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分析

2018-10-20 11:00黄正松闫冉
中国经贸导刊 2018年23期

黄正松 闫冉

摘 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贵州将黔茶作为融入“一带一路”、切实做好贸易相通、民心相通的重要抓手,近年出口成绩斐然,但黔茶在下一步深度融入中还存在品牌、产品、人才三大短板,对此,本文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黔茶 一带一路 深度融入

一、近年黔茶出口基本情况

黔茶历史悠久,1980年,贵州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一枚茶籽化石,经确认,该茶籽石被认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的历史。茶圣陆羽的《茶经》中就有“茶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的记载,湄潭毛尖、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茶、普定朵贝茶、花溪赵司古贡均有皇家贡茶的历史记载,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黔茶出口量小、利薄。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黔茶出海迎来了历史性大好机遇。2013—2017年间,黔茶出口量从38吨增长到2383吨,年均增长率为248%,出口额从205万美元增长到7164万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43%;2017年1-11月,黔茶出口创下31.33美元每千克的全国第一水平,约是全国同期平均价格的7倍。中国农科院最新研究表明,黔茶出口竞争优势指数从2013年0.4243提升到2017年3.606,在全国16个茶叶主产省中排名第四,实现了从无竞争优势向强竞争优势的跃迁。

二、黔茶出口成绩斐然的原因

(一)国内外市场环境变化倒逼黔茶出海

从国内看,十八大以来,中央“八项规定”的执行大幅遏制了茶叶公款消费现象,在政府消费骤减、百姓内需不旺的国内环境下,黔茶产能过剩现象严重,寻求海外市场突破是贵州政府、企业的唯一选择。从国外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获得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为黔茶国际化发展指明了市场拓展方向。“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人口46.7亿,约占全球总人口66.9%,经济总量达27.4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38.2%,除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有茶叶生产外,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据统计,2013年总消费量达205.54万吨,人均消费量0.68千克,为黔茶“一带一路”的国际市场拓展提供了巨大市场空间。

(二)政府积极引导,做好服务

贵州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叶的种植,与“一带一路”多数国家相比,茶叶是贵州的比较优势,但长期以来受制于茶叶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高的影响,黔茶出海缺乏竞争优势支撑,出口效益不佳。

近年来,贵州针对茶叶种植、加工、营销、销售“小而散”的现状,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茶企,形成帶头示范效应,通过探索和创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茶叶规模化发展态势基本形成;针对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国际市场开拓、报关报检、质量认证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大力整合产融研政各方资源,大力做好人才、技术、标准的培养、指导和统一;针对区域内黔茶品牌“多杂乱弱”问题,通过地理标志品牌、龙头企业产品品牌建设,黔茶品牌化影响日渐提高,品牌效应逐步扩大。截止2016年底,贵州茶园种植面积达660万亩,全国排名第一,茶叶产量22.33万吨,全国排名第四。已成功申报并建成湄潭、凤冈、雷山、思南等8个国家级茶叶出口示范区。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三绿一红”品牌正不断塑造。

(三)对标国际标准,严把产品质量关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消费者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对绿色、健康、安全的茶叶消费日趋重视,部分国家政府也提高了茶叶进口准入门槛,茶叶进口技术标准日渐提高,成为黔茶出口面临的主要贸易壁垒。

对此,贵州一方面加强研究、不断提高地方茶叶生产技术规范。自2010年制定《贵州茶叶标准技术规程》第一版起,经两次修订,第三版将于今年11月正式实施,第三版囊括了从茶叶种植、加工到冲泡等81项具体标准,农残物限量、污染物限量等多项技术指标均严于国家标准,达到欧美日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技术标准水平。经多年的努力,贵州绿茶先后通过德国Galab、中国香港SGS和德国Eurofins等多家世界权威检测机构的农残检测,通过欧盟463项检测标准。2017年,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情况表明,贵州省茶叶抽检40个样品,合格40个,合格率达100%,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1.1个百分点,这是贵州茶连续6年合格率达100%。

另一方面加大对茶企生产设备和技术改造升级的支持。龙头茶企贵州贵茶通过引进国际先进的集清洁化、全电能、环保型于一体的有机茶生产流水线,采取图斑上传谷歌地图、视频监控等大数据分析手段,不仅填补了贵州有机茶空白,其产品还出口至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贵州茶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批具有适用价值的新技术应用成果,为提高全省茶企生产效率水平作出了有力支撑。

(四)讲好黔茶故事,努力开拓“一带一路”海外市场

中国·贵州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已经成功举行三届,在这个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上,黔茶企业通过以茶为媒,以茶会友的形式,与英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斯里兰卡、肯尼亚、摩洛哥等国家知名茶企、国际组织和政府官员展开广泛而又深入的交流,既展示了黔茶历史悠久的茶叶文化,提升了黔茶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又打开了黔企国际化发展视野,为黔企提供了诸多贸易合作商机。截至目前,黔茶已成功进入沃尔玛、家乐福、星巴克、联合利华等跨国公司营销渠道。

