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研究

2018-10-20 10:17张成涛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育理论

张成涛

摘 要 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对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课程、教师、教学等领域均有独特的见解,有助于触发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思路:职业教育应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应对时代发展积极响应,职业教育应与生活世界相契合,职业教育应与社会组织形态实现互动,职业教育应与个体全面发展进行互动。

关键词 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7-0045-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职业教育领域,实践形态的职业教育仍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教育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重建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哲学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布拉梅尔德、康茨、克伯屈、蔡尔兹、劳普等人,“这些人全都用实用主义的准则作为他们进行探讨的基础”[1]。重建主义承袭了实用主义哲学和进步主义哲学的精华,并对部分见解进行了扩展、批判和修正,借鉴社会学、心理学等自然科学及行为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重建主义哲学具有高瞻远瞩的胸襟,重视理想的价值,拥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2],重建主义认为,社会可以被重建并能实现自我,社会自我实现是重建主义的核心概念,社会自我实现不仅是以社会为中心价值表现,还体现了个人为中心的价值[3]。重建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可以为我国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源泉。

一、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的基本维度

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是重建主义哲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映射,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既具有重建主义教育哲学的一般属性,又有职业教育的特殊属性。

(一)职业教育目的

以“人”为中心还是以“社会”为中心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职业教育要么是为个人服务,要么就是为社会服务,两者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提出了社会自我实现的概念,能够消解职业教育目的中个人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消除职业教育究竟是为个体服务还是为社会服务的迷雾,真正实现个人目的观与社会目的观的统一。

重建主义希冀通过教育变革来促进理想社会的建立,将社会重建或者改造的目标纳入职业教育目标。有效的职业教育总是不可解脱地涉及到社会上所有的其他机构[4]。一方面,职业教育有效性的发挥离不开社会机构的支持;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挥作用必然会影响到社会的诸多机构,从而引发社会的变化,因为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关联最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过程既是一种稳定、传递和保证文化连续性的过程,也是一种纠正、改进和变更获得的前辈人特性的过程[5],因此教育过程与社会变化产生了交集。从职业教育无论是对个体发展还是对社会改造的价值来讲,教育要关心方法,但更要关心目的;教育要关心过程,更要关心结果[6]。这就实现了目的与方法、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统一,这充分说明,要做好职业教育应关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从设定职业教育目的开始,一直到职业教育过程的完结。个体的成长固然需要关注,但不应作为关注的唯一焦点,而应多强调社会中心(社会改革)教育,多关心社会变革[7]。这应作为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的核心原则。

重建主义也引领我们对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进行具体的、微观的思考。其一,一群有知识的公民,他们能在职业上自我实现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能力,并能体认社会各种形式的团体协约的价值。其二,一群具有工作岗位教育经验的积极市民,他们能够整合未来社会的工作计划,并能带领民众步入民主生活。其三,一种能调和“在民主社会转变与进步的方案”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展望,其能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计划。其四,一种具有发展性与完备性的学习历程,使学习者有能力与现实社会相配合,进而拓展“将社会重建至理想情况”所需要的技术与能力,并具备积极参与的精神[8]。

(二)职业教育对象

目前,学校职业教育仍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这容易使人误认为学校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全部。这种观点是对职业教育片面的、狭隘的理解,将更大范围的职业教育对象排除在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形态会发生诸多变化,预测未来和适应未来应作为职业教育研究的着力点。

从职业教育目前发挥的功能来看,职业教育是给人们“生活的起点”,这仅是职业教育的初始功能。从实然来看,参与职业教育的群体仍然局限在职前;从应然来看,一个社会中有职业教育需要的个体均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对象,不论他们是否具有生理上、体能上、心理上或者其他传统的障碍[9]。尽管人们的年龄和能力存在差异,他们均可从职业教育中获益。不论资优或平庸的学生,都应鼓励他们积极培养职业兴趣,整个社会都应向“更好工作环境”的目标迈进[10]。职业教育对象的扩展能够通过扩展个体的受益范围来提高对社会的影响。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职业教育应观照个体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从纵向来看,职业教育应涵盖职业启蒙、职前、职中和职后所有阶段。在重建主义的视野中,职业的选择不仅会影响到个体的工作,还会影响到他的社交、婚姻甚至生活标准[11]。职业的选择确实令人困惑,学校的指导对个体的选择至关重要。从低年级开始就要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职业指导计划,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并体验各种职业的真实情境,进而了解每一份职业的工作条件和补偿的比率。随着“终身职业教育”的到来,职业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訓练儿童和青少年,而是使人终生接受职业教育[12]。职业教育作为“有教无类”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始终是其宗旨,只要个体有职业教育的需求,职业教育都应使其得到满足。

