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越
摘 要:高校骨干队伍以提取学生群体中的人才作为主要来源,因此多数骨干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均在其他学生之上。在新时代下,高校管理工作的既有形式面临变动,故高校骨干学生队伍作为高校工作的辅助者,其也应该在形式变动背景下,提升团队的综合素质。针对此,本文以分析骨干学生队伍的建设含义伊始,对骨干团队建立和培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研究。后以问题为核心,深入论述了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建立与培养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团队建设;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建立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122 — 03
引言:
高校管理层环境中,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为管理团队主力,部分优秀学生和意见领袖作为管理团队的辅助作用力。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将管理工作贯穿至校园每个阶层,且参与管理工作的骨干学生队伍的内部成员,多数都是各个分院的优秀人才,他们具有完善有效的学生号召力。因此多数高校在编创管理团队时,都会格外注重对骨干学生团队进行优化建设。对于高校而言,骨干学生队伍能够起到高效管理,及时回收学生反馈意见等作用。因此本文便以提升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整体质量为主,将团队建设与培养作为研究方向进行了细致且科学的建设性思考。
一、团队建设——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建立的核心含义
(一)骨干学生具有带头作用,和发挥高效的调节作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进程中,教师管理团队通常都无法完全落实自身的监管权力。例如在下达一些具有难度的工作时,学生群体下意识便会抵触校方的安排。这是由于高校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逆反心理仍旧存在的缘故。而在此情况下,高校骨干学生队伍便可发挥作用。骨干学生同为学生,其更了解学生的内心思路。故团队可使用对症下药的方式,高效调节好学生群体的心态。在效率上,高校骨干学生拥有辅导员以及学院教师完全无法“匹敌”的处理效率。故强化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对于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而言具有切实意义。
(二)骨干学生能够承担多个校园活动的承办工作
高校内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故高校内常举办各类文艺活动、创意活动。开展活动需要调节校内资源、调节场地管理者等等,属实麻烦。但高校内可用的教师资源有限,多数管理教师都身兼多职,一旦各个活动处在频发期,院系内部的教师团队很难完善做好每一个团队的工作任务。而骨干学生的综合能力优于一般学生,且他们长期与管理教师密切交流。一般在大二大三阶段,也就是骨干学生可以明确活动举办的各个流程后,团队便可以独自承办一般规模的校园活动。故考虑到高校管理部门的师资力量有限,对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加以建设,便明显具有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实际效果。
(三)培养骨干学生队伍符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标
当前国家教育部要求各个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骨干学生队伍所背负的工作类别,例如学生管理、活动承办等工作,均能有效锻炼其人力资源调节能力和活动管理能力。一般学生任职一年以上,就可以熟练掌握各种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因此高校建立和培养骨干学生队伍,实际上就是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做出的先行调解举措。当人才培养方略在骨干学生队伍中得到正面效果,那么该育人计划便可以推送到整个高校范围内,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程度。
二、高校骨干学生队伍建立与培养过程中的现存问题
(一)无奉献精神,服务觉悟低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强。因此即使是骨干学生也会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往往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做短期内无法看到结果的工作,例如参与公益活动、参与社会劳动等。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加入到骨干学生队伍是为了锻炼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而并非服务于他人。而这种思想明显是不正确的。一个正常的管理者,应该具有舍我其谁的思想与不畏艰难的品质。尤其骨干学生的身份虽然具有一定的权利特征,但该职位更多的是要服务于学生,辅助教师开展工作。如若每个骨干学生都抱有逃避劳动的心态,那么整个骨干学生队伍的整体思想风向就会朝着负面的方向发展。一个不能认真辅助教师工作,尽心尽力维护学生群体利益的学生管理组织,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因此高校若要继续应用骨干学生队伍参与校内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对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加以培养。
(二)无创新精神,服从观念过强
虽然在高校工作中,骨干学生队伍只作为教师团队的辅助作用力。但思想过于平凡的高校骨干學生队伍明显不能吻合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目标。当前高校内骨干学生队伍的工作状态分为两种,其一是以教师为核心,只服从教师的命令,所有的行为以教师的命令为主。这种状态虽然符合教师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期待,但当教师因其他因素未能及时对学生下达指令或回复学生的工作方向询问等信息时,骨干学生队伍就会处在一种僵持的状态中。既不作为,也不敢作为。其二,听从教师的指导,也具有自主开展工作的自信。但处事方式和处理事务的手段过于老派,难以完成当代大学管理的工作。进而使得由骨干学生负责主持的各个工作,其实行效果均比较低迷。严重时还会令学生群体失去对骨干学生队伍的信任,导致骨干学生队伍的校内口碑岌岌可危。从上述现象来看,这种心态明显也不符合高校培养骨干学生队伍的根本目标,因此在未来阶段的建立与培养工作中,高校应尽可能扭转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缺陷现状。
(三)本末倒置,不再注重提升学习成绩
