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民俗文化与特色小镇结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基于历史文化走旅游发展路线的特色小镇,能够更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从而保持小镇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建设,能够使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并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目前多地的实践看来,民俗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我国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多年来发展动力普遍不足,即便是全国重点镇也面临此问题。近年来,浙江等地特色小镇的发展充满活力,其经验说明特色发展将是未来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成了我国历史文化型特色小镇开发的丰厚资源。对于开发者而言,借力民俗文化做好小镇开发和运营,具有极高的运用价值。任何一种共同体都需要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即特色小镇这种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民俗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和新型共同体,当然更需要建立赖以维系的共同精神纽带,更需要重构和强化将小镇居民聚合、联结在一起的民俗文化凝聚力。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而是一个以某种新兴产业或历史经典产业为基础,汇聚相关企业、机构和人员,具有某种要素集聚功能的区域,是一个功能再聚焦、人才再集聚的“重新联合或聚合”的新聚落、“产城融合共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一种运营方式、建设方式、政府服务方式等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创业创新共同体。与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小镇相比,特色小镇尤其是新兴产业特色小镇往往民俗文化积淀相对薄弱、民俗文化基础不深。与具有共同历史、价值、风俗、方言的传统行政区域相比,来自四面八方的创业创新主体带来了各自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多样性民俗文化背景,构成了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新聚落。
一个完整的特色小镇应当是一个地方民俗文化聚合体,必须具有独特的肌理结构和建筑风貌、鲜明的文化主题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小镇特色商业功能、满足旅游休闲功能的旅游要素、常驻人口和相应的生活方式、独特性格和情调品味这六大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小镇的文化内涵,更是评判其市场活跃指标的集中反映。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着力塑造民俗文化品牌,树立民俗文化标杆,形成民俗文化特色,这是民俗文化作为特色小镇内核的必然要求。推进特色小镇文化建设,要着力推动“民俗文化+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功能、扩大特色小镇的文化积淀、提升特色小镇的文化品位,实现民俗文化让特色小镇更加美好、特色小镇让民俗文化更具魅力的互动双赢。
特色小镇建设靠小镇居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一种发展理念必须直接连接到人们的愿望、诉求,使他们能够从中切身感受到与自身的相关点,才能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成功的分享会进一步强化相互认同和群体认同,群体的凝聚力会进一步增强。这就意味着特色小镇总体发展理念突破和创新的着力点,不是建构脱离小镇居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形成一种以“产城人文”为结合点、以生产和生活为切入点、以历史民俗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为深沉动力的新型价值观、新型人生观、新型发展模式、新型人际关系,是一种把创业创新共同体总体发展目标与成员个人生活和创业创新诉求、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特色小镇创业创新主体从中能够切身感受到,实践之。
民俗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特色”的核心和灵魂。特色小镇不仅是以舒适休憩与人居环境建设为基础、以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培育壮大为目标的创业创新共同体,而且也是以民俗文化特色形成与认同为支撑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新载体。相当一部分特色小镇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本身就是地域传统民俗文化特色传承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生动实践。特色小镇既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重要功能平台,也是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这种气氛、特征和灵魂,就是特色小镇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生命信息”、“遗传密码”,就是特色小镇最具魅力的民俗文化特色,就是维系特色小镇这个共同体的根和魂。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相比,民俗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特色。正是民俗文化特色赋予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以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灵气。
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特色应该是鲜活的、具体的,是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是自然景观、社会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构成的视觉图景,以及这些视觉图景给人们带来的各种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特色小镇的意念和意象,是民俗文化内涵、自然环境、精神状态、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同时又渗透于产业特色、生态特色、功能特色之中。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特色不等于各子系统民俗文化特色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子系统协同作用所产生的新质,是自然、人文、景观的相互交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和谐统一。在特色小镇规划和发展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既立足乡土,传承历史,深入挖掘和发挥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和优势,又要引领未来发展,使地方民俗文化特色与当代民俗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之能够对整个特色小镇的特色化发展产生导向作用。要坚持产业平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与民俗文化建设相协调,创业创新与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民俗文化软实力培育与精神素质提升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本来与未来、继承与创新、保护与利用等的关系,坚持在规划中强调民俗文化特色,在建设中突出独特民俗文化魅力,在发展中塑造独特民俗文化精神,切实把强化民俗文化特色、彰显独特民俗文化魅力贯穿到特色小镇建设的全过程,提升特色小镇的民俗文化形象、民俗文化品位和民俗文化影响力。民俗文化是特色小镇的灵魂和命脉。特色小镇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赋予其与众不同的历史人文气息或现代文化气息,它能让特色小镇靓起来、活起来,也能火起来。
