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玥 张海鹰 周洪宇 李秋影
摘 要:伴随老年人口增加,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齐齐哈尔市的传统养老模式也面临着升级和改造。本文就齐齐哈尔市医养结合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面临的问题,探究未来齐齐哈尔市医养结合养老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医养结合;现状分析;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089 — 03
根据联合国规定,一个地域60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10%,我們称之为为“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5年,齐齐哈尔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99.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8.09%。伴随着齐齐哈尔市总人口数不断减少的现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增速加快。因此,齐齐哈尔市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
一、齐齐哈尔市医养结合养老发展现状
1.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内涵
“医养结合”不单保留了原有的老年人养老的需要,同时还包含了疾病医疗、疾病预防、日常医疗咨询、体检、各种护理及多种形式的关怀服务。由此看来,医养结合不仅让老年人享有安度晚年的环境,更关注了老年人在身心健康方面的需求。并且更注重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理念,老年人可以在这样的机构中获得更加安全、便利、权威的医疗及养老服务,患有疾病特别是急性疾病的老人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养护中心安排于医院内,或者在传统养老机构中设立专业的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保健”,让老年人及其家庭对于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更加安心。
2.齐齐哈尔市养老需求及养老模式调查分析
随着齐齐哈尔市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引起各方面的普遍关注。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偶遇抽样、判断抽样等非概率抽样方法对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养老需求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显示,齐齐哈尔市的老年人在养老问题的需求中,有医疗护理需求的占25.5%,生活照料需求的占29.5%,有精神需求的占45%。在生活照料的需求中,日间照料需求占20%,夜晚护理需求占17%,送餐服务需求占18%,生活用品代购需求占45%。在医疗护理需求中,陪同看病需求占19%,健康咨询需求占29%,护理人员定向服务需求所占比例达到33%,医生定向服务需求占19%。如表1所示。
据调研,齐齐哈尔市老年人目前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仍旧是家庭养老,所占比例达到68.37%,社会养老所占比例12.24%,机构养老所占比例11.22%,社区养老所占比例8.16%。这就意味着将来由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外迁率的提高,医养结合的需求量特别是对医疗机构的需求趋向高于其他年龄人群。因此,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如何把满足高龄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基本养老需求相结合,维护他们的身体健康。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明确的医养结合的基本模式,具体内容为将现存的养老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起来,使其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社会服务福利的最大资源利用化 〔2〕。
3.齐齐哈尔市现有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2010年齐齐哈尔市政府为应对养老需求现状,也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出台了一些措施,如在2010年的《鼓励社会福利机构意见中》提高给予民办养老机构相应的补贴,同时加大对大型民营养老机构的补助,据调查了解,我市于2013年具有医疗养老资质的机构有2家,截止到目前一共有19家,其中由民营资本投资的14家,公立医疗养老机构5家。据统计全市医疗养老机构共有医疗床位2579张。我市第一医院也已经建成了南苑养护院,该项目是由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建设、依托于第一医院南院的一处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大型综合性养老社区。项目区位和周边配套设施为养老项目的开发提供了良好条件。此外,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设立的医养结合类型的养老机构开始投入使用。该院设立了健康饮食机构、娱乐、健身、疗养、文化等相应的机构,设置无障碍活动系统、配有专业的呼叫装置、数字电视宽带网络应有尽有,极大的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娱乐需要。
二、齐齐哈尔市医养结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医保政策相关规定不完善
据国家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仅有专业医疗机构才能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的范畴。 “医养结合”类型的养老机构并没有将传统养老院与公立医院区分明确,许多未纳入到医疗机构范畴的“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机构,均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3〕。由于医疗保险报销业务只有在公立医院治疗才能进行。多数老年人不选择“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因为其不能参加医疗保险,有很多老年人则选择长期住住公立医院,造成了医院病床紧张的状态,其实,老年人不是为了住院,而是为了享有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和便利条件。
2.专业机构数量不足,缺乏老年医疗护理专用人才
在齐齐哈尔市现有养老机构中,能做到医养结合的不足20%,提供的床位数量有限,原有养老机构升级转型速度较慢,医养结合的过度进程有待提高。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对老年人的服务更加有针对性,而且要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如专业的治疗、康复训练、恢复指导等,这就对从业人员更专业的要求。另外从事专业护理的工作任务量较大,但工资水平却相对较低,致使该行业对高素质的护理人员的吸引力小。目前从事养老护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部分人员没有经过相关的系统培训,整体素质不髙。无法用高层次的医疗手段满足老年人养老时的医疗需求,达不到医养结合的目的〔4〕。
3.老年人缺少社会及亲情的关爱