(三)职业教育教学

重建主义认为,经验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人和他所理解的环境的相互作用[13]。人的认识也属于经验的范畴,从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可以看作重构学习者的个体经验的过程。因此,经验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职业教育教学应恰当、灵活、合理地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实现个体知识价值和数量的增值。学生需要在实际的职业生活中历练,职业教育最好的教学方式是实际参与真实的工作生活和相关的社会性活动,这些活动均能增加学生的个体经验[14]。

学习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学习是一种心理的、社会的、生物的多种机能的交互作用,应从多个维度和视角来解读和分析学习过程。学习活动都有一定的预设目的,如果学习活动能够从价值获致的维度触发学习者的动机,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观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意愿普遍较低,学生对学习活动所预设价值的认同度低,职业教育教学对价值和目的的阐释和激发是薄弱的环节,这也是亟待提升的。实际上,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潜存的欲求,使之趋向于适合社会需求的一种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除了理性因素之外,还应考虑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学习过程会受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往职业教育研究的主要精力在于研究理性因素对职业教育教学的价值,而非理性因素的价值未受到重视。与理性因素相比,非理性因素的规律性缺乏显性,职业教育对这方面的研究存在明显短板。实际上,非理性研究的缺乏相当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单条腿走路。重建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非理性的作用,布拉梅尔德指出,人类决不完全是理性动物,他们总是无意识地深受感情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为非理性和感情因素的非常规性和难以捉摸性,在学习过程中就常常被忽视和回避,但非理性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价值和应用需重新被审视。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教学除了应考虑上述方面以外,还应思考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定位问题,即个体能适应社会变迁的自我管理能力;能成功地胜任工作且能适应未来的技术变动,能够积极参与建立更加民主的制度。

(四)职业教育教师

重建主义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多维度解析。首先,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相当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具备就业的基本技能。其次,作为教育者,职业教育教师应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发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信念与态度,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变化。再次,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批判精神,培养学生对当下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社会理想进行批判与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最后,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评估和修正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评估课程并对其进行修正。此外,重建主义对职业教育行政人员除了日常工作外,还应承担相应的职责:行政人员的职责包括招募具备相当领导潜力的学生与支持者来建设更好的工作世界,尽心尽力地去发展重建社会时以及在工作态度上所需要的哲学基础、社会政策、政治学说等要素[15]。

重建主义重视社会团体在职业教育过程的作用,将社会团体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单位。作为社会团体的一分子,教师应成为团体的指导者,承担着指导团体运行的责任。在社会团体的运行过程中,教师应发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有潜力的学生慢慢成为团体的核心力量,从而发现、引领并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实现既定目标。职业教育教师的头脑中应具有重建主义的意识,引导学生为使社会更加美好而进行探索。

(五)职业教育课程

课程是实现职业教育目的的载体,重建主义课程观也是重建主义思想在课程领域的映射。重建主义注重职业教育对社会改造的价值,引导职业教育打破与社会之间的藩篱,推动职业教育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因此,重建主义课程观关注社会重建的维度,将社会经验纳入职业教育课程。重建主义认为,社会性经验的掌握是学生必备的素养,这是职业教育的关注点。

重建主义认为,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过分强调技术,忽略了人类其他方面的经验。职业教育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领域面向未来工作的指导与训练,而个体的发展均处于一定的文化与社会情境中,任何个体均无法摆脱文化与社会的关联,职业教育课程应加强美学、道德、社会和人文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实施应通过社会同意的方法,通过运用集体讨论、个别研究等方法来完成。重建主义职业教育课程涵盖了经验性、活动性、社会性,使追求知识适切地运用于社会之改造及重建上[16]。职业教育课程应为学生提供以下内容:学习领导的理念以帮助其获得社会地位升迁,如何提出异议的步骤、团体协约,如何面对社会的文化面与科学面的攻击等等[17]。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应对多种工作情境,课程的核心方案必须根据即时性的工作需要及未来的工作需求来确定。职业教育课程既要实现学生短期的就业目标,又要培养学生未来工作世界的职业转换能力与知识力。

