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忠 詹妍
摘 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正确而有效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落脚点,也是为什么提升、如何提升的出发点。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可以分为基本保障、学习成才、社会参与、精神发展等四个方面,因此研究实践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应立足大学生成长发展这四个方面需求,在强化人文关怀、强化供给能力、强化实践体验、强化真理魅力上着重下功夫。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发展需求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2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122-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也将近十年来学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讨论推向了新的高潮。
一、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与价值
什么是亲和力?《现代汉语词典》对“亲和力”的解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一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从这一解释看,亲和力最初来源于化学、生物学,后来引申到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由此,所谓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通过人文化艺术化的形式和手段,将社会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期待更好地结合观照,从而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目标、内容、形式等一系列过程产生的亲近感、认同感与悦纳感。它是“在德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与结合的力量、一种心理需求能力,一种感染、凝聚、吸引、感召的力量。”[1]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价值,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第一,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知识体系的基本搭建、劳动能力的初步养成、社会关系的初步建立、性格个性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形成,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培养塑造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对于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践活动中,“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基本矛盾的重要表现。如何有效解决这一矛盾,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矛盾与规律的重要内容。提升教育者的亲和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提升亲和力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达成目的的重要手段”。[3]
第三,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动高校“四个服务”。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其发展方向必须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显著特征,是高校坚持“四个服务”的坚强保证。那么,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更近人心、更接地气,让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更强,就是一个不断回答与实践的课题。
二、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分析
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落脚点,也是为什么提升乃至提升什么和怎样提升的出发点。那么,我们在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内涵、意义、理论基础、实践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时,就应该首先弄清楚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否则,我们搭建的“桥”就不一定能够到达预定的“岸”。
第一,基本保障需求。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材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大学生的基本保障需求主要包括:一是要有一定的经济保障。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尤其是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二是要有良好的学习条件。无论是对于学校来说,还是在学生和家长看来,收费的大学理应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三是要有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水平质量大大提高上,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对大学食宿条件等生活方面的要求期望越来越高。
第二,学习成才需求。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如果说基本保障是大学生最基础的需求,那么学习成才则是最直接最现实的需求。这方面包括:一是期待学业顺利完成。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越来越完善,教育教学管理越来越严格,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大学生,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已经不再那么轻松,因此他们期待遇到一批好老师,期待能够学有收获,期待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期待在专业学习上能够有更深的钻研和发展。二是期待个性实现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充分的张扬,让每一学生都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生期待自己的一些想法创意能够实现,期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够有更好的发展,期待自己的专长能够有一个施展的舞台。三是期待就业比较理想。在报考大学的时候,通常情况下学生主要考虑的是兴趣,而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乃至找到更理想的工作,这种期待随着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不断深入,也非常现实的逐渐体现在学生身上,尽管近些年大学生就业率相对不低,但是对于没有就业的具体的某个学生及他的家庭来说,这个就业率就是零。
第三,社会参与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主体意识觉醒、走向成熟的时代,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蜕变迈进”的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的需求,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渴望与人交往,憧憬美好爱情。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交往和爱情都属于第三层中的重要内容。脱离家庭“庇护”的大学生开始期盼得到友谊的呵护,憧憬遇到美丽的爱情。二是主体意识增强,渴望参与学校管理。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在学校教育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在学校各项管理和服务保障中,大学生渴望参与的意识越来越强。三是关注社会民生,关心国家世界。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思想的不断成熟,大学生逐渐发现,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国家的繁荣富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动荡,都与他们自己的幸福密切相关,他们渴望参与社会、走向社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关心国家时事、纵论天下大事的时候越来越多。
第四,精神发展需求。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诸多需求中,精神发展的需求是最根本的需求,它左右着其他需求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这方面需求与前面的需求相比,显性虽然不强,但恰恰是作为教育者的学校尤其要关注的方面。这方面包括:一是期待关注关怀尊重的情感需求。转型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与不安心理,也经常体现在正在走向成熟的大学生的身上。选择的焦虑、现实的困惑,需要在心理和情感上得到安抚,思想的盲区、烦躁的情绪,需要有一定的场所和渠道倾诉。二是期待良好品德养成的实践需求。教育者的教育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辩证统一在一起的,没有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育者实施的教育内容就很难被受教育者真正认识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道德养成中,大学生具有内在的需求和期待,具有内在的自觉和动力。三是期待人生价值与理想实现的需求。大学生是最富有理想的群体,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构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精神主线。渴望成功,渴望拥有一个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精神需求。
三、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不是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课题,它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宏观看,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介体、环体、客体等各个方面;具体讲,它涉及教育者的能力魅力、教育内容的科学化人文化、教育方法的实用化艺术化、教育载体尤其是新媒体的有效运用、教育对象自身的认知水平等。可以说,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结构的各个要素,都能够与亲和力发生联系,都需要在亲和力的提升上积极作为。结合本文第二部分对大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的分析,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尤其是在实践层面,我们应该在以下几方面着重下功夫。
