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少敏
协同教育是指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教育资源、教育力量主动协调、积极合作、形成合力,对教育对象实施同步教育,以求教育效果实现最优化。[1]家校协同教育属于协同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学校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而产生的协同效应,包括家庭协同学校教育和学校协同家庭教育。[2]目前,学校越来越重视家校的沟通联系,并进行家庭康复任务的安排等。然而,许多听障儿童家庭只是被动参与,与学校的教育未能达成同步。为了建立长效的家校协同康复体系,促使家校主动协调、同步发展、形成合力,我校开设了“亲子同训”课程,通过开展协同诊断评估、协同制订康复计划、协同康复训练等同步康复活动,促使家校协同康复教育科学化、同步化、深度化和常态化。
“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的推进,听障儿童康复状况不断改善。进行教育诊断评估是为特殊儿童提供最适合的教育的基础,只有通过现状分析、找准起点、制订计划、定期监控、突破难点,学前听障儿童才能获得科学有效的康复训练。
为了给学前听障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我校协同家长完成康复教育前期及阶段性的教育诊断评估,具体内容和流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了解听障儿童的身心特点和家庭环境。入训前,要求家长提供儿童近期听力诊断、助听评估及体检报告,填写基本信息资料,包括儿童的生长发育史、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家庭状况及社区环境等。入训登记后,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家访,实地对听障儿童的家庭状况、生活环境和社区环境等进行了解,分析把握环境中的人、事、物与听障儿童康复的关系及影响。[3]
二是对听障儿童听觉语言、言语功能及学习能力的诊断评估。根据家长提供的资料,学校组织团队对听障儿童进行听力检测、听觉语言能力、言语功能及学习能力的诊断评估,了解其听力损失情况、听觉语言及发音状况。
三是分析结果,明确教育的起点。诊断评估后,教师与家长协同分析结果,找到听障儿童学习的优势和弱势,有针对性地协同制订“亲子同训”康复教育计划。
四是进行教育安置。了解听障儿童的优弱势、潜能和学习障碍后,综合考虑其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等,与家长协商,做好教育安置工作。
五是开展阶段性康复教育诊断评估。阶段性康复教育诊断评估包含学期、学年及康复后的评估,即经过一学期的康复训练后,评估听障儿童在听觉语言、言语功能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是否有进步,家长是否掌握训练方法,“亲子同训”康复目标及家庭康复目标能否实现等。
个别化教育尊重每位儿童的学习起点、学习能力,有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前进,能满足听障儿童的个体差异。[4]我校的“亲子同训”是在个别化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密切互动,形成合力。因此,协同制订个别化“亲子同训”康复计划,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训练内容及策略,家校协同康复教育方能步调一致。
我校的“亲子同训”康复计划包含两份计划和三个方面内容。两份计划是指个别化教学计划和家庭康复计划,各自包含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为年度计划,即一学年内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达成的目标;短期计划为月度计划,即每月分步落实长期计划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三个方面内容是指康复训练内容、长期康复目标内容和短期康复目标内容。康复训练内容包含听觉、言语、语言、认知和沟通等领域知识;长期目标指家校从长期协同康复训练中希望获得的成果;短期目标指家校协同康复过程中要落实长期目标所需完成的阶段任务。我校康复计划制订的流程为:教师和家长协同制订康复计划—康复训练团队商议计划是否科学合理—教学部门审核—计划实施和效果反馈。在制订计划时,首先要求教师和家长协同做好学生目前的听力语言情况、学习能力水平分析等基础性工作;然后分析学生目前需要学习什么、未来需要学习什么,从学生已有基础出发,与各领域知识整合起来,满足学生不同领域康复的需求;最后协同确定康复的方式、过程和策略。[5]因此,在制订康复教育计划时,要将学前听障儿童个体和基于康复标准的课程联系起来,同时要考虑到家庭康复活动或环境条件的支持,确保听障儿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各方面能力均有明显的进步。
听障儿童听觉介入后,从言语的感知到言语的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持续、有效、科学的康复训练可缩短康复的时间,提高康复的效果。[6]然而,在这漫长的言语学习过程中,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其第一任老师。在父母与孩子亲密的接触中,孩子能以最自然的心境去学习。家长若能利用家庭丰富的日常生活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自发主动地学习,养成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良好品质,并结合学校或康复机构科学规范的训练,进一步掌握社会交往和沟通技巧,将会缩短听障儿童的康复时间,使其更快地融入主流社会。[7]由此可见,家校的深度协同康复极其重要。
为了构建深度协同的家校康复教育模式,我校在“医教结合,全面康复”理念的指导下,以学前教育为基础,采用听觉口语法,开展由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亲子同训”教学活动,以期康复质量最优化。首先,要求家长参与“亲子同训”课堂教学,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家长不仅要协同教师完成康复训练任务,还要运用教师的训练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教师给予指导;课后,教师针对家长在训练时存在的问题及家庭康复训练方法和技巧给予指导,并在《家校协同康复——日康复教育效果记录表》(表1)上填写训练内容和训练要点,家长按要求进行家庭训练,并记录家庭康复情况、存在问题和需求;最后,教师根据儿童的情况和家长的需求进行书面或当面指导。在协同开展“亲子同训”教学中,家校双方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建立了平等、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听障儿童量身定制了康复计划,促使家校双方深度合作。
表1 日康复教育效果记录表(家校协同康复)
(一)开展家长培训。为了把家长培养成专业的“家庭教师”,我校通过举办专家讲座、校内培训等形式,组织家长学习康复理论、康复技巧及方法,提高家长的信心和康复能力。同时,加强实时指导,除当面指导和书面指导外,加强网络交流与沟通,建立每日家庭康复视频微信交流制度,即家长将家庭训练的小视频发给教师,教师通过微信进行指导,通过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答疑解惑,与家长携手同行。
(二)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每学期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一次康复效果展示,家长和儿童共同完成一次语言表演活动,每月组织一次生日会等,使家校联系更加密切,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同时,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听课、评课,个案研究交流,开展“我与孩子共成长”康复故事评比和家长经验分享会等。
(三)开展送教服务。在开展家校协同康复教育过程中,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虽能参与教学,但不能很好地利用家庭环境对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方法单一,效果不明显;还有些家庭成员不重视儿童的家庭康复等。为了帮助家长更快成长,使其家庭成员改变观念,我校安排相关教师定期送教上门,实地进行指导和交流,帮助家长解决困难,引导家长协同做好孩子的康复教育工作。
实践证明,“亲子同训”不仅让学前听障儿童实现了家庭康复与学校专业康复相结合的早期干预,而且推进了家庭康复教育,提高了家校协同康复教育的水平,保证了康复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