二、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学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对重建主义职业教育哲學思想的挖掘,能够引发社会各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状况的反思,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启示意义。

(一)面向社会: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职业教育是与职业岗位距离最近的教育类型,与职业岗位距离近意味着与社会的距离近,这是职业教育面向社会开放的天然优势。职业教育承担着学生社会化、职业化适应等职能,这些职能的实现需借助社会才能实现。职业院校作为社会的代理机构,一方面,要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学生;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培养改变社会的力量。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批判和改造这个社会的意识和能力,职业教育应努力推陈出新以建立一个新的、人性化的社会秩序[18],并将这样的信念内化为学生的意识。上述目标只有通过加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开放性才能实现。开放性恰恰是职业教育的特质,提高社会开放性也契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产业发展正处于换档转型期,社会矛盾将更加凸显,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将引发职业结构的剧烈变化,增加了不可预知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如何应对变革所带来的冲击将是包括职业教育界在内的社会各界要认真思考和谨慎面对的问题。职业教育也应提前布局,把应对危机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藉此,职业院校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评价和判断社会重大问题的视角和基本的价值取向,并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必要的方法和路径[19]。众所周知,仅依靠职业教育来重建社会是行不通的,但职业教育却可以为建立理想社会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作为“维持一种真正变化了的社会秩序”的必要条件,这应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实现良性互动的目标指向。

(二)面向未来:职业教育对时代发展的积极响应

从职业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来看,职业教育能够运用适当的途径来改善工作的本质,改良就业的情况,并能促使工作朝向理想的世界迈进,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重建主义特别重视未来在时间连续统一体中的价值,因为未来是理解现在和过去的重要参照坐标,“知道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而进行选择,就能决定未来是什么样子”[20]。职业教育也遵循此邏辑关系。注重未来与关注当下在此实现了交汇统一,这也契合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即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社会和时代对学校提出的新挑战,试图使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而学校教育最迫切的职责就是要考虑年轻一代应该怎样去应对这种挑战”[21]。这也是职业教育对未来挑战的积极回应。职业教育应努力克服障碍,积极主动地应对各种挑战。首先,职业教育应从理念上将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求变,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先期谋划与准备,逐渐形成主动适应未来的意识,建立起迎接未来挑战的信心。其次,职业教育应进行办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例如,人工智能的不期而至将对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职业教育也无法幸免;人工智能不仅会替代一大批工作岗位,使大批工人处于无工可做的局面,还会对职业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虽然这种影响目前还无法评估,但这种影响或冲击必然是猛烈的、长期的存在;除人工智能外,“互联网+”、智能制造也在影响并改变着职业教育,从目前来看,提前布局是应对未来变化最稳妥的方式。

(三)面向职业生活:职业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

从国家近期的文件和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教育从面对工作岗位转移到了面向职场,这一理念逐渐成为社会共识。面向职场的职业教育也是一个中间过渡阶段,面向职业生活世界的职业教育才是终极状态,这是职业教育从低维度教育向高维度教育转变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应把当前的社会问题尽可能地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必须鼓励它的学生们从事社会上有意义的事业”[22]。鼓励学生从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了解社会、理解社会、了解生活、理解生活,尝试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进入未来的职业生活世界作准备。

职业教育应为学生提供既能满足个体的兴趣和需要,促使个性和能力充分发展,并懂得如何与别人共同生活与相互合作。这是职业院校学生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活、生活世界的必备素养。职业教育应打破与生活世界的藩篱,建立与生活世界的关联,使学生能够及早明晰职业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意义,学会遵守并制定规则来指导工作与生活。职业教育还应培养学生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阐明问题的能力、形成行动计划的能力以及发现、评价与整合外显与内隐、实际和潜在资源的能力[23]。这些能力都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如果职业教育仅仅因为教育自身而受到人们的青睐,无非在于打通了连接职业生活世界的通道,真正将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正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目标指向。