对于大学生而言,培养自身的社会能力固然重要,但社会能力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加分项。骨干学生队伍内的成员必须要注重对学业的提升,这样才能稳定自身的综合能力。而事实上,目前高校环境中多数的骨干学生队伍都过于注重参与社会工作和高校工作,他们认为自身在参与和完成外部工作时,自身的“特殊”能力可以得到肯定。且高校的学习环境相比于高中要更加自由,这便令一些骨干学生就在繁忙的高校工作中,本末倒置了学业和协调工作的地位。于是当前高校骨干学生队伍便呈现出两种现状,其一是学生在加入到骨干学生队伍后成绩不断下滑,专业课出席率也随之降低。其二是学生未能在工作和学习中找到中和的方式。每日频繁周旋于本职学业和校内工作中,身体状态每况愈下。针对此,高校教师在建立和培养骨干学生队伍时,就应该及时为学生灌输学业核心的工作理念。并按照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学生的学业模式,设定一个更加适应骨干学生群体的工作模式,充分利用教师视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三、团队建设——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建立与培养策略分析
(一)发挥教师党员带头作用,以专业角度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
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所有工作都需要对照教师的工作,简单而言即为,骨干学生需要模仿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能总结出自身行動规律。故针对此,高校内教师团体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党员带头作用,需在学生正式就职前,针对学生的工作思想认知和个人理想信念进行充分的引导教育。一定要转变学生对于骨干团队工作的“优越”意识,具体则可以使用思想教育方式,利用校内教师的实际案例或骨干学生队伍前辈的工作案例,用真情实感提升学生对于高校管理工作的概念意识。在教育进程中,教师还应该以党章为主,为学生科普我党人员在建设和工作进程中所具有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要引导学生明确建立完善的服务意识并不是“低人一等”,而是对自身能力的肯定,也是提升学生团队调节性工作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这样一来,以骨干学生的理解能力,其便可以在短期内即板正自己的行为及意识,真正成为具有风险精神和服务意识的骨干学生团队。
(二)校方需提升骨干学生队伍的选拔条件,提升团队创新意识
针对骨干学生团队创新意识不强这一现状,高校教师团队应该在人才选拔阶段开始,逐步调高对骨干学生的能力要求。骨干学生团队的选拔不同于简单的培训工作,高校需要的是已经成长完毕,具有完善雏形能力的骨干学生。而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属于人的天赋技能,教师即使能够对学生进行后天指导,只能是对学生的工作思路进行引导。因此在人才选拔阶段,教师便可以设置一些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限制条件,从而直接提升已成型骨干学生队伍的整体能力及素质。选拔完毕后,具体的培训工作要由专门的教师负责,培训内容分为三类,其一是党员培训。具体则为为学生党员提供专业的素质教育和形式政策教育。其二是管理工作培训。即尽快令学生熟悉团队的工作项目,培养学生成熟的舆论调动能力、校园管理能力、学生调节能力以及危机事项处理能力等。其三为交流培训。骨干学生队伍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和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因此其多数的工作任务都需要在交流和协调中完成。故教师团队应该格外注重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务必要让学生拥有完善的辩论能力、对谈能力和商议能力。同时也要适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骨干学生的“实习期”内,定期组织学生举行经验交流大会。从而让学生在经验交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思想。
(三)实行奖励约束机制,提升学生工作热情
考核评价不仅仅在学业中具有作用,在考量日常工作时,细致的评价标准也能够起到督促学生提升工作质量的作用。具体的评价指标则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设定,例如队伍在办公室内的考勤制度、学生日常工作的完成程度以及专业成绩等。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来评价骨干学生队伍的工作质量。工作质量较好且具有上升趋势的,应及时予以奖励。工作态度低迷且工作质量和学业均有下降的,应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并适当惩罚。有督促才能促进学生工作能力朝着正面的方向发展。故教师在实际下达奖励约束机制时,一定要做到切实执行,切勿降低应有的监督强度,导致骨干学生队伍的内在成员存在侥幸心理。
(四)加强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规划工作
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工作重心在于协助校内教师管理日常事项,而高校内无论是党课还是日常管理工作,都具有变动特征。因此高校应该及时对骨干学生队伍的工作内容进行宏观规划,务必要保证骨干学生所参与的每一个工作项目,都具有切实的开展价值。同时,骨干学生队伍自身也要建立自我管理和自我规划的意识。每一天的工作都需要提前规划好时间,并将工作与专业学习时间充分调节好。在协助开展校内活动时,学生们也应该对活动项目进行规划,简言之即为,一切管理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提前规划的基础上。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通过规划管理和学生自主管理,达成对学生能力的进阶培育。
结语:
综上,本文以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建设作为核心思路,对具体的建设和培养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校骨干学生队伍若要做到行为有效、本末协调,就应该在服从教师管理的基础上带有自身的创新意识去参与工作。也需要建立自我管理和服从评价的意识,这样才能从多方面保证自身的管理行为能够在正常的职能范围内得到施展。进而提升整个高校骨干学生队伍的工作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陈捷.高校学生党员骨干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51-54.
〔2〕刘莹玉.中外合作办学中海外留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与培养探索〔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15-117.
〔3〕彭明霞,卢欣.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骨干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以上海大学上大信使团队为例说明〔J〕.电影评介,2015,(05):92-94.
〔4〕何旭彬.培养学生骨干,发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潜能〔J〕.科技资讯,2006,(05):163-164.
〔5〕王惠,张梅.新时期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6):23-24.
〔6〕李宁,张一志.高校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创新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0):32-3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