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民医院(454850)张晓红 段晓宁
当前,临床外伤患者主要采用破伤风抗毒素、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等来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但由于此类药物是马血液制品,预防治疗前需要进行过敏试验,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反应,影响正常使用[1]。本实验对比探讨了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与破伤风抗毒素的应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间于我院急诊科接受破伤风预防治疗的外伤患者共182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使用预防治疗药物的差异性进行分组比较,观察组923例予以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预防治疗,该组男女比例为525∶398,患者年龄范围2岁~81岁,平均(39.46±11.96)岁,对照组900例予以破伤风抗毒素针预防接种,该组男女比例为583∶317,患者年龄范围3岁~79岁,平均(38.23±10.97)岁,患者及其家属均配合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过敏史者、合并重大脏器功能损害者、精神疾病者等。
1.2 方法 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量化指标参照全国医学高等本科学校教材《基础护理学》[2],详见附表。阳性者分四次脱敏注射,或建议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皮试结果为阴性按如下方法执行:①无不良反应:将瓶内剩余原液一次性肌内或皮下注射;②注射完观察20分钟后,无不良反应发生才可离开。
对照组的每位患者均予以破伤风抗毒素针预防治疗,注射前先给患者做过敏试验,皮试结果为阴性,可继续注射。皮试结果为阳性,就采用脱敏法进行注射,或者建议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此外,如果患者出现痒感明显或者出现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提示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
观察组的每位患者均予以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预防治疗,同样注射前先给患者做过敏反应,皮试结果为阴性,可继续注射。皮试结果为阳性,就采用脱敏法进行注射,或者建议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此外,如果患者出现痒感明显或者出现心悸,胸闷,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提示为强阳性反应,应避免使用。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出现的过敏反应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即注射后三十分钟后,患者皮试部位出现红晕,硬结,伪足,红疹或者其他全身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3.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描述过程中,分别用t和χ2检验,分别用均数加减和百分比表示,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过敏实验阳性率、敏试阴性直接注射过敏反应发生率及敏试阳性脱敏注射对比:观察组(n=923)皮试阳性率为1.19%(n=11),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皮试阳性脱敏注射过敏反应0,拒绝注射2例;对照组(n=923)皮试阳性率为18.11%(n=163),皮试阴性直接注射者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2.03%(n=15),敏试阳性脱敏注射过敏反应率3.06%(n=3),拒绝注射及其他情况65例。两组组间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附表 皮试结果的判断标准
当前,临床在对开放性外伤患者实施预防破伤风感染治疗时,常选用的是破伤风抗毒素针,研究发现,本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是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柱层析纯化技术应用于破伤风抗毒素的生产工艺中,其纯度高、安全性好。将其用于预防破伤风感染的预防治疗,给患者皮试后,极少数患者会出现阳性反应。它以过敏反应率低的特征,适用于各个群体,即老弱患者也可以放心使用。结合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过敏反应率为1.19%,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破伤风抗毒素针预防治疗对比,马破伤风免疫球蛋白(F(ab')2)在防治破伤风梭菌感染方面的效果更好,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更低,方案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