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摘 要: 陶行知的“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将陶行知教育思想有机渗透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德育;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045-01
一、前言
陶行知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向陶行知学习,尤其是学习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理念,一直是教师的夙愿。
二、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陶行知的真人培养目标,对现今的年轻一代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
刚开学的时候,因为学生来自各个学校,也不清楚每个人的性格,所以教师就照着成绩的排名挑了个男生作为班级的代理班长。但这个班长却仗着自己是班长,根据自己的意愿买了班服,且在收钱的时候多收了一倍多。本来教师想着正好是锻炼的机会,却没想到落得这样的结局。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教师一直在反思,为什么16岁的小孩已经开始懂得用成人的游戏规则?于是,教师开始了一场陶行知的“真人教育”。
陶行知说:真人就是真善美的人,真人就是德育和谐发展的人,真人就是智仁勇俱全的人。什么是真善美?真是真实。善是真诚引发良知而做出对别人有益而适当的行为。良知每个人都有,但未必起作用,因此需要真诚的力量来引发。美是完美。从感知或情感出发,每个人对别人的要求有自己不同的完美标准,并不统一。德育就是道德和教育的简称。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即智慧的人能明辨是非,因此不会有任何疑惑。仁,是各种德行的统称。仁者,即众德兼备的人。这类人胸怀豁达,乐于知命,不会有任何忧虑。勇,即勇气。
教师决定以此事为契机,希望学生在“照镜子”的同时做到“三省吾身”。教师先让大家匿名写出自己的真实心声,并提出假设: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这样做吗?或者你的做法会更高明?写出真实想法。结果出人意料,全部学生都反感这样的行为,因为损害到了他们的利益。部分学生认为也会利用这个机会树树威风,并且会做得更好,且不让老师发现。因此,要做到陶行知的“真人”很难。每个人都要建筑自己的人格防线,这个人格防线标准定在哪呢?教师参照陶行知在1942年发表的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来对学生做了要求。“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一个人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任何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除了“你知我知”以外,还有“天知地知人知”。尽管没有立竿见影,但教师的“真人”教育梦想没有变。
例如班上有个学生,有一天问教师认不认识叫某某的人,教师说不认识。教师问学生他是谁,然后学生告诉教师,他是其他系的副主任。没想到这之后,这个学生时不时地就在教师面前提一提这个人。教师对此很反感。这个学生还经常向教师请假说要去那个主任那里去聊天,教师竟无言以对。突然有一天,这个学生跟教师要平行班班主任的电话和QQ,教师说可以给,但要先说清楚原委。这时,这个学生才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同学之间早就传言说这个学生整天仗着学校有人,说大话,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认为自己有能耐。因此,别的学生看不惯他,在网上说他的是非。这个学生很生气,就想找平行班班主任,让她管管。就着这个事情,教师又开始了第二次陶行知的“真人”教育。陶行知“教人做真人”中有一点是教导学生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现在的一些学生,目空一切,有着供大于求的强大的“自信”。不管这些学生有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因而这种“自信”不是来自于他们自己,而是来自外界。这种“自信”是不持久不恒定的,一旦外界环境改变,这种“自信”就会失去支撑,就会改变或消失。
可以说,这个学生就没有独立的思想,不虚心,而且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推行陶行知的真人教育的同时,教师也让大家根据这件事情来再次反省自己,平时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言行,仰仗别人,目空一切。这件事其实只是学生之间一个小矛盾,但反映出学生的问题不少,而且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错误,甚至以此为荣。教师让这个学生先自己反省,为什么会碰到这种问题,别人为什么来针对他,想明白了再来谈如何解决问题。刚开始这个学生并没有想明白,在教师给他讲了几点关于陶行知的真人要求后,他顺利解决了问题。随着几次事情的发生和解决,教师发现虽然班上学生可能离拥有真正独立的思想、离陶行知所说的“真人”还很远,但也能做到低调、明辨是非了。
三、结束语
从知到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现在部分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很难做陶行知的“真人”。因此,教师一直鼓励他们至少犯了错要勇于承认,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后改正。这样,学生离“真人”也不远了,也就能真正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晴.陶行知“真人”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育人价值[J].教学与管理,2015(09).
[2]朱进.陶行知“真人”思想初探[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