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玮 卢少云
摘 要: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以上海某985高校学生党支部作为调研对象,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合作治理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支委工作能力对支部合作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支部工作成效的正向影响更大;组织管理对促进支部合作治理的正向影响在本研究中最大,且有利于提升支部工作成效;为支部提供资源服务对支部合作治理没有显著影响,合作治理理论中的资源匮乏说并不成立。基于以上研究,建议从竞争选拔支委、加强支委培训,严抓党员组织纪律、对党支部及支委进行工作考评与激励,推动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提升党支部工作成效。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影响因素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9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36-06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高校学生党支部既是党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的桥梁,也是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发展壮大自身力量的主阵地。[1]近年来,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合作治理中逐步形成趋势,对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对提升党支部工作成效起到多大作用?哪些因素影响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合作治理?目前学者们缺少对该问题的研究。因此,本文拟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提升支部工作成效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
在高校治理新理念和新实践的冲击下,学生党支部的影响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制于自身组织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乏力的制约,导致学生党支部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3]基于此,探索学生党支部新的活动方式,突破传统组织架构限制,成为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战斗力的新方向。
围绕如何提升学生党支部战斗力目标,不同学者结合所在高校实践,总结提出了若干学生党支部的新体制、新机制。陆瑜对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中推行矩阵式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的可行性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4]这种矩阵式组织结构有利于加强内部资源的合作,丰富组织生活及兼顾个性需求。熊化忠以成都理工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系党建实践为例,总结了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支部与系部共建的“115”合作机制。其中,两个“1”分别代表党支部和系部,“5”代表五种合作机制,包括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对外项目承接、学生社会实践。[5]该合作机制反映了促进学生党支部与系部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基本理念。孙皎皎归纳出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建组织新模式,由教工党员、研究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党员和新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同组成临时“阶梯党支部”。“该阶梯党支部”重在发挥教工党员、高年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低年级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得到最大程度的培养与帮助。
从内容看,现有研究较少集聚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党支部工作成效的关系。从研究方法看,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描述性研究方法,较少采用定量研究、解释性研究方法,对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机制在量上的规律方面探讨比较缺乏。因此,本文拟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和提升党支部工作成效的启示。
第3期谢 玮等: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年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合作治理理论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随后逐步被引入中国公共管理领域。治理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为了破解资源限制,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相对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合作治理理论呈现出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反思理性的“复杂人”,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以及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等一系列新特征。[6]在合作治理理论的影响下,中国高校学生党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资源匮乏说
近年来,高校管理领域出现了合作治理的新趋势。高校治理涵盖了党政在内的多元治理主体,例如,将党委与行政、行政与学术、教师与学生、党支部与班级、团支部、社团等多元治理主体纳入高校的治理结构中。[7]对于学生党支部而言,它既是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客体。它体现在学生党支部为履行自身职能,寻找与学校内部或外部多元的治理主体,通过平等的协商对话,确定共同的利益,在工作互动和资源互补的过程中开展党建活动。这种新的学生党支部工作治理模式创新的动机在于它能够超越原有内部资源匮乏的组织管理模式。学生党支部内部资源匮乏,驱动它寻找外部可合作的资源主体。反之,当单个学生党支部在人、财、物、信息等资源方面充足,则能够有效满足学生党支部对自身履行党建职能的需求,而不必要寻找外部资源主体共同推进党建。因此,本文假设1:学生党支部充足的资源将阻碍其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
2.领导班子说
