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467000)赵理想
目前,胃癌根治术治疗更加关注对淋巴结的清扫。近年来相关研究结果显示,14v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相较于其他淋巴结较低,且其对患者预后较小,若在胃癌根治术中对所有淋巴结进行清扫,会引导诸多并发症[1]。本院回顾性分析92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寻其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分析原因,以便为临床治疗胃癌提供良好的依据。现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9月~2015年7月于本院行胃癌根治术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9例,女性43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4±8.63)岁;病灶直径2.0~5.4 c m,平均(3.67±0.72)cm;位置:胃上部9例,胃中部23例,胃下部60例;Borromann分型:Ⅰ型3例,Ⅱ型35例,Ⅲ型28例,Ⅳ型26例。
附表1 14v组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n(%)]
附表2 14v组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结果
1.2 方法 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观察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原因,同时将其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14v组淋巴结转移情况 92例患者中有12(13.04%)例出现14v组淋巴结转移。
2.2 14v组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 14v组淋巴结转移与年龄、病灶直径、性别和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淋巴结转移数量、Borromann分型、病灶位置以及TNM分期与其发生转移有关(P<0.05)。见附表1。
2.3 多因素分析 14v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淋巴结转移数量N3、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以及NM分期Ⅲ~Ⅳ期(P<0.05)。见附表2。
3.1 淋巴结转移规律 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占首要地位,地域、环境、饮食习惯、基因、遗传等因素均会诱发胃癌,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变部位淋巴结的转移,因此术中多对患者淋巴结进行清扫。但也有调查研究显示术中对患者的淋巴结进行大面积清扫会导致患免疫力大幅下降,导致肿瘤远处转移,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3]。但我国针对是否清扫14v组淋巴结尚未有统一认知。
3.2 影响14v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14v组淋巴结转移与病灶直径、性别、年龄和浸润深度无关,其与病灶位置、Borro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有关,说明胃癌患者的发病位置、Borro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会影响14v组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此外患者胃下部14v组淋巴结转移较多,原因可能与胃下部淋巴结回流有关,14v组淋巴结处于胃下部淋巴结回流的中心的位置,因此14v组淋巴结转移易出现在胃下部[4][5]。随着患者病情的延展,肿瘤繁殖速度以及转移的风险也会逐渐提升,因此会导致部分患者14v组淋巴结出现转移,其中转移数量N3患者、胃下部肿瘤患者、Borrmann分型Ⅲ~Ⅳ型患者和NM分期Ⅲ~Ⅳ期患者存在较高的转移风险[6]。本研究结果显示92例患者中有12(13.04%)例出现14v组淋巴结转移,其可能与6v组淋巴结有关,6v组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胃癌淋巴结转移,14v组淋巴结处于其回流的必经之路,因此其也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发位置[7][8][9]。因此,在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过程中应重视对14v组淋巴结的清扫,以便保证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病灶位置、Borroman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量和TNM分期不同的患者,应在术前明确各项指标值,制定明确的清扫范围,以保障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