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丹 王绘华 朱吉明 成 玮 徐锦瑾 李 成 李 涛
(1.上海市青浦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青浦 201700;2.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上海 闵行 201103)
草莓属蔷薇科草莓属,是宿根性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富含糖类、蛋白质、有机酸、果胶等营养物质,每100 g鲜果肉中VC含量达60 mg,比苹果、葡萄中的含量还高,深受消费者喜爱[1]。但由于草莓的栽培技术要求较高,产区相对固定,受土地资源的制约,连作不可避免。上海地区连年种植草莓,病害种类和数量逐年累积,各类病害的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使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2]。
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侵染果实、花萼、果梗、叶片及叶柄,空气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状物,严重影响草莓品质[3]。开花结果期灰霉病危害最严重,常致减产10%~50%[4],草莓灰霉病已成为阻碍草莓增产的主要因素。目前,草莓灰霉病的防治主要依赖吡啶胺类、吡咯类、酰胺类等化学药剂[5],但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后病菌很快产生抗药性,其防治效果大大下降。为筛选防治草莓灰霉病的高效低毒药剂,我们选用2种新型药剂于2018年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
参试药剂为38%唑醚·啶酰菌WG(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生产)、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成都特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62%嘧环·咯菌腈WG(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供试草莓品种为红颜。
试验设在上海市孰美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灰霉病普遍发生的草莓种植大棚内。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38%唑醚·啶酰菌WG30 g/667 m2、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80 g/667 m2、62%嘧环·咯菌腈WG30 g/667 m2,以生产上常用药剂62%嘧环·咯菌腈WG作对照。各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
2018年3月26日,用卫士15型背负式喷雾器进行喷药,喷药时使药液淋湿整棵植株,叶片的正、反两面和茎、花、果实都要喷到,并使药液下渗到根,每667 m2用水量60 L。试验前后20 d未使用其它杀菌剂。试验期间各处理田间管理基本一致。
每个小区随机选定3个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记录总果数和发病果数以及每株草莓果实的发病情况和发病级别。
病果率(%)=(发病果数/调查总果数)×100,
防治效果(%)=[1-(CK0×PT1)/(CK1×PT0)]×100,其中CK0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果率、CK1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果率、PT0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果率、PT1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果率。
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数据,采用Spss 16.0的Duncan’s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各处理之间药效差异性进行比较,按P≤0.05标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由表1可知,不同药剂处理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各不相同。38%唑醚·啶酰菌WG30 g/667 m2、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80 g/667 m2、62%嘧环·咯菌腈WG30 g/667 m2(ck)处理,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37.67%、20.43%、29.56%,用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57.55%、47.46%、48.07%。用药后14 d各药剂处理草莓灰霉病的防效均高于用药后7 d。38%唑醚·啶酰菌WG处理的防效最高,用药后7 d,比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处理和62%嘧环·咯菌腈WG(ck)处理分别高17.24%和8.11%,差异达显著水平;用药后14 d,38%唑醚·啶酰菌WG处理的防效显著高于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和62%嘧环·咯菌腈WG(ck)处理,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处理的防效低于62%嘧环·咯菌腈WG(ck)处理,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1 各处理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38%唑醚·啶酰菌WG与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对草莓灰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草莓安全。其中38%唑醚·啶酰菌WG防效最好,且持效期较长,药后14 d防效仍较高。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虽然药后7 d表现不佳,但药后14 d的防效仅低于62%嘧环·咯菌腈WG 0.61%,从整体看,防效良好。38%唑醚·啶酰菌WG与1亿CFU/g哈茨木霉菌WG可作为种植户抗性管理和交替轮换用药方案中较好的选用药剂。建议生产中在发病初期使用38%唑醚·啶酰菌WG30 g/667 m2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草莓灰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