三、黔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存在的主要短板

(一)品牌国际影响力不大,品牌溢价能力较低

由于品牌建设起步晚,使得黔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好感度不高,品牌建设成为黔茶国际市场开拓的最主要短板。尽管贵州茶叶茶园规模全国第一,“三绿一红”品牌影响日渐扩大,但却很少有在国际上叫得响的领军品牌。因此,如何快速突破品牌瓶颈,提高黔茶品牌溢价能力,成为黔茶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供需结构不匹配的矛盾仍然突出

“一带一路”饮茶国家较多,但饮茶偏好与国内存在明显不同,他们更喜爱茶叶耐泡、味道浓醇的红茶,对清淡、不耐泡的贵州绿茶的接受度还不高。虽然近年来,贵州部分茶企为迎合海外消费者偏好,研制生产了如“红宝石”、“遵义红”等系列红茶,但产量小、不耐泡、味道不纯正等问题依旧存在。从消费类别看,中国以消费绿茶为主,而其他国家以红茶为主。

(三)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缺乏

黔茶“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入,需要大量既懂茶文化、茶工艺、茶产品,又熟悉国际贸易规则、营销技巧,甘于投身于黔茶国际化发展事业的人才。从当前贵州高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看,与企业人才需求端所要求的营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贸易实务能力等还存在诸多不符合、不胜任的矛盾问题。

四、促进黔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议

(一)加强品牌国际化建设

以“三绿一红”为黔茶品牌国际化重点,以提升“一带一路”消费者对黔茶的消费价值评价为目标,不断加强品牌国际化建设步伐。首先,多措并举扩大品牌的知名度。贵州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瞄准“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和重点消费群体,充分考虑国家文化、消费行为、营销渠道等差异化因素,研究制定好黔茶品牌国际化路径、组织、举措等一揽子战略方案,力求在较短时期内形成强大消费拉力;其次,努力提高品牌的美誉度。品牌的美誉度重在品质和服务,黔茶近年品质提升很快,部分企业产品已达到欧美日标准,在进一步夯实品质的基础上,加大提升红茶、黑茶、绿茶深加工品的产量规模,着力加强客户沟通和售后服务工作;再次,大力提升品牌的好感度。好感度重在“茶人合一”,深入研究目标消费群消费习惯、消费文化、消费感应,大力做好体验环境、产品包装、消费服务等方面的消费迎合工作。

(二)整合资源,加强服务

充分借助行业协会、政府的整合能力,在较短时期内完成茶企国际化发展战略、市场渠道、信息资源、物流资源、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整合。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提供商务、信息、人才、合作等交流通道方面的主导作用,研究分析国际市场走势和技术贸易壁垒动向,协调价格、构建生产与市场的高效桥梁机制和贸易预警机制;政府要综合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信任机制和奖惩机制,切实从“单打独斗”的不利局面转向“抱团发展”的有利局面,增强茶企抵御海外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鼓励茶企“走出去”

通过“走出去”投资,相比当前出口模式是深度学习国外市场经验、技术、知识的更有效的手段。肯尼亚的红茶种植和加工技术、越南的绿茶国际市场推广经验、斯里兰卡锡兰茶拍卖定价做法等经验是值得广大贵州茶企深入学习的,通过合资、合作等投资方式进行身临其境的了解和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走出去”投资,通过小规模投资或寻求海外战略合作伙伴在海外建立黔茶品鉴中心、体验茶馆等,让海外消费者慢慢地了解和认识黔茶,传播黔茶文化是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通过“走出去”投资,将黔茶原料运输到海外,在当地加工、包装,打自己的品牌,按当地的法律法规銷售是一种有效规避贸易壁垒的经营战术。

(四)加强对出口茶企的金融支持

鉴于当前黔茶出海为起步阶段,茶叶出口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贵州需加强金融对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主导作用,为出口茶企提供有力支持。一是积极拓宽贷款渠道,构建起便利灵活、种类丰富的金融支持产品,尤其是贸易信贷产品;二是健全出口茶企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贷风险,扩大信贷规模,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惜贷”和茶企融资难的问题。

(五)加快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

通过校企订单培养、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培养模式,大力丰富培训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育具有产品掌控能力、人文素质能力、外语沟通能力和国际商务管理能力“四力合一”的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队伍;设计科学、合理、公正的人才招聘机制、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鼓励和支持项目团队、运作团队、服务团队建设,树立个人和团队典型示范,营造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氛围。

参考文献:

[1]胡林英,陈富桥等.我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中国茶叶,2015(3).

[2]管家骝.贵州的茶叶出口贸易[J].贵州茶叶,2016(1).

[3]陈富桥.“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市场开拓策略与建议[J].中国茶叶加工,2016(2).

[4]王安琼,王安宁.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7(27).

[5]杜建斌,陈富桥等.斯里兰卡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7(4).

[6]李瞳.贵州茶产业钻石模型分析[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