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建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对照《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的专业建设水平总要求,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采取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建专业、注重专业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改善实习实训教学条件等举措,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7-0028-05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实施,深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被进一步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提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事关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找准规律、创新实践、积极作为。本研究结合《行动计划》的精神内涵,立足于引领建设好3000个骨干专业的视角,在回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和把握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规律。
一、新高职地位确立后高职院校始终重视专业建设
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决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其重要举措。国务院授权省级(市、自治区)人民政府统筹省域高等职业教育并将专科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设立审批权限下放给省级(市、自治区)人民政府。这项政策发布后,高职院校(通称“新高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并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规范办学和教学管理,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项目,旨在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提高专业建设能力与水平。
(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之路的简要回顾
从新高职发展之初,教育部就十分重视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在不同时期推出了若干引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举措。
1.新世纪教改试点专业
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提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也明确了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的指导意见。为防止和克服“本科压缩型”教学模式的继续,教育部推进了一批新世纪教改专业项目,希望通过试点和改革,在创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上有所成效。
2.重点建设专业
200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首次统一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名称,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思路。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开展行动,在财政等部门的支持下,按照“学校申报、专家评审、财政资助、工程推动”的方式,在全国和各省支持了一批以就业导向为改革方向的重点建设专业,形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新框架。
3.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
2006年,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此后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明确选择500个左右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以推進形成一批骨干和重点专业,经过两年建设,443个重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一批专业带头人成才成长。
4.国家骨干高职重点建设专业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部署了新一轮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并继续明确把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要求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据此,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全国约有500个左右专业进行了重点建设。
5.优势特色专业建设
伴随着国家示范和国家骨干高职建设项目的深入,大部分省市和一些部委参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经验及做法,也实施了重点专业建设项目。随后,又有一些省市集中推出了优势和特色专业项目,所谓优势就是办学规模较大、集中度相对突出的专业。所谓特色就是在技术技能积累中具有明显优势和特点的专业项目,其目的就是要带动和促进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6.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
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明确提出各高职院校要围绕现代农业及制造业发展重要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全国公办高职院校中,有选择地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并将其分为产业支撑型、人才紧缺型、特色引领型和国际合作型,因为坚持严格的遴选标准和好中选优,因而也具有重点建设色彩,其推动成效也十分明显。
(二)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经过新世纪以来的多轮推进和引导,尤其是中央财政的重点投入撬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
1.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专业目录基本形成
如果说高等职业教育兴办初期是照搬高等专科教育,实际上办成了本科压缩版,只是简单地把学科体系改为专业体系,那么经过几轮调整和完善,在千余所高职院校广泛实践、行业企业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一大批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新专业因运而建,几经修改,专业目录体系已经形成。
2.专业建设在高职教育的龙头地位已经确立
如果说新高职发展之初人们只是沿着老高专办法抓专业,那么,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改革和建设,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普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大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学科,而职业教育的基点在专业,专业在高院校建设中居于龙头地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建设一大批招生受考生欢迎、就业受市场欢迎、条件得到保障的专业,学校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3.一大批较高水平专业初步形成
从新世纪教改,特别是国家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再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先后有2万个专业得到中央财政专项支持,再加上省部示范建设,全国至少约有3万余个专业点得到财政专门资助。在项目建设中,由于贯彻了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理念,传统封闭式压缩饼干型模式已经被打破,开放、合作理念建专业机制已经形成,再加上近百个专业实施职业教育国家级资源库项目建设,若干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也正在形成。
如前所述,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和财政部门一直比较重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也采取了非常有力的措施,不仅有效推动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而且也积累了专业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专业建设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专业品质是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性要素,专业竞争力水平反映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实力和水平,专业结构也是学校办学结构和学校特色的标志。二是适应产业发展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前提,专业建设必须具有前瞻性,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对产业进行改造。三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走向成功必须建立产教发展的融合机制、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四是专业带头人在专业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拥有一个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就能较好地引领专业团队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五是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对专业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六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决定力量。七是中央财政支持和撬动的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和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大大改善了专业建设基础条件,扩大了高职院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可以推动专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行动计划》关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思路和要求
2015年,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先后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教职成[2015]4号)、《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和《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职成[2015]7号)等文件。其中《行动计划》对专业建设做了重点阐述和安排。
(一)《行动计划》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总要求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根据区域特点,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要素质量,创新发展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覆盖面,提高区域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程度和社会认可度。具体来说,加强专科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凝炼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水平,要着力支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的骨干专业。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深度合作,营造生产性实训基地、面向企业的创新需求,依托重点专业(群)、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应当面向国家重点发展产业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不同层次人才。
(二)《行动计划》圍绕专业建设的其他主要任务和举措
在文件正文和附件中,围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列出了诸多任务,具体如下: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学资源;选择类型相同及专业相近的国(境)外高水平院校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分互设等合作关系;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项目和机构;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等;开展设立专科高职院校学位的可行性研究;修订一批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实验实训各技术标准;修订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管理方法;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设置与改革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优先保证新技术新材料相关产业发展;加强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培养,加快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人才需求;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服务走出去需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技术、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
