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 微,刘莹莹,吴 琼
(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心绞痛主要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且在临床上呈现为心肌缺氧缺血综合征[1],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与此同时,多数患者在病情不稳定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不良情绪,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本次实验选取2015年7月到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绞痛患者共60例,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进一步帮助患者认识病情,减缓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本次实验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与此同时,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调查问卷进行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生活状态四个方面的评价[2],以及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上的比较。
实验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和汇总,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对比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实验选取2015年7月到2017年1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了60例,具体则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30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范围则在35-72岁,平均年龄(48.2±3.5)岁。与此同时,排除了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交流障碍、精神类疾病的特殊情况。在其他基础资料的对比上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心理护理。具体而言,急性心绞痛发病快,患者情绪波动大,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基础知识,并耐心的帮助患者解决内心疑虑,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此同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主动与患者沟通,建立治疗信心等,能够推动治疗的顺利进行。
就本次结果来看,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和抑郁自评结果相对较好,组间治疗效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如表1 所示。此外,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状态更好。具体而言,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活状态上,观察组分别得分为(42.5±4.6)、(42.8±4.3)、(43.5±5.2)、(35.8±3.1);对照组则对应为(38.2±3.3)、(37.2±2.9)、(38.9±4.0)、(32.2±2.3)。
与此同时,在心绞痛发作次数上,观察组平均为(1.5±0.2)次,对照组则为(3.5±1.0)次,因此,我们认为心理护理更为有效。
表1 患者护理前后SAS、SDS情况对比分析(±s,分)
表1 患者护理前后SAS、SDS情况对比分析(±s,分)
组别 例数 SDS SAS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30 57.7±11.2 39.6±8.5 58.6±5.4 40.6±8.4对照组 30 57.1±10.8 52.3±9.5 58.5±5.2 55.6±8.3 T值 -- 0.254 -8.154 0.315 -9.227 P-- >0.05 <0.05 >0.05 <0.05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进步,临床护理中对患者加强心理关注得到了重视。在护理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疑虑,帮助患者了解患病原因、治疗方式、预防改善措施等,有利于舒缓不良心理情绪,并建立治疗信心。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提高沟通效率,从而提升治疗的依从性。生活质量是对患者康复情况的重要评价指标,对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具有关键意义,通过对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因素的评价,能够具体的了解到患者的生活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改善[3]。就本次实验结果来看,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能够减少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在SAS和SDS的评分上也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治疗满意度。
综上所述,采用心理护理的方式进行疾病的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患者更好地认识病情,积极的配合治疗,从而显著的提升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