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
摘 要:在全媒时代下,跨界主持现象的规模与影响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各种媒介节目制作中蜂拥争抢的关键点,从而达到节目影响力,并实现了市场效益最大化。培养期、成型期、转型期与成熟期,是主持人修炼功力必经的四个阶段。所以,树立正确原则,把握好前提,抓住关键,规避误区,是对于跨界主持现象产生的影响之思。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跨界主持;主持人;创新培养策略
跨界的价值,就是让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对立的元素擦出灵感火花和奇妙创意。在新老事物之间、不同领域工作、两种文化之间,有着清醒、具有前瞻性、一体化的认识。 这也是对主持人从培养到策划过程的创新与挑战。“跨界主持人”是在传统的“节目主持人”概念上附上“跨界”的限定。可表述为“+主持人”,是指先在自身专业领域内获取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表演、歌唱、写作等),且无专业主持人技能训练和学习而跨入主持行列,利用自身专业经验和优势发挥于节目的特色主持。
“如果说当前传媒行业最大的流行趋势是什么?笔者的回答是跨界与混搭……”。布尔迪厄曾提出“场域”与“惯习”理论,跨界主持从1983年萌芽期开始,到如今日臻成熟,在媒体行业,文化、社会、象征、经济四种基本场域构成了主体寻找“资本”与使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竞争“惯习”,跨界主持人更高一筹的稳定的资源关系網、专业文化影响力、社会知名度与认可度,作用于收视率,可直接转化为节目的经济效益资本(广告的投入、平台的购买等),跨界主持现象风靡、跨界主持人需求提升也就顺水推舟。
跨界主持现象是我国全媒时代下媒体节目发展多样化、创新化的需要,是对受众多元化需求与新鲜感的满足,更是市场占有率与竞争收视率的重要砝码,但职业主持人也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危机与挑战。跨界主持现象不断完善的今天,对于主持人的培养战略也应跟上步伐,适应未来全媒体时代下人才的需要。在《老子》第二十八章曾提出“知雄守雌论”,告诉我们处于恰切、稳妥的位置把握全面情况,面对跨界主持的冲击,我们必须职业并专业。
一、培养模式的“变”和“专”
从传统的“千人一面”的时代风格,到今天的”万紫千红“,主持人的风格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百花齐放”。但细细梳理主持人个性化,发现可言者寥寥无几。主持人培养中的模式化与单一化势必要突破,需要从专业层面,打造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但在主持人进行创新性与针对性地培养中,“坐标系”采取多样化和适合度又非常必要,需针对“物有所长”的条件与情况进行应变的培养策略(如:辩论、表演、记者、新闻等)。在与跨界主持人的竞争中,要成为专业领域内最职业的,又要成为职业领域内最专业的,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优中取专”,实现办法就是在人才培养中建立全面的、多方位实践教学平台基地,但往往这一点最容易忽略。
二、主持人品牌化建立
“要想在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育这些知名人物、节目、栏目,努力使其成长为具有持久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品牌,是电视媒体战略对策中的重要一环。”节目制作以节目效果、收视率与节目效益为主要目的,而跨界主持人的品牌建立与影响力源自于专业领域已取得的知名度,品牌建立在前,具有基础的行业认可度与竞争力,所以职业主持人自然没有竞争力。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标准:价值型、稀缺性、不可替代性与难以模仿性,这也是职业主持人打造自己品牌的关键着力点。如:从湖南卫视主持人普遍明星化、凤凰卫视经纪人制,发展到主持人参加真人秀节目、电影客串角色、娱乐节目嘉宾等,每位职业主持人现在都在不同的领域给自己贴标签,希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自我的品牌效应。
三、重新明确主持人角色定位
全媒体时代下,跨界主持人与节目结合能拿到竞争市场的高价,主持人与节目内容、风格是否完美契合,取决节目“品质”、“品格”与“品牌”,直接影响节目的收视效果与市场价值。跨界主持现象在全媒体时代作为新鲜事物的到来,确实给我们在不同节目制作与规划中带来很多的创新与启发,也为市场以及主持人行业带来了挑战,形成“鲶鱼效应”。但是新事物在发展成长环节,往往也会有各种的认识误区。齐越老师曾提出“播音三戒”:一戒自我表现;二戒随心所欲;三戒千篇一律。跨界主持现象,是“+主持人”现象,其根本性离不开“播音主持”的专业性,所以在跨界主持与主持人创新培养策略中,贯穿与坚守“播音三戒”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则。与跨界主持的时代感与专业化同步,牢守主持人的职业化与规范化,才能在全媒体时代下保证一席之位,打造出“品质”、“品格”与“品牌”集于一身具有高审美价值的节目。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跨界与混搭—中国传媒业当前发展的一道景观[J].新闻与写作,2011(1).
[2] 曾志华,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63-137).
[3] 曾志华,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2.
[4] 刘霞,全媒体语境下全能主持人的创新培养策略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刊 2013(4):56.
[5] 胡智锋,中国电视节目生产“本土化”的战略目标与对策[J].当代电影 20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