第一,满足学生基本保障需求,强化人文关怀。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载体。“管理活动的基本内容虽然是协调社会(组织)内部的人力、物力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其实质是调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定的目标,因而管理活动必须以人为本”。[5]高校各项管理,都应该树立服务意识,强化人文关怀,为学生成长发展解除后顾之忧,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保障。一是对学生的困难资助要精准。近些年来,国家对困難家庭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很大,保障了他们基本的学习生活需求。但如何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精准的送到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同学、老师、学校的信任,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认知与坚守。因此,高校要完善学生资助体系,精准确定资助对象。二是对学生的利益诉求要关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绝不能忽视甚至漠视学生的利益诉求。在各个高校,学生都会通过座谈会、邮件或网络贴吧等各种渠道“吐槽”学校,表达对学校在各方面管理服务中暴露的不尽如人意地方的不满。某些看似“小事儿”却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削弱学生对学校的好感,进而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提升。
第二,满足学生学习成长需求,强化供给能力。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上了大学后能够学有所成,能够有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是他们最大的现实利益。对于高等学校来讲,应该强化供给能力,严格按照学生培养要求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一是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人格魅力。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第一资源,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渠道。学生对一门课程乃至一个专业的兴趣,许多时候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但近些年来,高校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教书与育人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价值导向和评判标准出了问题,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考量,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高校的各种激励政策使得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带给教师的“实惠”更大。如何让教师的主要精力回归讲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让教师有精力、有意愿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亲近教师,这是当前高校需要普遍研究的课题。二是要加强学生学业指导与帮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大学的学习及考核方式与高中及以前的教育阶段截然不同,学生在入大学前基本都是被动学习,到大学变为主动学习后,一些学生突然变得不会学习了,因此,学校有责任有义务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开展积极指导与帮扶,这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至关重要。三是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理想境界是能够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高校在大力开发通识课程、给学生创造选学机会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补充作用。应该创造一切积极条件,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大力支持学生自主的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第三,满足学生社会参与需求,强化实践体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需要人拥有健康的心智和情感。“情感是人类为了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增强生存能力而衍生的心理现象”。[7]人的情感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自于个体的实践体验、情绪体验,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觉悟。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实践体验带给他们的心灵震撼,远比单纯的说教更管用。一是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就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部门的建设,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实效,对陷于家庭困境、学业困难、交流困扰、情感困惑等方面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会自我排解心理压力,自我调动积极阳光心态,进而满足学生期待被人关注关怀关爱的情感需求。二是切实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根据学生不同条件情况和性格特点,指导学生在就业、创业、考研深造方面学会选择,规划好自己的成长方向和目标,不被选择的烦恼长时间的困扰。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敢闯敢试,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平台支持。三是要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教育是开放的,高校要积极引领支持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社会开辟窗口,让学生积极走进工厂、农村、社区,深入社会,了解国情,锻炼能力,提升自我。
第四,满足学生精神发展需求,强化真理魅力。不容否认的是,市场经济对人们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导致人们常常陷于短期的物质追求上的困惑中,焦虑于眼前的现实利益的得失中,对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变得淡化,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追问变得迷离,因而对旨在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精神追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变得不亲近,乃至反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最重要的是来自真理的魅力。如何激发学生对真理追求的内在动力,不仅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问题,更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一是要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有效发挥主渠道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因此其亲和力必然蕴含着真理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教育的力量、事实的力量”。[8]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魅力,就应该是真理的力量,如何把这个力量讲清、讲透、讲实、讲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大使命。这一方面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与现实情怀,另一方面还要求思政课教师课堂要讲究语言艺术和表达技巧,既要讲道理,还要讲故事,“把思想引导和情感交流共同应用于师生交往活动中,全面且有效地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9]切实增强思政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征服力。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专题教育。“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回避矛盾、逃避问题,要将学生关心讨论的社会现实、国家大事、世界大势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科学归纳梳理,形成专题报告及时向学生宣传讲解,从而向学生讲清楚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讲清楚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讲清楚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讲清楚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进而激励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只有让大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才会在学生的心中自觉萌动。
参考文献
[1] 李建.十年来人本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27.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3.
[3] 张正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有效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5):139.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5]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4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3.
[7] 袁文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艺术及其把握[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61.
[8] 白显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需把握的几重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4):17.
[9] 马超,娄淑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的交往原则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73.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