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港口医院(300456)王海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主要是由于肺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从而造成肺泡及间质水肿,并导致肺泡上皮组织受损,加重了呼吸窘迫的症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造成ARDS的重要因素[1]。因此,临床中主要通过降低毛细血管压进行治疗,但是过度脱水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电解质紊乱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在确保足够心输出量的时候保持肺毛细血管压达到最低水平。但机械通气的应用影响了对患者容量负荷的判断。因此,文章主要针对不同ARDS机械通气时液体管理方法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100例医院收治ARDS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为22~75岁,平均为(42.4±12.3)岁;其中重症肺炎2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0例、医院感染8例、多发伤9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为21~74岁,平均为(41.6±13.5)岁;其中重症肺炎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11例、医院感染9例、多发伤5例。入选标准:①符合ARDS的临床诊断标准;②签署同意书并能够配合随访调查。排除标准:年龄<18岁、24h内死亡患者。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根据患者的胸腔液体水平进行补液或利尿,使用美国Gardioynamics公司提供的BIoz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观察胸腔液体水平,使得胸腔液体保持在25~35kOhm-1,当低于25kOhm-1时需要补液,当超过35kOhm-1时需要服用利尿剂。
而对照组则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进行补液或利尿,当中心静脉压<8cmH2O时需要补液,当中心静脉压>10cmH2O时需要使用利尿剂,保持中心静脉压在8~10cmH2O。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管理24h后氧合指数、心率、血乳酸以及尿量等方面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P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各指标差异 两组患者管理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管理后各指标差异 观察组管理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2。
ARDS患者早期存在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表现,随着间质液的回吸收,患者的肺顺应性和低氧血症能够改善,但是容量负荷的下降会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增加了休克症状。因此需要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液体管理,确保心输出量的同时,降低毛细血管压。中心静脉压评价循环容量在临床中的应用有非常久的历史。多数研究认为ARDS患者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需要维持8~10cmH2O才能够确保循环与氧合达到最佳水平[2]。但是由于机械通气对于呼吸循环的影响,其在液体管理中的效果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准确的观察指标。胸腔液体水平的监测主要是利用颈部和胸部的生物阻抗电极来确定胸腔液体的变化,其具有无创、风险低、经济实惠的效果。本次研究观察中,两组患者管理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管理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应用胸腔液体进行ARDS患者机械通气液体管理的效果要优于应用中心静脉压管理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附表1 两组患者管理前各指标差异
附表2 两组患者管理后各指标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