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昌文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骨科,江苏盱眙 211700
骨质疏松疾病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其引起的慢性顽固性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当前PVP手术为常见的脊柱微创技术,该手术通过向压缩骨折的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即刻增强压缩骨折椎体的强度及刚度,能够起到良好的减轻疼痛作用,但是PVP手术在矫正椎体压缩畸形和预险骨水泥渗漏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结合体位复位治疗以保证疗效。该文从2013年6月—2017年6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12例展开研究,旨在研究PVP结合复位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在该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中选取112例展开研究。其中包含男性患者47 例(41.96%),女性患者 65例(58.04%),年龄 65~90 岁,平均年龄为(65.37±1.27)岁,腰椎 75 例,胸椎3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无脊神经压迫症状(临床表现为:活动时腰背部疼痛加剧)。
纳入标准:符合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者(骨密度测定T值<-2.5SD),该次研究做选取的病例均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同意书;在X线片和CT、MRI检查后,确认疼痛责任椎和椎体前缘/后缘破裂情况。
排除标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爆裂性骨折者、伴有脊髓或神经根受压症状或体征者、不能耐受手术者。
所有患者均接受PV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患者入院后,经过常规的术前检查后,给予止痛治疗和抗骨质疏松治疗,然后向患者讲解整个手术过程,指导患者进行手术训练,主要训练项目为体位复位训练和俯卧位训练:①体位复位训练:取仰卧位,将患者伤椎处垫高,使患者的胸部和腰椎部处于过伸状态,经过一周后进行X线片和CT的复查;②俯卧位训练:引导患者坚持至少1 h的俯卧,之后完善相关检查和术前准备,在1周后方可开始手术。
PVP手术要求患者取俯卧位,根据X线片和CT检查结果确定注射侧,麻醉方法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或全身麻醉,C形臂X线机进行定位,穿刺针通过椎弓根穿至椎体前中1/3,采用分次注射的方法,先注入稀薄骨水泥,假如发现有渗漏现象或趋势时,则立刻停止注射,隔3~5 min后再注入剩余骨水泥,一般胸椎4~6 mL,腰椎6~9 mL。注入骨水泥的过程中,要用C形臂进行严密全程监控,同时,时刻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在注入骨水泥15 min后若无异常则可送返病房,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1 d可下地活动,为防止感染,可采用抗生素预防治疗。最后进行随访观察,在术前、术后72 h和术后1年进行VAS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
①VAS评分:在术前、术后72 h和术后1年进行疼痛强度评价。②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前、术后72 h和术后1年进行椎体前缘高度检查。③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感染、血肿、神经根损伤。
该研究所涉及数据均通过SPSS 20.0统计学软件展开处理,用(±s)表示计量资料,用[n(%)]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 (P<0.05),见表1。
表1 术前、术后72 h和术后1年疼痛强度评价[(±s),分]
表1 术前、术后72 h和术后1年疼痛强度评价[(±s),分]
?
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上升(P<0.05),见表2。
表2 术前、术后72h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s),mm]
表2 术前、术后72h和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s),mm]
例数 术前 术后7 2 h 随访1年1 1 2 1 1.1 9±1.7 9 1 3.2 7±1.4 9 1 3.1 1±1.6 8
治疗后,112例患者仅出现1例感染 (0.89%);1例血肿(0.89%);1例神经根损伤(0.89%),并发症发生情况为2.68%。由此看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由于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肌肉、关节韧带松弛,因此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更利于保证治疗疗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单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多为轻微暴力所致,因此其椎体压缩程度不严重,只需要进行卧床体位复位训练2~7 d后即可恢复到I度,若在此基础上给予PVP可改善病椎引起的疼痛症状,且能够弥补PVP无法矫正椎体畸形的缺陷。
在体位复位训练后一周进行PVP治疗,这时患者病情已经基本稳定,且术前检查已经较为完善。另外一周后才进行PVP治疗是为了减少骨水泥注射时的渗漏风险,是基于对病椎内血肿机化进行充分考虑。PVP对患者疼痛治疗有显著作用,这是因为:骨水泥注入后可即刻固化椎体,对骨折起到固定作用,骨水泥的注入能够增加病椎机械稳定性,减轻骨折微动对感觉神经末梢的刺激,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另外,骨水泥的聚合放热效应和单体细胞毒作用对感觉神经末梢造成了损害,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再加上骨水泥本身具有的化学性,对椎体内感觉神经末梢造成了破坏,因此,患者疼痛感得以减轻。
在PVP治疗中,为了保证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均匀分布,可选择双侧椎弓根注射,该方法能够保证骨水泥的对称分布,但是该方法会增加患者机体组织创伤,容易引发神经损伤和椎弓根骨折等并发症。该次研究采用全程透视下穿刺针通过椎弓根穿至椎体前中1/3,不仅可以减少手术时间,缩短患者和医护人员放射暴露的时间,还能够减小患者术中创伤。这种方法对于高龄患者十分重要,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手术耐受力都较弱,给予患者短时间的手术时间和创伤小的手术方法,更有利于保证治疗效果。该文建议:在病变椎体塌陷程度轻微、骨折局限于一侧椎体时,可采用病变侧单侧椎弓根穿刺治疗;在病变椎体一侧塌陷严重,无法从塌陷侧进针穿刺时,采用对侧单侧椎弓根穿刺治疗;在病变椎体成均匀性坍塌、塌陷程度不低于原椎体高度25%时,可采用任何一侧穿刺治疗,但是当椎体塌陷程度大于原椎体高度25%时,建议不采用单侧穿刺治疗。另外,当骨水泥注入椎体后,骨水泥弥散不满意时,应该采用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射直至达到弥散理想效果。
在PVP治疗过程中,骨水泥第一次缓慢注入时,灌入稀薄骨水泥起到透视作用,但是稀薄的骨水泥容易发生渗漏,因此在之后注入骨水泥时要注意遵循“先慢后快、先少后多”的原则,骨水泥注入是沿骨小梁边缘侵润,呈现出毛刺状则为最佳。骨水泥注入不能超过椎体中后1/3交界处,不能漫过椎体后缘,以免骨水泥流入椎管和后纵韧带。由于PVP治疗之后能够对伤椎进行稳定和固定,并不能促进椎体高度的恢复。因此,采用体位复位联合PVP治疗,可利用体位复位训练恢复病椎高度增加病椎内间隙,促进骨水泥的均匀弥散,减少骨水泥注入的阻力,减小骨水泥渗漏风险。且二者联合治疗能够促进骨水泥与骨小梁的紧密结合,能够有效降低骨水泥骨界面松动,保证治疗效果。
该文认为,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一方面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同时,二者联用不易发生骨水泥渗漏、血肿等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更易接受。该文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患者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上升(P<0.05),治疗后,112例患者仅出现 1例感染(0.89%);1例血肿(0.89%);1例神经根损伤(0.89%),并发症发生情况为2.68%,以上研究结果与陈海潮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PVP结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性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且并发症发病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