在对老年人的调查走访中发现,精神需求是多数老年人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进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多数缺乏社会及家人、亲情的关爱,这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进而诱发其他心理方面的疾病,而这些现象却很少得到社会的关注。就本市而言能够专门针对老年人开放的心理咨询关怀机构寥寥无几。
4.医养结合监督评估体系不健全
目前就我市的养老情况而言,我市对医养结合的功能定位、职责等都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也没有设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和服务依据,容易出现定价随意,乱收费的现象,缺乏严密的行业监管和认证体系。试点单位拥有自主性有利于政策创新,但仍需要匹配相应的制度引导和控制评价体系,以免医疗结合的养老形式出现无序的发展。
5.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不足
医养结合类型的养老机构参加费用普遍高于单一的养老机构。据问卷调查显示,齐齐哈尔市老年人认为养老机构收费高于自己收入而心存入住顾虑的人占45%。齐齐哈尔市普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三级护理服务为每月2500元,二级护理服务每月收费3500元,一级护理服务每月4700元。而齐齐哈尔市老年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20%,1000—2000元所占比例为32%,2000—4000元所占比例为26%,4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22%。如果将老人们大部分收入用于支付养老院的花费,势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三、完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建议
1.完善我市老年人医养结合的类型服务及明确医疗保险范围
为了让老年人能真正的享受医养结合所带来的养老福利,增加医院已有床位的使用效率,就要尽快将医疗与养老结合起来,并且落实将医疗保险纳入到医养结合的机构中,这样才能使更多的老人享有更健康的养老保障,同时对于养老机构而言,也能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为此就要明确老年人对于养老需求的分类和认定,根据老人的健康与否,可以依次分类:活力老人、康复性老人、借助老人、半失能老人、完全失能老人等〔5〕。据此,划分出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及医疗具体的服务类型,进行更有针对性、更加专业化的私人订制服务。健全的医疗保险机制,全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同时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健康、长期护理、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6〕。这样既能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需求,又减轻了老年人及子女的家庭经济负担。
2.进一步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作为医养结合的服务职能部门,多角度的融合各种社会团体、支持私人养老机构的转型和升级,完善与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就必不可少,这样既要规范原有机构的服务类型及职能,又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防止一些不法机构,打着医养结合的旗号,降低服务质量、套取国家医保资金,要在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监督下,实现养老市场的健康有序。
3.促進我市医养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
伴随着养老需求的提高,长期进行医疗服务的老年人正在逐步扩大。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培训是改善医疗和养老服务的关键之一。既要增加从业人员的数量,又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同时对于从业人员更要提高其待遇及福利,保障其从业权益。从事医养结合的工作人员列入国家公益事业岗位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幸福感与重视度,充分利用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卫生学校等高校资源,增加学生的实习学时,稳定从业人员的队伍。
4.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亲情关爱
心理健康同样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健康指标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及时有效恰当的心理辅导就尤为重要,这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与老年人沟通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老年人要有基本的尊重和礼貌,并且尽量用老年人熟悉的方式与之沟通。同时,要增加心理咨询项目,为老年人进行心理咨询应遵循保密性、信赖性、艺术性和坚持性的原则,养老机构可以根据条件或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咨询途径,以利于老年人能及时寻求帮助,尽早解决心理问题。子女作为老年的精神支柱,要经常对老年人进行关心关爱,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让老年人得到家人的温暖。
5.加强我市政府监管力度
政府与医疗机构以及养老机构要形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服务网络。结合齐齐哈尔市的社会经济水平及老年人口的特征,制定科学的健全的养老体系,充分整合医疗资源与原有养老院设施,增加政府投入,完善引进新的医疗设备,增加医养结合类型养老院的职能与活动种类,整修原有的居住条件,完善相应的政策优惠,增加与鼓励社会企事业单位力量的参与。
伴随着我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的现状,建立合理健康的医养结合方式已经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到我市医疗养老服务事业的提升,更关系到长久的社会稳定,并在不久的将来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息息相关。
〔参 考 文 献〕
〔1〕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R〕.2013.
〔2〕李杰.青岛“医养结合”养老模式问题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18):74-80.
〔3〕韩俊江,张箴薇.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政策探讨〔J〕.政策研究,2017,(03):30-31.
〔4〕吴侃,钱佳慧.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构建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6,(10):1806-1807.
〔5〕张晓杰.医养结合养老创新的逻辑、瓶颈与政策选择〔J〕.Northwest population,2015,(01):105-106.
〔6〕扬帆.深化“医养融合”创新养老模式—以上海市为例〔J〕.江南论坛,2014,(09):7-9.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