(三)《行动计划》推进专业建设的其他综合提升项目
在《行动计划》中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若干建设项目,除了备受关注的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以外,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和1200个左右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都在其列,还包括新建的一批国家级职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项目以及相应的省级项目,以及正在开展的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应该说,3000个左右骨干专业建设和200个左右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库项目带有综合性,对提升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能力和水平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
三、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之路
全面回顾新世纪以来国家有关方面对推进专业建设的理念和建设成效,梳理《行动计划》有关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政策要求和具体任务举措,可以发现,在新一轮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中,既必须把专业建设和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作为重中之重,也必须采取创新又务实的举措来有力推动专业建设深化[1]。具体来说,基于创新发展理念的专业建设水平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紧贴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建专业
产业发展之必需和市场需求之迫切是办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重要前提。因此,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骨干和龙头专业首先必须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研究市场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一是要研究产业,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及其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需求,研究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的具体方法,坚持需求导向设专业。二是要认真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国家战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围绕国家战略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要研究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变化趋势,在趋势把握中超前运作,为经济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培养适需人才,真正实现毕业生与岗位需求的有机乃至无缝对接。
(二)正确合理把握专业设置定位
一是要把握高职教育是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复合体,立足于贯彻高教与职教双重属性办学,既要体现高等教育即高中后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也要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点。二是要把握专科层次高职教育这个度,既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实际出发),也不能放弃高等教育要求,应立足于贯彻服务发展和促进就业的导向和宗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具体办学情况设置和布局专业,既要考虑学生学业发展进阶需要,也要考虑中高职衔接,同时要考虑专科高职院校这个层次,既要防止办成“本科压缩饼干”,也要保持高等教育必需的知识含量,真正做到高职之高不缺位、不越位,高职之职有席位、有地位,高职教育不错位、有正位[2]。
(三)建立紧密有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既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抓好专业建设。一是必须坚持开放开门办学,研究市场、关注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在服务需求中发挥专业优势。二是必须注重与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强的规模以上企业合作,合作的内容可以多样化,包括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研发机构等,在合作中实现互利共赢和长期共同进步。三是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生产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等基地,真正形成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就是一批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就是一批实践实训基地、一批就业创业基地、一批教师社会服务基地的统一,以切实增强校企合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四)注重专业建设与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
立德树人是一个综合概念,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要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要重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素质高度,重视用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做人厚度,重视用身体素质锻炼提升学生做人长度,重视用心理素质养成提升学生做人宽度,重视用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做人强度。要关注学生职业生源规划,尤其要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具有专业情怀和职业理想,修炼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在专业成才的同时实现成功人生。
(五)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的有效引领作用
专业带头人既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者、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和承担者、专业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引领者、专业文化建设的开发和凝炼者,也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者,还是专业建设和运行的管理者,在专业建设中十分重要。在提升专业建设进程中,一是要选好专业带头人,要充分考虑、全面衡量其专业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师德师风修养、教学管理能力,经过竞争择优加以遴选;二是要落实和保证专业带头人的待遇,努力创造条件使专业带头人成为政治上最为鲜红、经济上最为优厚、社会上最受尊重的人,成为学校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三是要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提高,学校和政府有关方面可通过设立工程专项等形式,通过名师工程等办法支持资助专业带头人,在出国进修、国内研修、行业企业挂职兼职等方面为其提供便利,切实为专业带头人履职营造环境,为专业带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为专业带头人提升水平创造机会和平台。
(六)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团队综合能力
教师队伍水平在重点和骨干专业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一是要着力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其师德修养水平,要教育引导教师热爱学校、热爱专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而且要在遵守师德规范、身教重于言教上发挥正能量。二是要着力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仅要师德高尚,更要师艺精湛,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教师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用最好的教师培养更好的学生。三是致力于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专业课教师队伍,真正做到专兼结合、机制融合、双师组合、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四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按照总量、结构、水平、素质、能力都适需的要求,坚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七)着力改善实习实训等各项教学条件
教学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高水平专业的重要保证。一是要适应“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推进教学信息化,引入云课堂等教学理念,建设一批智慧教室,促进教学现代化。二是要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校内实训实习环境、条件和水平,真正实现仿真化、真实化。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等机制和体制便利,加强校外实训条件和场地建设,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
(八)积极开拓国际合作办专业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一体化将成为趋势和潮流,在专业建设中,必须注意统筹兼顾。一是注重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加强与信誉良好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等开展交流合作,探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创造条件联合开发课程,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学分互认机制。二是积极创造条件,在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推进高水平专业建设。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实施走出去战略,输出先进专业建设理念,输出高水平课程和技术技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人才,积极参与乃至引领国际专业及课程标准建设。
(九)建立高水平专业建设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是一项立体化工作,树立开放创新理念十分必要。一是要积极参与专业及系和专业标准制订,发挥优质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的龙头引领作用。二是积极创造条件,研究开发教学资源,建设精品视频课程,力争联合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库并成为专业建设引领者。三是探索研究专业文化建设,培养具有高职专业潜质和特色的毕业生,体现高职专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四是注重为中小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提供研发服务,彰显专业教师和专业建设水平,增强专业服务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十)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建设
按照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国家明确主要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但高职院校也从来没有停止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尤其是在专业建设层面的探索。在《行动计划》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方案中,仍保留了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内容。事实上,近五年来,全国范围内通过“3+2”“2+2”和“4+0”模式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院校不在少数,尤其是以江苏最为普遍,浙江最为典型,全国约有10多个省市有类似项目。以浙江省为例,该省从2015年开始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项目,明确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前提,要求市场有需求,高职有优势、本科有涉及但不够强等约束条件,先后有两批共10余所学校入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联合中国计量大学申报的互联网金融专业试点,按照“一个学程、二个母校、三种经历、四张证书、优质就业、金色人生”的理念,目前一个合作紧密、运行良好的高水平职业教育本科层次专业正在形成。
参 考 文 献
[1]周建松.基于本科轉型视阈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2):102-105.
[2]周建松,孔德兰,陈正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建设政策演进、特征分析与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5):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