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明
有的病人在医院输血时会突然发烧、寒战起来。此时,病人及家属可能会对输注的血液表示质疑:是不是给患者输的血是不好的?或者输错血了?又或者是护士的操作不规范,伤害了病人?尤其是曾经有输血史的患者,心里会暗中嘀咕:为什么上次輸血都没事,这次却会这样?
为什么要输血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病人的一种治疗方法。输血治疗发展至今,已成为许多急/慢性疾病的救治手段之一,对挽救患者生命和促进身体恢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输血的主要适应症是大量失血、贫血、凝血功能异常等,通过输注不同的血液成分,可以起到纠正贫血、维持血容量、提高机体携氧能力、补充各种凝血因子等治疗效果。
输血时突然发烧是血液有问题吗
业外人土有这些怀疑实属正常。事实上,患者是发生了发热性非溶血性的输血不良反应。除此之外,输血还有过敏、溶血、细菌污染等不良反应及一些其他并发症。比如短时间内输人大量的冷藏血,可导致低体温;输血速度过快、过多,超过了心脏的负担能力,可导致循环超负荷。
在临床输血前,护士会仔细核对病人和供血者的姓名与血型,检查血袋是否渗漏,血液颜色有无异常及保存时间;输血过程中也会密切观察病人状况,所以输血时突然发烧,并非输错血或血液过期所致,而是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
什么是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并以发热、寒战等为主要表现,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引起发热的一类输血反应。它常发生于输血期间至输血后1-2小时,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几分钟,多则1-2小时;轻者体温升高1-2摄氏度,且病情常呈自限性。在输血不良反应中,发热是最常见的,有0.5%-1%的发生率,尤其多见于多次输血患者或多次怀孕女性患者中。
为什么会发生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免疫反应、细胞因子、致热原等因素均可引发发热反应,其中以免疫反应因素最为多见。多数发热反应是由白细胞抗体、血小板抗体或血浆蛋白抗体引起的。这些同种抗体是由于多次输血或妊娠而逐渐产生的,当患者再次输血时,就会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另外,白细胞分泌的某些细胞因子,血液制剂及采输血器存在某些致热源物质,等,均可引起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但如今血站都采用一次性采血器材,临床输血也都应用一次性输血器材,各类输血相关检测技术水平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已较为少见。
发生了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该怎样处理
输血时一旦发生了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缓慢输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并积极寻找原因。在排除了溶血反应、细菌污染、药物反应、自身所患发热疾病、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后,可以用解热药对症治疗,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有临床研究表明,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发生率的高低与输入的白细胞数量有关,目前普遍认为,白细胞含量小于5×106/升时能有效防止发热的发生。因此,输注去除白细胞的血制品可有效预防其发生。对于易患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受血者,在输血前应用抗致热原性药物可有效减轻发热反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