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杰 占军平
(1.江西省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2.江西新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 宜春 336000)
辣椒菌核病为大棚辣椒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生普遍,一般在3月下旬发病,4~5月为发病高峰期,长时间阴雨天气病害加重,防治不及时常造成减产20%~50%,严重的死苗达70%[1]。长期以来,农户采用化学药剂防治辣椒菌核病,但随着药剂使用年限的延长,辣椒菌核病菌已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为了了解目前常用药剂戊唑醇、咯菌腈、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烯酰吗啉对辣椒菌核病菌的抑制效果,我们特开展了相关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供试药剂为97%戊唑醇、95%苯醚甲环唑原药(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8%咯菌腈(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6%烯酰吗啉(山东先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95%啶酰菌胺(湖北薪和化工有限公司生产)。2017年从宜春市郊辣椒种植地采集感病辣椒菌核病菌样品,在室内进行单孢分离纯化后得到单孢菌株,通过斜面(4℃)和滤纸片法低温(-20℃)将供试菌株保存在江西省宜春学院植物保护实验室。其他试验仪器和器皿为YXQ-LS-50-SII灭菌器(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生产)、SW-CJ-2F型双人双面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生产)、QHX-40085H-III人工气候培养箱(上海新苗医疗器械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威尔250B生化培养箱(苏州威尔实验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电子万用炉、烧杯、量筒、镊子、试管、酒精灯、漏斗、玻璃棒、游标卡尺等。
采用PDA培养基,成分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水1 000 mL。分别将97%戊唑醇、98%咯菌腈、96%烯酰吗啉、95%啶酰菌胺、95%苯醚甲环唑稀释至0.01 μg/mL、0.1 μg/mL、1 μg/mL、5 μg/mL、10 μg/mL、100 μg/mL,然后置于45℃PDA培养基中,制成含药平板,以不加药剂的平板为空白对照。在新鲜的辣椒菌核病菌菌落边缘打取6 mm菌饼,接种于各药剂培养基的平板中央,在23℃黑暗条件下培养72 h。
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百分率,绘制抑菌率变化趋势图,并求出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2]。抗性水平依据纪明山等的敏感基线值进行判别[3],菌株EC50值小于0.455 μg/mL为敏感菌株,菌株EC50值处于0.455~0.911 μg/mL为低抗菌株,菌株EC50值处于0.911~3.644 μg/mL为中抗菌株,菌株EC50值大于3.644 μg/mL为高抗菌株。
抑制率(%)=[(对照菌落生长直径-药剂处理菌落生长直径)/(对照菌落生长直径-接种菌的菌饼直径)]×100。
图1 各处理辣椒菌核病菌的抑菌率
由图1可知,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对辣椒菌核病菌抑菌率相对较高,烯酰吗啉的抑菌效果较差,100 μg/mL浓度的抑菌率也仅为45.05%。
根据戊唑醇、咯菌腈、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烯酰吗啉对辣椒菌核病菌的抑制率数值,经方差处理得表1。由表1可见,相同药剂不同浓度间F=48.4>F0.01(5,20)=4.1,即浓度间差异极显著,不同药剂间F=14>F0.01(4,20)=4.43,即药剂间差异极显著。
表1 不同药剂不同浓度间抑菌方差分析
用LSD法做相互比较。v=20时,t0.05=2.086,t0.01=2.845,故LSD0.05=0.094,LSD0.01=0.128。浓度间多重比较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5 μg/mL与10 μg/mL间和10 μg/mL与100 μg/mL间抑菌率无显著性差异,其他各浓度间抑菌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2 不同浓度间与0.01 μg/mL的多重比较
用LSD法做相互比较。v=20时,t0.05=2.086,t0.01=2.845,故LSD0.05=0.09,LSD0.01=0.120。药剂间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由表3可见,烯酰吗啉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咯菌腈间抑菌率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咯菌腈与烯酰吗啉间抑菌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咯菌腈与啶酰菌胺间、啶酰菌胺与苯醚甲环唑间、苯醚甲环唑与戊唑醇间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回归统计方法,将浓度转化成对数和百分率转化成几率值,分别求出辣椒菌核病菌与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咯菌腈、烯酰吗啉敏感相关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抑菌中量EC50。
表3 不同药剂间烯酰吗啉的多重比较
由表4可知,辣椒菌核病菌对戊唑醇的EC50=0.65 μg/mL,大于敏感菌株标准值0.455 μg/mL(纪明山等的敏感基线值划分标准),居0.455~0.911 μg/mL之间,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对戊唑醇为低抗;辣椒菌核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啶酰菌胺的EC50分别为1.16786 μg/mL和2.96226 μg/mL,居0.911~3.644 μg/mL之间,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和啶酰菌胺为中抗;辣椒菌核病菌对咯菌腈和烯酰吗啉的EC50分别为5.1999 μg/mL和217.76 μg/mL,均大于高抗标准值3.644 μg/mL,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对咯菌腈、烯酰吗啉为高抗,辣椒菌核病菌对烯酰吗啉的EC50值为高抗标准值3.644 μg/mL的59.75倍。
表4 辣椒菌核病菌对各参试药剂的敏感相关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ED50值
试验结果表明,辣椒菌核病菌对戊唑醇表现为低抗,抑菌效果较好;辣椒菌核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啶酰菌胺表现中抗,建议生产中尽量少用这两种药剂;辣椒菌核病菌对咯菌腈、烯酰吗啉已产生较高抗药性,生产中不宜采用这两种药剂。防治辣椒菌核病时,可采用药效较好的戊唑醇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以尽量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时间。同时应综合考虑环境、作物以及药剂等因素,筛选出最佳的药剂浓度。进一步比较EC50值可知,辣椒菌核病菌为低抗菌,生产上不宜在同一目标作物上频繁使用同种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