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554300)王道秀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急性重度中毒患者,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参照组为48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2~81周岁,平均年龄(50.03±1.47)岁;研究组为48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3~79周岁,平均年龄(50.17±0.83)岁,对照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可比性优异。此次实验研究过程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认可。
1.2 治疗方法 对参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对研究组实施血液净化治疗。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同时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置入。将30ml葡萄糖酸钙(10%)+3.0ml硫酸镁(25%)+10ml氯化氢(10%)+1000ml注射用水+2500ml生理盐水配置成为置换液,调整置换液速度为1500ml/h~2000ml/h,控制透析液速度为1000ml/h~1200ml/h,并对患者血流速度进行控制,一般为150ml/min~250ml/min[1]。连续治疗24h。根据患者的生化检测结果以及血气分析情况,对患者置换液中的电解质含量以及碳酸氢钠含量进行科学调整。每间隔1小时,对患者的管路清洗一次。
1.3 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临床指标改善情况。
1.3.1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指标 对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统计,包括肾损伤、呼吸衰竭以及肝损伤等并发症。
1.3.2 临床治疗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清醒时间、住院天数以及机械通气时间进行统计观察。
1.4 数据分析 统计学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用%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临床指标改善情况)通过±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分析研究数据,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3/48),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92%(1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清醒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较短,住院时间较少,均要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急性重度中毒是临床中十分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临床中针对急性重度中毒患者治疗,十分重视抢救时机,及时治疗是患者生命安全保障的关键,但是临床中常用的洗胃、吸氧以及导泻等救治方法,并不能够满足患者的临床治疗要求,严重时会延误患者治疗时机,造成患者病情迅速恶化,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附表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附表 两组临床治疗指标改善情况比较(±s)
注:与参照组比较P<0.05。
组别 n 清醒时间(min) 机械通气时间(min) 住院时间(d)研究组 48 39.74±9.12 42.36±3.14 11.03±1.18参照组 48 76.52±7.58 66.94±4.23 18.95±1.87 t 21.4878 32.3260 24.8155 P 0.0000 0.0000 0.0000
此次实验研究结果明示,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后,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少(6.25%),要低于常规治疗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22.92%),同时患者的清醒时间极短、住院时间较少,机械通气时间不多,要优于常规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净化治疗主要是对尿素以及肌酐等小分子物质进行弥散,并同时对微球蛋白以及多肽、肌红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对流、吸附,同时还能够对液体起到一定的渗透以及超滤作用[2]。区别于常规的治疗方案,血液净化治疗更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能够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起到一定的稳定维护作用,有助于患者改善细胞因子,能够更好地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且对患者的并发症较少,有一定的应用安全性,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对急性重度中毒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积极采用血液净化治疗,能够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且患者的住院天数较少,并发症发生情况较低,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