合作治理要求参与者是反思理性的“复杂人”。首先,参与者必须是勇于担当、富有能力、敢于负责的人。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和团结、协作、创新的党支部班子。要把广大党员团起来,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关键是把党支部班子建设好。[8]党支部书记在党的最基层组织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是党的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其基本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到黨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其次,参与者能够通过不断的对话交流信息,克服有限理性的不足,能够促进各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共同利益。加强与其他主体的的党建合作治理,需要经过支委会内部充分的协商与决议。支部书记和支委应该是经过选拔,具备能力扎实、富有责任感的学生党员,才能在支委会内团结协作,有效地保证学生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9]因此,本文假设2: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本支部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
3.组织管理说
合作治理理论强调各方参与者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但其前提是参与主体内部的有效组织管理,体现出良好的组织纪律、考评与激励。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具备高度的组织观念,不论他的职务高低,都要参加党的一个基层组织,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监督,真正成为这个整体中的普通一员,并要执行党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积极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10]党在组织上的优势,是党的力量所在。考评、激励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党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11]高校民主评议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工作,通过检查和评价学生党支部战斗力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有助于厘清党支部在基层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改正不良作风,同时有助于表彰优秀党员、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因此,本文假设3: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管理,有利于本支部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
三、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上海某985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调研对象,采用两层简单随机抽样办法,首先在学校内部的各个院系进行简单随机抽样,然后再对院系内本硕博学生党支部进行简单随机抽样,对支部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整理有效问卷296份,回收率为84.6%。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研究显变量之间的路径关系,计算时使用Amos 24软件。
2.变量及其操作化
第一,因变量:合作治理、工作成效。本研究涉及的因变量有两个:第一个因变量为合作治理,指在高校学生党支部为履行自身职能,寻找与学校内部或外部多元治理主体,通过平等的协商对话,确定共同利益,在工作互动和资源互补的过程中开展党建活动。问卷中共设计3道题对学生党支部的合作治理进行测量,包括“所在党支部与学院内部其他学生或教工组织或个人合作开展活动”,“所在党支部与学院外部学校内部的其他学生或教工组织或个人合作开展活动”,“所在党支部与学校外部其他社会组织或个人合作开展活动”。这3道题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57,说明因变量的操作化题项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合作治理题项的信度较高,可进一步通过加总求平均值获得学生党支部开展合作治理的平均得分。第二个因变量为工作成效,指高校学生党支部在实际努力履行自身职能后所表现出的工作结果及影响力。问卷中共设计2道题对学生党支部工作成效进行主观测量,包括“您对所在学生党支部履行职责的评价良好”,“您对所在学生党支部支委会工作成效的评价良好”。这2道题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89,说明因变量的操作化题目具有较高内部一致性,工作成效题项的信度较高,可通过加总求平均值获得学生党支部开展合作治理的平均得分。
第二,自变量:支委能力、组织管理、资源服务。本研究主要的自变量有三个,分别为资源服务、支委能力、组织管理。其中,资源服务是指院系对学生党支部提供的资源支持,如经费、场所、设备等。支委能力主要由对支部书记工作能力、支委会整体工作能力的评价构成。组织管理指院系党委或学工组直接对学生党支部抓纪律、做考评、给激励三方面。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以上三个自变量的操作化题项,均由多道题项测量同一自变量,总体上,每个自变量单独计算所有测量题目的Cronbach′s Alpha值分别为0.842、0.862、0.915,说明三个自变量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可通过加总求平均值获得各自变量的平均得分情况。
效度方面,本文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研究假设,设计出量表,并进行预调研,对部分接受调研的学生党员、预备党员进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使之契合学生党建的实际情况。将问卷送四位党建思政老师征求意见,对部分不切合实际及表述不够清晰的题项进行了修改,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调研题目中,设置第12题和第22题均为同一题目,即“学院每年定期对您所在的党支部进行考评”,删除了回复差异值较大的问卷,删除后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测量量表的效度。
四、描述统计
表1显示了相关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从结构分析看,调研对象性别中,男性占47%,女性占53%;教育程度方面,多数受访者为研究生,其中本科生占47%,硕士生占42%,博士生占11%;政治面貌方面,分布比较均匀,其中入党积极分子占32.14%,预备党员占37.24%,正式党员占30.62%;是否担任支委方面,15%担任支委,85%未担任支委;所在学科方面,工科生占44%,理科生占20%,文科占25.00%,医科占5%,其他学科占7%。总体调研对象的分布与该校学生分布一致,较为均衡。
从描述统计看,有效个案数为296,教育程度平均值为0.65,反映了研究生多于本科生;政治面貌平均值为0.98,预备党员加党员占大多数;担任支委的平均值为0.85,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未担任党支部委员会委员。支部能力均值为4.26分,说明受访者对所在支部书记及支委会整体工作能力评价较高,组织管理均值为4.17分,反映了受访者关于学院学工组对学生党支部在纪律、考核与激励方面具较高的认同感。资源服务均值为4.12分,说明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能够较好地获得学院学工组在资源和指导服务方面的支持。合作治理均值为4.06分,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党支部能够积极利用外部资源,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合作治理。工作成效均值为4.27分,在所有定距变量中得分最高,反映了受访者对党支部的工作成效总体感到较为满意。
五、结果分析
