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2018-10-18 06:03张宝成黄丽平朱正华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张宝成,黄丽平,朱正华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既是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立足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相对接,直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急需的技能人才。纵观当前的高职院校,那些专业特色明显、专业设置与本地产业结构匹配度高的院校,往往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果,体现出很高的办学活力。课程体系是专业的核心要素,所以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

一、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必然要求

国务院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中可以看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内容。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00年快速发展至今,办学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从数量扩增到质量提升的发展过程,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改革与突破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的发展必须紧紧跟随社会需求变化,通过调整专业设置与专业教学,适应这种需求的变化。当前,已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中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这是宏观上的办学方略,如何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人才供需“两张皮”等问题,还需要更多细化的策略。

(二)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逻辑要求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是对接产业的落脚点,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桥梁。建立与区域产业调整升级联动的专业是各高职院校提升办学效益的首要做法,也是大势所趋的做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点超过3.4万个中,其中60.7%的专业点与当地支柱产业都密切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撑。高职院校对接产业开设了丰富的专业,这些专业涉及到众多的行业领域。尽管依托产业与行业设置专业是目前专业设置的一个趋势,但是专业教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课程体系这个基本要素上。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并且创立特色精品课程,才能建设有实力、有特色的专业。产业调整升级引起专业设置的联动性,有时并非是专业的取舍,通常专业的设置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更多的时候还是通过课程体系的调整来与之联动。

(三)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更加明显,重新确立了有别于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对应,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逐渐明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也开始进行,逐步构建起了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于传统的本科教学是以“知识本位课程观”为主,再到后来的“能力本位课程观”都深深影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能力本位课程观”被认为是适应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的核心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又提出所谓“人格本位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高职课程内容的改革,不能只把知识和技能作为唯一的一项指标,还要突出另外一项重要的指标,即课程内容应蕴涵提高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1]建立人格本位课程观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发展过程与必然要求,也是高职课程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的标志。[2]

二、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的内容

(一)课程体系的科学化

传统的高等教育围绕学科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高等职业教育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建设起具有符合高等职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在加强“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强调课程内容与岗位技能的对接。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还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课程体系的内容应进一步科学化。首先,课程体系要符合专业学科的逻辑关系,各课程之间具有照应关系,面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不能将知识切割成支离破碎课程。其次,课程体系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个总的课程体系框架不能改变,也不能任意改变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份额,如不能为了迎合岗位技能的要求,而过多地减少专业基础课。再次,课程体系内容要兼顾科学知识与企业需求的关系,有机地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入课程中,将岗位技能的培养纳入教学中,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的职业化

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关键在于具有“职业教育”属性。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最初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式,逐步建设起“职业教育”属性日益明显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紧盯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实践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能“零距离”对接企业岗位要求,在教学过程就要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需要有课程这个载体来实现,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课程,或者在课程教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三)课程体系的人性化

现代职业教育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尊重人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课程观也从“能力本位”走向“人格本位”,教学不仅重视技能的培养,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在人性化的课程体系中,政治思想理论、道德品德、心理健康、就业指导、体育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建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只是终身学习的一个环节。如近年来,韩国提出的“学分银行制”是一种开放式教育系统,“学分银行制度”改变了教育培训形式,使教育形式多样化、空间扩大化、时间灵活化,为劳动者终身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的途径

(一)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将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充分听取企业专家的意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企业技术人员往往更具有发言权。学校与企业共同建设课程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随着产业的升级,课程设置适时地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运行的过程中,校企双方人员根据教学效果,进一步地讨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定期修订教学计划。在编著教材时,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设计、编写和审定,甚至一些教材,如实践指导教材,可以由企业人员来主导编写。在当前正在开展的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中,“课程设置保证”是16个诊断要素之一,而且课程设置还出现在多个诊断点的影响因素当中。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在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建设都存在企业人员参与度不够的现象。专业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来自企业的要求与建议很少,主要还是由学校相关人员来主导这一过程。

(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就要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从对单一课程教学效果的考察转向对人才质量的评价,这两者有很大的区别。单一课程教学考察,逻辑起点是课程知识,人才质量的评价关注的是人的综合能力,人的能力是逻辑起点。在传统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基础上,提出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框架。整个评价体系由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组成。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对接产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结构

学校对人才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时,要引导企业对学生进行评价。企业评价侧重在学生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岗位技能三个方面,特别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企业的评价尤为重要。第三方人才评价是独立于举办者之外的无利益相关方开展的评价,第三方的评价往往更加客观。目前,国内第三方评价的机制尚未建立,真正实施的也不多。根据一些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经验,开展第三方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要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接产业的“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是保障。这里所说的“双师结构”有别于“双师型”或“双师素质”,后者是针对个体而言,而前者是将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强调团队成员的能力素质各有所长的。既包含以理论教学为特长的教师,又包含以技能教学为特长教师。[3]在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同时具备“上讲台”和“下车间”的能力。[4]教师队伍的“双师”化过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校的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后,通过在企业中实践,取得与其专业一致或相近的职业资格;二是企业的技术人员,在已具备相关职业资格后,通过教育教学培训,取得教师资格。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立足点,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确方向。专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对接点,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建设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是专业对接产业的基础。建设一支“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是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保障,强化企业技术人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改革人才评价机制,使人才的评价内容与方式适应对接产业的课程体系的要求。

猜你喜欢
产教课程体系校企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