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的新视角

2018-10-20 10:56王升臻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载体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统,是承载和传递教育信息,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效互动的中介之一。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传递教育信息,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效互动的文化符号形式。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不同形态,如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潜载体与显载体等。

关键词:文化符号;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中介;新視角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8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8)03-0090-03

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良性互动的桥梁。准确界定载体的概念是科学运用载体,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良性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关键。但由于学者们对载体概念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从而严重制约载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可见,转换视角,深化对体的认识成了载体研究的前沿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简述

当前,学者们对载体的研究,大多是借鉴化学领域中载体的内涵来进行的。但在借鉴过程中,由于缺少合理地吸收和消化,从而导致借鉴过程中出现简单移植的现象。最明显地表现在对载体概念及形态的阐述上。虽然学界都认同,载体作为科技范畴,最早出现在化学领域,后来被其他学科所借鉴和实用,其概念为:某些能传递和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但在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时,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物质形式,还是一种活动形式,或者说二者兼而有之则产生了较大争议。

第一,活动形式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如开会、谈话、理论学习、管理工作、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1]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二者有着重要的区别。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文化建设、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等,是一些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这些活动形式本身就是一个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四项政治教育主体、中介和客体等。这些活动形式本身也需要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如开会、谈话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但不能将他们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第二,物质形式论。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以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2]在此,我们且不谈如何理解“物质存在”这一范畴,单就与“物质存在”相对应的“精神存在”而言,“精神存在”是否可以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呢?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等等,将上述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肯定是毫无疑义的。因此,把载体界定为物质存在形式,有忽视精神载体的嫌疑。

第三,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论。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语言、文字、开会、谈话、理论学习、政治理论课程、大众传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建设、管理工作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形式,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3]这种观点将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共同看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看似合理,实际上,它除了存在上述物质存在形式和活动形式的不足之外,还存在着逻辑上的混乱,如活动形式与物质实体之间是否相互包含呢?语言、文字属于物质实体吗?这些都值得我们质疑和商榷。

第四,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论。这种观点认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运用的,能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产生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信息进行反馈的一种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4]这一观点只是笼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界定为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避免了载体是物质形式、精神形式以及活动形式的争论。但在探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仍然存在着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活动形式相混淆、忽视精神载体的现象。如“常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大体包括语言载体、行动载体、管理载体、活动载体、文化载体、传媒载体、网络载体等等,而这些载体形态正是我们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5]表面上看,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界定为可控方式和外显形态,淡化了物质形式、精神形式以及活动形式的争论,但在划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时,仍然存在将上述几种形式混淆的问题。

概言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承载、传递教育信息,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有效互动这一功能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到底是什么存在较大争议。因此,亟需我们转化视角,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符号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自主构建其思想政治素质,共同提高双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一种实践活动形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实现良性互动,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系统。其中,载体就是联接二者有效互动的桥梁。从文化符号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一种人类符号形式。

1.符号:人之本性的彰显

人与其它生命体功能圈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于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人类生命特殊的新特征,即人的功能圈不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还有质的变化。在使自己适应环境方面,人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方法。除了在一切动物种属中都有的感受器系统和效应器系统之外,人还有一套符号系统。它存在于这两个系统之间。这个新的获得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与其它动物相比,人生活在一个物理和符号的双重世界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宗教、道德就成了人类符号世界一部分。人类在思想和经验之中取得的所有进步都使这个符号之网编织的更为牢固和精巧。人类不再直接面对外部现实,而是通过符号系统间接地面对外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是在应付事物本身,而是与自身的符号打交道。人类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只有凭借这些人为的中介,人类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理论领域是这样,在实践领域也是如此。因此,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

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人类生活最为突出的特点,人类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符号,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只说到这里,我们还无法将人与动物彻底分开。因为一些动物如类人猿也有一定程度的符号化行为。换言之,某些动物也具有一定的言语。但言语并不是一个单纯而统一的现象,它是由各种不同的成分所组成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初和最基本的言语是情感语言。在动物世界中,也有着丰富的情感语言。但是有一点则是它们所不具备的,那就是它们的这些表达不具有一个客观的指称或意义,即它们只表达情感,而绝不能指示或描述任何对象。这就是问题的核心,即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区别,是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我们说符号是人之本性的彰显。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人类符号系统

由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一种符号动物。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与符号密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人类社会的精神实践范畴,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自然也是一种符号活动。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社会与其成员,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进行思想政治交流互动,双方在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6]教育中介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载体和话语等。”[7]其中,载体是承载、传递教育信息(包括内容、目的、方法等),联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中介之一。载体要自身的任务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承载教育信息,且为教育者所掌握;二是能够促使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产生有效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方法等要架起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沟通的桥梁,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够实现。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8]毛泽东的这一论述,形象地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方法和载体之间的关系。

由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能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效互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符号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态划分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分类,也是载体研究的关键内容。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概念的分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載体形态的划分也存在较大争议,且存在划分重叠的现象。从文化符号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符号系统。从这一角度划分载体形态,存在较大的合理性。因此,载体可分为两类:即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潜载体与显载体。

第一,从符号存在的形态角度,可将载体分为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符号有物质符号与精神符号,载体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自然也可分为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所谓物质载体就是指承载、传导教育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掌握,且能够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效互动的一种物质符号,它主要包括书籍(期刊、杂志、教材等)、网络(手机、电脑、电视等)、历史博物馆、英雄纪念碑等;所谓精神载体就是指承载、传导教育信息,能为教育主体所掌握,且能够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有效互动的一种精神符号,它主要包括人类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精神符号,如愚公移山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等,都可以作为精神载体。

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虽然都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符号,但二者还是有所不同。物质载体看得见,摸得的着,运用起来感官性较强,但在运用过程中容易磨损,且一旦进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不会再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使用。精神载体,看不见,摸不着,运用起来,感官性差,抽象性较强,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同时使用,且不仅不会磨损,反而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其价值日益彰显。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各有特点,运用得当,会相得益彰。

第二,从载体功能实现的角度,可将载体分为潜载体与显载体。载体虽有承载、传递信息的功能,但能否有效地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互动,顺利传递教育信息则是一个有待实现的过程。有些载体虽然承载教育信息,如博物馆、英雄纪念碑、雷锋精神、抗洪精神等,但是当它们还未被纳入教育活动过程时,即使它承载教育信息,由于无法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未能成功传递信息,它只能被称为潜载体;只有那些既承载着教育信息,又被纳入到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且能够有效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良性互动,成功传递信息,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载体,即显载体。“潜载体”和“显载体”的划分,能够让我们意识到,载体不仅要承载育信息,还要能够被教育者所掌握,促进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有效互动,才是现实的载体。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9.

[2] 王升臻.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几个理论问题[J].理论与改革,2004(12):138-140.

[3]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6:392.

[4][5] 贺才乐著.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2004:4-5,5.

[6] 王升臻.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再思考[J].探索,2011(05):124-131.

[7] 李俊奎等著.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以多媒体信息为载体,展数学课堂魅力
以几何画板为载体,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以学习故事为载体 提升教师察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