特色小镇是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发展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发展驱动转变的创业创新共同体。创业创新是一个创办新事业、开拓新领域、发现和捕捉新机会创造出有价值新事物的过程。推动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必须把培育与弘扬创业创新民俗文化作为前提和条件。从现实来看,有两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将是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是传承历史的,另一种是创新未来的。传承历史的小镇并不是被动发展的或是纯粹“博物馆”性质的小镇,它应该是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并且能够引领该产业创新发展的产业集聚,是把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的小镇。从外部观测看,这种类型的小镇应该是具有浓重的产业历史和文化积淀,能带领该产业走出一片新天地。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民俗文化,关键在于引导创业创新主体在成功面前始终志存高远、不安现状,始终怀抱忧患意识,富而思进,永不懈怠,营造出一种以创业创新为荣,不思进取为耻的良好民俗文化氛围,形成人人争当创业创新先锋的局面。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对创业创新者是否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是否能够吸引生产和生活要素、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最终也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不仅能够激发创业创新灵感,而且能够对创业创新者产生亲和力、向心力,能够产生一种“筑巢引凤”的吸引力。正因如此,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于提升硬件环境、体制环境、法治环境、治安环境、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培育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民俗文化,既要重视体现一般创业创新民俗文化的共性,又要重视呈现自身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将拥有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完善的交流与放松空间、舒适的居住场所,可以让小镇居民在繁重的智力创造之余身心上得到修复与愉悦。在这种新载体新平台新聚落上形成的创业创新民俗文化,将是一种与休闲民俗文化加以融合,富有现代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气息的新型民俗文化。“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优美特色小镇恰恰提供了有益于脑力劳动者舒心地创业创新、休憩、工作的环境,对于创业创新者将是一个难得的天堂,赋予了创业创新民俗文化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即寓创业创新于休闲之中,寓舒适休憩于创业创新之中,以生活的心态和方式来创业,将和谐融合、宽容大气的生活心态和氛围引入创业创新创造活动之中。创业创新活动不再仅仅与吃苦耐劳、空乏其身、劳其筋骨的艰辛等相联系,它还与愉悦、快乐、轻松、开心等心理状态相联系。这就把特色小镇的创业创新提升到了现代发展的制高点、民俗文化经济的结合点、日常生活的切入点。实现创业创新民俗文化与休闲民俗文化的水乳交融,将生活、创新和创业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创造中享受生活,享受创造,使创业创新创造成为生活的核心内容,不仅体现了新经济发展要求、现代人生存价值追求,体现了引导特色新兴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和当代模式,也体现了特色小镇创业创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重视强化文化功能意识。运用民俗文化的动力和路径有效助推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在塑魂、育人、兴业、添乐、扬名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有利于挖掘特色小镇文化资源、提供文化服务、提炼文化品质,有利于特色小镇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化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多种功能互动叠加,实现特色小镇文化功能“聚而合”、文化形态“精而美”、文化产业“特而强”、文化机制“活而新”。
2.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特色小镇区域内文物资源的调查、挖掘和保护工作。我区正在创建培育的特色小镇所在区域(兰亭、湖塘、平水、稽东、马鞍等镇街)都具有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挖掘区域内历代名人人文资源,加强对区域内文物建筑、工业遗产、传统村落等的保护修缮和展示利用,多渠道筹资建设特色博物馆、艺术馆,探索建立主题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区,以彰显文化特色,优化人文环境。
3.用心保护非遗文化资源。注重保护特色小镇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传承工艺文化精髓。可以特色非遗资源为基础,譬如以安昌古镇、柯桥古镇等为基础来创建非遗主题小镇和民俗文化村,加强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力度,设立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基地和教学研究基地,在非遗主题小镇试点非遗工作站建设,搭建企业、高等院校(特别是利用好我区区域内的高校资源)与小镇对接平台,培育和孵化新的历史经典产业类特色小镇。
4.积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特色文化活动和优质文化资源向特色小镇倾斜,在特色小镇设立文化站、文化礼堂,派驻文化员,激励文化志愿者参与特色小镇文化建设,以提升特色小镇居民文化素养,丰富特色小镇文化生活。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多渠道投资特色小镇图书馆、文化馆特色分馆、美术馆、纪念馆、文化中心等相关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在特色小镇优先搭建更加有效、更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5.精心打造文化艺术品牌。促进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建设,立足小镇文化积淀和文创产业特色,打造以传统戏曲、传统手工业、美术书画等为特色的文化主题小镇,搭建我区专业院校、艺术院团与特色小镇的对接平台,搭建文化艺术展示表演平台,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文化艺术人才资源等支持,支持、鼓励已经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区内外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展会与特色小镇合作开展展览展示、演出交流等特色文化品牌活动。
6.着力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强化特色小镇文化、旅游、产业功能融合,以文化资源为内涵,以产业资源为引导,以旅游业态为载体,充分发挥我区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产业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小镇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加强静态和活态展示,实现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支持文旅企业进驻特色小镇,打造文旅众创空间,开发建设文旅创客综合体,投资开发文旅创客景区、创客街区、创客公寓。
7.不懈提升文化创意水平。在小镇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中嵌入文化元素。推动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农业开发等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特色小镇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不断完善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与科技、金融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重点培育一批协同创新发展的文创示范企业,支持文化创意设计企业入驻特色小镇,鼓励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开发文化创意产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创新合作载体和平台,共同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形成特色小镇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品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文物文化单位、文创机构等开展联合,培养特色小镇文化创意与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