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国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将其分为试验组(n=40)及对照组(n=40),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中药补气活血通痹汤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4(a)-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变化,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随之增长。糖尿病属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表现为高血糖[1]。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日渐消瘦”等,以此而引起患者血糖的升高及血液浓稠,且伴随头晕眼花等症状[2],对患者的身体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该文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试验组患者行常规西医加中医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只行单纯西医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研究探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行中西医治疗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该院进行治疗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n=40)及对照组(n=40),年龄39~73岁,试验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52.75±12.59)岁,病程3~9年,平均病程(3.59±1.18)年,患者平均身高为(158±12)cm;对照组患者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4.12±8.54)岁,病程2~9年,平均病程(4.09±1.08)年,患者的平均身高为(158±11)cm。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对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选患者或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该项研究已通过该院伦理部门的同意。纳入标准:(1)患者具糖尿病史;(2)患者诊断时具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3)患者符合下列任意2项:①踝反射消失;②温度觉异常;③振动觉异常;④神经传导速度有两项减慢;⑤用尼龙丝对患者足部进行检查时感觉减退或消失;排除标准:①排除易导致神经周围病变的其他疾病类型;②排除骨质增生、药物性神经炎者;③排除精神失常患者;④合并其他脏器功能损伤患者。
1.2 方法
对对照组患者行常规西医治疗,对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行中医治疗。首先对两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进行治疗,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临床症状,制定相应的饮食及运动指导,采用降血糖药物使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于4.5~7.0 mmol/L范围内,随后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进行降压及其他治疗,采用肌肉注射甲钴胺,1次/d,500 μg/次。对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行中药补气活血通痹汤[3]进行治疗。药物组成有僵蚕6 g,地龙10 g,赤芍12 g,红花9 g,当归9 g,黄芪30 g,鸡血藤15 g,桃仁12 g,川芎15 g,蜈蚣2 条,何首乌15 g[4],1剂 /d, 以水煎后分2次口服。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治疗,并记录其相应数据资料。根据两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神经传导速度对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①显效:患者肢体冰冷、麻木及疼痛等临床状况显著改善或消失,患者的肌电图检查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较之前增加不小于5 m/s[5],即已恢复正常;②有效:肢体异常状况有所好转,患者的肌电图检查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较之前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小于5 m/s;③无效:患者肢体异常状况未出现好转表现甚至出现加重迹象,患者的肌电图检查后神经传导速度(NCV)较之前未出现改善甚至出现减少迹象。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临床疗效)以(%)表示,并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显效患者有22例,占比55.00%(22/40),有效患者有16例,占比40.00%(16/40),无效患者有2例,占比5.00%(2/40);经治疗后,对照组显效患者有19例,占比47.50%(19/40),有效患者有10例,占比25.00%(10/40),无效患者有11例,占比27.50%(11/40);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2.50%,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病概率较高,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等异常反应[6],且其分布主要为肢体远端呈手套样、袜套样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较难治愈,若未及时进行治疗,将会造成患者糖尿病足溃疡、感染及坏疽等危险因素的出现[7],给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故临床有效的治疗方法极为重要。临床常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法有口服或肌肉注射亦或静滴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进行治疗[8],但此种药物治疗并非所有人均适用,某些患者临床疗效欠佳,故积极探索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迫在眉睫[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一旦发病便会影响患者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等神经,且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末端或肢体出现异常状况[11],主要包括麻木、疼痛、异样感、冰冷等,有时严重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程度的影响[12]。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对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影响[13]。以往臨床对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进行西医治疗,并对患者的神经进行营养支持,但因患者的个体性差异,总有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14],故患者应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行其他的治疗措施来提高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痹证、麻木、瘘证等范畴,应以活血通痹、通络补气为原则对患者进行治疗[15]。该药方中黄芪具有生津止渴,补气升阳之功效,川芎、鸡血藤具舒筋通络、补血行血之功效;何首乌、赤芍具活血养血之功效;红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蜈蚣及僵蚕具有通络祛风、活血止痛之功效,诸类药物一起联用,可达到补气通络、逐瘀活血的用途。可对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达到有效的治疗[16]。
该文通过对糖尿病神经周围病变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单纯治疗进行对比,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行西医单纯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的家庭负担及痛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真灵,金智生,魏玉娇.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4,31(2):87-90.
[2] 刘慧云,王思远.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9(7):179-180.
[3] 趙春艳,张晓伟,王敏,等.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6):636-638.
[4] 王增梅,黄玉强,秦佑胜,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杂志,2017,33(2):162-164.
[5] 岳国荣.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5例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210-211.
[6] 何菊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8):48.
[7] 程先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治疗新进展[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16,12(4):62-63.
[8] 赵扬. 中西医联合用药与单纯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氧化应激指标比较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5,44(17):1986-1989.
[9] 徐元生,朱红典.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 糖尿病新世界,2017,20(1):115-116.
[10] 郎芳. 中西医结合疗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1):188-201.
[11] 刘跃.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7,36(8):73-74.
[12] 仲影.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探究[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74):113-115.
[13] 桂伟,胡霞,唐宏图,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6,43(1):101-103.
[14] 李素娟.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9):116-117.
[15] 高红青. 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51-53.
[16] 张宏颖,苏海玉,王永锟,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 中医药学报,2016,44(3):102-104.
(收稿日期:201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