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518001)李晓玲 贾燕飞
1.1 一般资料 抽取至我院就诊的肩周炎患者82例(2016年1月20日~2017年1月20日),所有患者疾病均获得确诊,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依照入院的时间进行分组,每组均41例。常规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5岁,平均(58.23±2.36)岁;实验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46~78岁,平均(58.69±2.30)岁。两组肩周炎患者的相关资料无明显的差异,P>0.05,可比性良好。
1.2 方法 对常规组采取药膏涂抹治疗,对实验组采取穴位针刺。实验组:采取齐刺缠提针法进行治疗。常规消毒后,先于激痛点刺入一针,余两针分别在该针旁开0.2~0.4cm处刺入。刺入后,三针聚拢在拇指与其余四指间单向捻转至滞针,而后将三针一起提起,并反复提动以牵拉粘连的肌腱,使其松动。优选穴位包括:肩髎、肩髃、臂臑、阿是、肩前、外关、后溪、合谷等穴位。治疗时患者采取坐位,将肘关节处于屈曲位,肩关节处于内收位,常规消毒各个穴位,给予毫针对穴位进行针刺,深度为15~40mm,得气后给予捻转提插泻法进行治疗,每个穴位治疗1~2min,共留针50min,1次/d,共治疗10d。常规组:采取氟比洛芬巴布膏进行治疗,将其贴于疼痛部位,1~2贴/d,2次/d,连续给药10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判定,采用有刻度的标尺进行判定,0~10分为评分范围,评分越高表示疼痛越显著。7~10分为重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对比两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总分为360分,分数在300分以内表示存在肩关节活动障碍,评分越高表示肩关节活动度越大[1]。
1.4 统计学处理 选择SPSS17.0统计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X2检验比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比较,若常规组与实验组之间的数据差异显著以P<0.05表示。
2.1 两组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下降,且以实验组的下降程度最为显著,P<0.05,见附表1。
2.2 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所提高,且以实验组的提高程度更加显著,P<0.05,见附表2。
附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附表1 两组VAS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1) 6.60±1.52 2.52±1.51常规组(n=41) 6.68±1.45 3.78±1.29
附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附表2 两组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比较(±s,分)
分组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1) 176.25±54.21 241.52±52.63常规组(n=41) 175.96±53.85 213.20±38.59
肩周炎以疼痛与活动受限作为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关学者以齐刺结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其中齐刺数针相互协同,可加强运行气血、散寒止痛、疏通经络的功能,有效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肩周炎患者病灶点多局限在肩袖、肩部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喙肱韧带、喙肩韧带、肱横韧带等处,该区域正是肩三针穴区。有关学者[2]以肩三针为主穴齐刺,配以肩井、臂膈、天宗、曲池等治疗肩周炎,总有效率达96.7%。本次研究常规组采用氟比洛芬巴布膏治疗,实验组采用针刺优选穴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的VAS评分与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
齐刺是一种毒副作用低且具有松解粘连作用的有效手段,因此,除常见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肩周炎等所致的疼痛和功能障碍外,其他有明确激痛点的疾病均可使用。中医认为,祛除激痛点是治疗肩周炎的关键所在。齐刺缠提针法是在齐刺的基础上结合缠、提手法,同时单向捻转针柄,造成人为滞针,再提针并带动针尖下粘连的软组织,以松解组织粘连、改善功能障碍、消除疼痛。
综上所述,对肩周炎患者采取针刺优选穴位进行治疗的疗效显著,便于将肩关节活动范围扩大,减轻患者疼痛感,值得实践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