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450003)顾珊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等,持续时间较长,临床发病率较高。长期的病症使得患者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较差[1]。对于FD合并心理障碍患者,在采取胃动力治疗仪治疗过程中,配合一定的认知干预,可以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在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7月~2017年11月我院接诊的8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符合本研究干预方案,排除胃肠道肿瘤及精神疾病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将被研究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为26~54岁,平均年龄为(36.99±6.77)岁;病程3~9个月,平均(5.08±0.78)个月。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为27~54岁,平均年龄为(36.57±6.54)岁;病程3~9个月,平均(5.12±0.74)个月。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胃酸分泌抑制药、促胃动力剂等治疗,配合胃动力治疗仪治疗。配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认知干预。
疾病影响:患者对病情的认识缺乏准确的方向,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解释,FD不会恶化或者发生癌变,适当的工作不会加重病症。疾病定性:患者要知道FD不是慢性胃炎或者其他严重疾病,通过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感反应:告知患者,不良的情绪会增加病情的发展,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FD症状评分、SAS、SDS评分。分值越低,患者FD功能越好,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FD症状评分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FD症状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见附表1。
2.2 SAS、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见附表2。
FD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和胃肠溃疡、癌症等因素无关,临床检测时无明显的器质性损伤,故诊断难度较大,容易发生误诊[2]。已有研究认为,FD和胃底容受舒张、胃窦十二指肠协调紊乱有一定的联系[3][4]。而且患者的睡眠、情绪、生活习惯都和FD有关系。FD患者多存在胃动力差的情况,而且药物治疗效果欠佳[5]。
附表1 两组患者FD症状评分对比(分,±s)
附表1 两组患者FD症状评分对比(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分组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2) 13.86±2.23 7.35±1.69△*对照组(n=42) 13.62±2.18 11.01±2.22△
附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分,±s)
附表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对比,*P<0.05。
分组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2) 51.27±5.11 40.25±4.89△*53.12±5.77 41.27±4.69△*对照组(n=42) 51.24±4.98 46.37±5.12△ 53.08±5.96 47.89±4.88△
胃动力治疗仪在治疗FD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FD症状评分、SAS、SDS评分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说明在改善患者心理障碍以及预后方面,效果较好。分析其原因,胃动力治疗仪能够模拟副交感神经传导信号,给予胃肠起搏点的电刺激,然后使得胃肠恢复正常的节律,达到治疗的效果。FD长期存在,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认知干预联合胃动力治疗仪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合并心理障碍效果明显,患者不良情绪有效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