精神贫乏……即使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各领域内部,不同学科、专业间也存在着一些不理解甚至相互轻视的现象。”⑥这对于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設极为不利,我们应意识到个体认知的局限性,心怀理解、尊重、谦虚、敬畏的态度对待不同学科文化,实现学科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

(二)价值: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的核心

高校处于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是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场所,社会各领域、各阶段的思想特征都会在高校校园有所体现。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功能主义者强调存在一个相对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或整个组织的整合作用,高校只有将学科、学校和国家、社会的核心价值统一起来,并融入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有效推进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使高校成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引领者。

价值是高校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同学科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能因价值的多样而被抹煞。办学传统及校训可视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价值”,如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复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浙大“求是”精神等。应努力探寻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趋同特质,消除价值冲突,并不断塑造新的价值。

高校的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越发浓厚,由此带来文化功能的遮蔽和弱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需要走出“功利性”和“工具化”的误区,回归其文化本质,涵育核心价值,构筑思想高地,使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创新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

(三)职业: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的纽带

高校学术人员与大学之间似乎有着难解之缘。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调查显示,在“如果我能从头开始,我不会再当大学教师”和“我为陷入一个进步机会有限的职业感到上当”两个题目中,回答“完全同意”仅占6%。⑦可见,高校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普遍持认同态度,这种认同为高校校园文化在冲突中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事着共同的学术职业,在同一高校里共享典礼、仪式、符号、口号、传说、故事等组织文化的基本表征,由此将高校各个部分、不同成员紧紧黏合在一起,促进高校组织的结构性整合和规范性整合。

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使教师产生归属感、专业满足感和理想动力感,从而促进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是专业化的体现,也是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高等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教师自身的幸福感程度,进而又影响到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可见,职业及其认同感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相互哺育。

因此,明确高校教师学术职业者的定位,营造尊师重教的职业氛围,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交流,提升职业素养,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避免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提出的“职业倦怠”现象,才能架起不同学科文化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的纽带。

(四)交流: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的途径

史蒂夫·富勒认为,跨学科的学科文化障碍可以通过构建一种“相互渗透的措辞”工具得到解决。⑧高校一般都有多个学科,各学术部分之间往往存在强烈的群体性和排他性,但学科文化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其他学科文化、校园文化及社会文化不停地进行着信息、物质和能量方面的交流。应关注参差不齐的学科文化交错延伸的边界,以及边界连接处的交融性和开放性,发现不同学科文化共鸣的基础和可能性。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交流及特有的交往——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为基本形态。因此,需创建互动开放的沟通平台,鼓励和促进不同学科学者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相互理解,相互吸收有利因素,以促进学科文化的交叉融合与优化创新。这种交流既包括学科之间的交往、学术边界的跨越、竞争中的冲突以及在冲突过程中的碰撞与扬弃,同时也包括学术职业的沟通交流、高校目标的共同追求、校园活动的共同参与、校园文化的共同体验以及个人之间的人际交往等。

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不能局限于单个高校的努力,高校组织必须参与到整个学术系统的文化建设之中,通过整个学术系统学术活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交流,统一学术人员的价值体系。在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互动中还需要不断创新,总结和提炼新的学术交流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高校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内涵,使学科文化交流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教育晓之以理,精神动之以情,文化抚之以心。通过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互动,不断创新学科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富有个性、先进性和超前性的校园文化,理应成为高校组织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注释:

①蒋洪池.大学学科文化的内涵探析[J].江苏高教,2007(3):26-29.

②(美)伯顿·R·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7.

③(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等译.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78.

④王应密,马飞.论大学学术职业的组织特性[J].高教探索,2013(1):35-39.

⑤樊平军,毛亚庆.论大学松散结合组织特性的知识根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6(6):51-54.

⑥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62-63.

⑦(美)欧内斯特L·波伊尔.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R].普林斯顿: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1990:120-123.

⑧Jill Lazenby.Climates of Collaboration: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Social Identity[D].University of Toronto,2003:71-76.

责任编辑:景辰

猜你喜欢
互动校园文化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