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概述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对策: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具备较高的新媒介素养;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课堂”。
【关键词】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自互联网在我国普及以来,其迅速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新媒介,网络信息占据内容主流,网络时代话语权掌握在大众手中,官方话语权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尤其是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信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纵观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从建国后的理论实际结合法,到“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批判法”,最后到新时期的“创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对于实现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就是全国各大高校,以校内学生为培养目标,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和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培育一批爱国青年贡献力量。也就是说,高校在教授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使命,在新时期的社会条件和国际形势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实现“中国梦”。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下互联网在社会中占据重要位置的背景下,高校把握时代脉搏,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共性与特点,针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首先,这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时代的发展使得社会各部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九十年代互联网逐步普及以后,这种情况要求各行业从业者紧跟互联网浪潮并顺应时代,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顺应互联网时代作出调整。其次,是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需要。综合素质中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和爱国思想的建立,一个优秀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不仅应该是文化素质上的“精英”,也应该是有爱心的、道德上的“精英”,爱国情怀作为衡量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个人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爱祖国的文化、爱自己的同胞,只有拥有这种情怀的人才能真正避免成为一个利己主义者,鉴于互联网信息存在鱼龙混杂等情况,学生有权利要求高校提供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是高校提高自身办学质量的需要。出于高校自身利益的考虑,高校培养人才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且不谈高校有义务为学生、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适应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设想,如果一个高校培养的诸多所谓的“精英”在思想政治方面都存在问题,那我们有理由怀疑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存在问题,这样对于高校的声誉会产生很大影响,且这种影响一旦扩大将是不可挽回的。所以结合新时代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十分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1、面临的机遇
实际上,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科技革命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对于政治教育也是一样,高校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甚至整个教育行业来说都是长远有益的。
第一,新时代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互联网平台,在某种程度上,知识的阶级壁垒被打破了,任何人只要通过互联网都可能接触到此前自己根本不可能接触到的信息,依靠互联网的虚拟性和碎片性,碎片阅读的唯一好处就是学生可以减少学习实践,这样学习成本降低能够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使消除“知识鸿沟”具备可能性,另外,互联网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除学生对于思想教育的厌烦情绪,从而使得学生有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兴趣。
第二,满足大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新时代的教育包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一些改进,这些改进就包括教学手段的改进。实际上,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已经不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知识多样化和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了,高校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为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平台,有利于在社会中树立互相尊重的风气,这里的尊重不是过去的单一的“晚辈对长辈的尊重”,而应该是在平等基础上的互相尊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入尊重和个性化的理念,结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授课形式,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具备个性的新时代大学生。
第三,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代化,由于国家政策具有实时性,国家处于不同的国际关系中,国际形势随时可能发生改变,所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能会在不同时期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依托现代化实时技术手段,可以及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出调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使传播具备了反馈环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新时代结合的环境下实现自身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备活力,而不是传统观念里的“洗脑式灌输”。
2、应对的挑战
有学者认为,互联网使得话语权被重新分配,话语权不再只掌握官方手中,公众也同样在互联网上拥有话语权,当代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媒体的衰落就是最好的例证。师生话语权也是一样,对教师不够信任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搜索引擎验证教师授课内容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尽量使用活泼、幽默的语气活跃课堂气氛和提升学生积极性。第二,挑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爆炸使得各种信息暴露在网络天空下,这样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需要依据自己的认知系统分辨信息内容的好坏,甚至要学会熟练使用新媒介,学生面对更多的信息的诱惑,把握自己不迷失也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对意志力的挑战,也是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挑战,学生需要有更坚强的的毅力和求知若渴的精神,才能分辨信息的真假,比如说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一些不良言论,还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果大学生轻易相信这样的信息而不去自己找寻真相,那大学生就丧失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获知真相的机会。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对策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要具备较高的新媒介素养
首先,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应该具备专业的政治教育基础知识,在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也就是说操作媒介的能力和使用媒介发布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在分享一些学术观点上,网络时代信息共享有助于学生加强对教师的理解并实现师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了保障。其次,依据微博等平台,教师可以开设自己的微博账号,这样才可以针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热点问题作出解释,所做出的解释一定要是有意义的、真诚的、不搪塞的,成为互联网的意见领袖引导社会舆论的方向,而非枯燥无味的中立语言,要感言要敢于提出问题,如果作为教授的高校教师都不能对问题提出建议,那无论进行多少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会显很孤立。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自身应该规范自己跟进国家各项政策,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应该掌握和了解,尤其是对于历史问题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运用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联网+课堂”
一方面,学校要根据学生需要建设“互联网加课堂教学”体系,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和官微,发布可读性更高的、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课堂为主以网络为辅,我们可以在许多学校的微博账号中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就是高校创新的“互聯网+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目前国内比较实行的模式包括微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慕课三种。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使用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微作品、微实践等载体。前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设计理念,以视频、音频形式在校内广播电台或课堂上吸引学生收听、收看,也可以号召学生参与作品的设计过程,这样解决了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枯燥的难题。而微实践通过开展知识竞赛,组织学生演讲、关爱老兵等简单的、耗时短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这样可以起到像电影宣传一样的效果,比如在活动进行前期造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历练融入其中,开展过程中学生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并将其内化,在活动后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总结,将思想政治理念融入学生的三观中,这样在大学生培养中潜移默化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革新。
四、小结
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创新,无论是作为知识传授方的教师,还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收方的学生,都应该调节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考新的、适应时代的、适合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的建立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昌盛、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今后我国的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朱琳,王晨艳.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天津市高校为例[J].中国轻工教育,2011(2)83-87.
[2] 顾海良.着力创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11)30-34.
[3] 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2)78-80.
[4] 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3(5)63-65.
【作者简介】
李玉洁(1973.12—)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