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公害水产品的认证由两方面组成: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无公害水产品三个主要控制环节是产地环境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上市产品控制,以此来确保水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满足社会大众消费需求。当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三种类型:绿色、有机及无公害。本文简要分析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发展现状,提出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20.056
在无公害农产品组织结构中无公害水产品是主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有三种类型: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国家为了保障社会大众消费权益与消费安全,由各地政府出面对水产品的产地环境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上市产品控制机制已经普及,现阶段水产品安全质量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与规范,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公共安全度较高的品牌。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消费者观念的转变让无公害水产品成为民生消费热点。
1 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的发展现状
1.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吉林省经过认证的无公害产地相较去年增加103家,截止到今年5月份,无公害产地规模认证已经扩大到87504公顷,在整体养殖面积中无公害认证产地占有比重为35%,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养殖产品有172个,产品量占养殖总量的15%,无公害产品总量高达1.9万吨。至此,能够看出吉林省无公害产地认证与产品认证数量在不断增加,使无公害产品总规模不断增大。
1.2质量安全得到保障
在《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中提到:“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统一要求,各级水产品认证机构配合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获证单位进行养殖投入品、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进行监管,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等有效措施,对池塘养殖、冷水鱼养殖等易出现质量事故的获证生产单位重点督查”[1-3]。针对无公害企业每年下发技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水产品养殖行为。在标准化的养殖操作规范要求下,已经获得产品质量认证的生产单位能够做到抽查从不出现质量问题,不仅确保了获证产品的公信力,而且树立了自身品牌形象。
1.3品牌效應初步显现
以各级相关无公害水产品机构的引导与支持为主,鼓励已经获得认证的生产企业提出应用无公害水产品品牌标志申请,以此来强化自身品牌宣传力度,打开产品市场知名度。通过调查可见,已经申请并应用无公害水标志的商品,在知名度、价格等多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产品销售量也有大幅度增长,养殖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2 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发展的对策
2.1地方政府应加大无公害水产品政策扶持力度
提高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发展速度,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才能进一步改善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现状,进而提高无公害水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针对具有市场前景、收益成效可观、品牌与规模力度大的无公害水产品企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以此带动吉林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实现水产品生产链的延长,从而增加无公害水产品的附加值。
2.2 认证规模需扩大以提升获证产品总量
从微观角度来看吉林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与获证产品总量都有所提升,现阶段无公害产地规模认证已经扩大到87504公顷,在整体养殖面积中无公害认证产地占有比重为35%,已经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养殖产品有172个,产品量占养殖产品总量15%,无公害产品总量已高达1.9万吨。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吉林省无公害水产品认证相较“十二五”时期确定的,获证产品量占养殖产品总量60%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各级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机构应加大吉林省生产基地的建设与扶持,以“一体化”认证为主降低申请单位的成本,提升申报单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此来推进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发展的速度。
2.3 提升品牌公信力与经济效益
随着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对水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让无公害水产品成为消费热点。严格落实获证单位的产品抽样检查工作,针对品类多样的冷水鱼池塘养殖获证单位要加强监督与检查力度,使其在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中规范养殖操作,并对其实施全程的养殖监控,确保获证单位产出无公害的水产品质量。制定严谨的养殖行为规范与工作流程,定期为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与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安全。因此,在标准化的养殖操作规范要求下,已经获得产品质量认证的生产单位能够做到抽查不出现质量问题,在确保获证产品公信力的同时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还可以提高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全省无公害水产品管理工作会议在石家庄召开[J].河北渔业,2016,(03).
[2]天津:162个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成 市民吃更多放心鱼[J].食品安全导刊,2016,(15).
[3]陈冬林.无公害水产品的生产与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6,(01).
作者简介:于元淳,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