考虑到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目的在于提升支部黨建工作成效,因此,本文将党建工作成效纳入分析,具体采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支部能力、组织管理、资源服务、合作治理、工作成效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相关关系及各标准化估计值如下图1。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指标显示,待估计的参数共有15个,协方差矩阵中独特元素的个数也有15个,因此,自由度为0,属于饱和模型,卡方值为0,无法计算出显著性概率值、RMSEA值、NCP值等适配度统计量,因此,该饱和模型需要作进一步的修正。
为了进一步将假设模型修正成契合的模型,必须将饱和模型调整为过度识别模型,即待估计的参数总数少于样本数据协方差矩阵提供的独特元素总数,使自由度变为正数,通过估计结果计算出卡方值与其他整体适配统计量,才能拒绝或接受假设模型。根据图1资源服务对工作成效的影响系数为0.06,在全部路径关系中的绝对值最小,说明资源服务对工作成效的影响甚微,而且不影响本文的假设,因此,初步考虑删掉资源服务对工作成效的影响路径,形成图2。
经修正后给定参数的过度识别模型如图3,样本数据协方差矩阵提供的独特元素总数为15个,待估计的自由参数为14个,自由度等于1,可顺利估计出14个自由参数的值。通过估计结果计算,整体模型适配度统计量的卡方值为0.785,显著性概率值P=0.376>0.05,达到显著水平,接受虚无假设,表示样本数据的协方差矩阵与模型隐含的协方差矩阵能契合,RMSEA值=0<0.080,NCP值=0,处于90%的置信区间内,显示假设模型的适配度佳。
如表2所示,资源服务对支部合作治理没有影响(系数=-0.111,显著性概率值=0.246>0.1),假设1学生党支部充足的资源将阻碍其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未能得到实证支持。支部能力对支部合作治理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0.197,显著性概率值=0.017<0.05),假设2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本支部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得到了实证支持。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管理对学生党支部的合作治理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系数=0.810,显著性概率值<0.001),假设3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
管理,有利于本支部與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得到实证的支持。
由于合作治理仅是提升学生党支部党建工作成效的一种途径,因此,本文还进一步分析支部能力、组织管理以及合作治理对学生党支部工作成效的影响,以避免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某一自变量在促进合作治理的同时,却不利于提升工作成效的问题。如表2所示,支部能力对支部工作成效具有非常显著的向正影响(系数=0.443,显著性概率值<0.001)。组织管理对支部工作成效具有非常显著的向正影响(系数=0.269,显著性概率值<0.001)。合作治理对支部工作成效具有非常显著的向正影响(系数=0.168,显著性概率值<0.001)。从支部能力、组织管理、合作治理三个自变量对工作成效因变量的影响系数的比较来看,支部能力的影响系数最高,说明支部书记及支委会工作能力是决定支部工作成效的主要因素。
六、讨论
本研究实证表明,学生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本支部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主要是因为支委会是党支部参与合作治理的联络策划、组织协调等工作的主要承担者,而党支部书记又是支委会的领导核心,是支部各项工作的带头人,因此,党支部书记和支委会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本支部与其他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又决定了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效果。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管理,有利于本支部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主要是因为本研究中组织管理具体包括三方面,组织纪律、工作考评、成效奖励,组织纪律主要体现在党员参与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方面,党支部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展组织生活或活动,需要支部党员配合参与,如果没有党员的参与,支部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工作考评对党支部的工作目标、任务等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能够引导支委会把时间精力投入到提高党支部工作成效的考评指标方向上,而合作治理正是提升党支部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对党支部的工作考评,有利于间接促进合作治理;在工作考评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支委会与党支部工作成效奖励制度,对于支部党建工作成效突出的支委会及党支部给予及时、必要的奖励,能够树立典型,彰显先进,形成各支部“你追我赶”的进取风貌。鉴于合作治理是提升支部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那么各支部为了取得较好的工作成效而获得奖励,很可能倒逼党支部加强合作治理。学生党支部充足的资源将阻碍其与其它主体的党建合作治理未能得到实证支持,党支部资源状况与是否开展党建合作治理不相关,资源匮乏说不成立。可能的原因是党支部在加强与其他主体合作时,更多的是考虑能够实现新的目标或带来新的利益,或者是来自学院或学校等外部因素的推动,而不是主要受自身资源限制所驱动。
七、结论与启示
本文基于合作治理理论视角,以上海某985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调研对象,利用结构方程建模技术,研究高校学生党支部合作治理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合作治理是提升高校学生党支部工作成效的有效途径。支部书记和支委会工作能力对促进党支部合作治理和提升支部工作成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加强对党支部的组织管理对促进党支部合作治理及提升支部工作成效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在对合作治理影响的自变量中影响力度最大。以上的研究对加强高校基层学生党支部党建合作治理及提升支部工作成效具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建立竞争机制选拔党支部支委。为保障党支部支委会成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建议构建民主选拔的竞争机制,让负责任、有能力、愿意干的优秀学生党员通过公开竞选涌现出来,积极承担党支部各项管理工作。目前较有效的做法是实施“公推直选”党支部支委,以自荐或他荐方式报名参与,再通过党支部内部公开发表演说,由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候选人的履历、现场表现、工作设想等,按多数决原则投票推举出支委会班子。
第二,加强对党支部书记和支委的培训。推进党支部新老支委会的工作交接,既可让下一届有机会进入支委会的候选人进入本届支委会锻炼,也可以在本届退任之际,加强新老支委会工作经验的交流与传承,让新一届党支部支委会迅速进入新角色。除了党支部新老支委的工作交接以外,党建老师需就学校学院的党建特色、工作内容、基本要求等对新一届支委培训,重点推荐新一届支委会党支部书记或委员参加学校的专题培训班,使他们尽快进入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