(四)民主与合作:职业教育与社会组织形态的互动

所有的教育都是通过培养和影响个体来影响或改变社会,职业教育也不例外。重建主义认为,民主是社会重建的重要目标,而“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还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24]。因此,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表现,还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合作的态度与实践是这种生活方式的重要意涵。“社会”这个术语暗示着群体生活,群体生活暗示着合作与互助,合作与互助又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基础。合作与互助对任何一个社会都必不可少,特别是对我国来说,互助合作对社会与个体健康发展的价值尤为重要。

民主与合作的意识无法自然形成,它需要通过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和实践。从技术与知识的形成与传递过程来看,只有通过合作,个体经验才能转化为社会经验,知识和技能才能通过教育(职业教育)得以保存和传递。因此,教育应把“合作的态度和技巧系统地教授给年轻一代”[25]。职业教育的责任尤为重大,因为职业活动的合作在所有的社会合作中占据绝对优势。

在重建主义看来,个人从属团体,团体制约着个人。团体中每个人均应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证据并在公开讨论中进行交流,进而在团体内达到一致,这是真理的形成机制。真理是由于得到了最大多数团体成员的同意并按这种同意行动[26]。这是团体学习的核心要义,也是重建主义重视团体学习的核心价值所在。小组合作学习是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学习形式,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团体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职业教育应充分挖掘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功能,创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学生民主、互助精神的培育。

(五)关注个体:职业教育与个体全面发展的互动

社会发展必然会导致教育观念发生变化,“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未来的教育发展将转向:“要学会生活,学会如何去学习,这样便可以终身吸收新知识;要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并使这个世界更有人情味;学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并通过创造性工作促进发展。”[27]未来的教育将最大限度地袪除“工具化”的偏弊,将“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价值追求。职业教育只有主动融入这一趋势,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职业教育不仅应使个体掌握技术,还应掌握对技术内涵的全面理解,对技术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而科学合理地利用技术,使技术成为一种促进社会良性发展和进步的力量。社会自我实现不仅是职业教育目的,还是一切教学、课程等实践活动的最高原则所在,也是良好生活的目的所在。面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职业教育没有理由回避、退缩,只有及早思变、提前布局才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完整教学”就是职业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探索,或许“完整主体”理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难以实现,但是与之相悖必然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要从人尽其才的维度来考量职业教育的功能,通过职业教育帮助人们找到发挥才能的恰当路径,对个体的全面发展进步提供助力。职业教育的发展再向前一步,可通过激发个体创造的欲望,使个体不仅热衷于学习、掌握技术,还积极主动地进行革新或者创造技术,使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进而助推人们步入更高层级的生活境界,这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愿景。

参 考 文 献

[1]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85.

[2]Howard A·Ozmon, Samuel M·Craver.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M].New Jersey Columbus:Upper Saddle River, 2007:178.

[3][16]徐宗林.重建主義教育哲学[M].高雄:复文图书出版社,1979:17.

[4][5][13][20][26]陆忻.布拉梅尔德改造主义教育思想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5(4):69-80.

[6]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6.

[7]R·D·范斯科特,R·J·克拉夫特,J·D·哈斯,蔡振生.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J].外国教育动态,1980(6):56-60.

[8][9][10][14][15][17][18]李声吼.技职教育哲学——多元概念的探讨[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66-67.68.67.70.68.69.66.

[11][19][25]巩婷.学校及社会秩序的重建[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37.30.39.

[12][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1.98.

[21]李丽敏,王振杰,陈瑞雪.社会改造主义的课程观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1):5-7.

[22]克雷明.学校的变革[M].单中惠,马晓斌,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262.

[23]古特克.哲学与意识形态视野中的教育[M].陈晓瑞,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62.

[2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12.

[26]路宝利,赵淑梅.“完整教学”:职业教育教学“新概念”[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8-13.

猜你喜欢
教育理论
扎实开展校本培训 科学提高教学质量
“真人”教育理念在中专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浅谈高中语文课后作业设计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灵活运用教育理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陶行知教育理论与当今教育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