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叶,知秋
—— 关于“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的思考与探索

2018-10-17 08:58文|
岭南音乐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乐理知识点

文|

2016年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主办了首届“互联网+音乐教育峰会”,会上就远程教育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开展了钢琴等科目的远程授课;2017年10月,星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信息学计算与工程学院音乐信息学实验室签订将人工智能植入专业教学的合作协议,并在该实验室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以“互联网+音乐教学”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近十五年的学术、学位论文有238篇(截至2017年10月),其中2015年之后的文章占了56.3%;网络中已上架的国内外音乐学习软件不胜枚举。由此一系列的现象可见,当下的音乐教育也正在“互联网+”的社会形态中前进着。然而,在这股洪流中,基本乐科又占了多少份额呢?已有的研究成果是否已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了呢?笔者带着此疑问,结合近年来的实际教学情况,大胆提出构建“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设想。

一、提出“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的原因

基本乐理,是基本乐科中的一门必备课程,是音乐学习中的一块基石,为视唱练耳、和声等作曲技术理论及音乐表演课程夯实基础。为此,这门科目成为了国内外考级、考学、专业音乐院校中的一门常考项和必修课。学习该科目不仅需要对音乐本身的感性体验,更需要逻辑有序地记忆及大量反复的练习。基本乐理本身的必要性及其学习过程的重复性也正成为了广大学生与教师的头疼之处。

笔者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以下现象:

1. 教学环节中缺失课后监管部分。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对学生的课后监管基本上是脱节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完整地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完全按照教学要求完成课后练习,其余学生会存在各种程度的偷工减料。因此,懒惰的学生会因缺乏练习而逐渐脱离教学进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并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程序。

2. 教学评价过于笼统。由于在课后的教学工作中,大多仍使用人工手动阅卷、批改作业的方式,其输出数据使得教师对于学生是否掌握该知识点的评价缺乏精确性。在一般情况下,教学评价的反馈数据往往只是该次测试或作业的总体情况和普遍问题,缺少对学生的个体分析。

3. 补救教学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后,需要等待教师批改并待下次上课时点评,这无形中是错过了学生巩固该知识的最佳时期。同时,由于受到教学评价反馈信息及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的堂上点评通常也只是解决了共性问题。久而久之,不少学生会陷入知识盲点堆积的困局。

4. 教师工作压力加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若想加强对学生的课后监管、稳定教学进度、保证教学质量,则必须加大批改课后作业的密度、细化教学评价。而这无疑是数倍地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在当前各院校扩大招生的趋势下,此非长久之计。

为此,该系统的产生则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对于学生而言, 该系统可以充当一对一的助教角色,始终监督着学生整个课后练习的过程,除了可以及时提供个性化的练习反馈信息,还可以做到精准控制练习时间、统计完成量、错误分析、引导解题思路等检测诊断式的课后辅导及提供客观的学习评价。同时,学生还可利用碎片时间来学习,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上进行操作,打破学习环境的局限,从而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地保证学习质量。

其二,对教师而言,该系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批改作业的环节,输出深入分析学生共性与个性问题的反馈信息,为调整教学计划提供更加全面详实的数据参考。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缓解教师由于大量重复性工作所造成的压力,还可以节省出更多时间让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和科研探索,逐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程序。

二、“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的初步探索

(一)总体思路

“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的运作,基于“闭环式”的练习流程。闭环(闭环结构)也叫反馈控制系统,指的是将系统输出的测量值与所期望的给定值相比较,由此产生一个偏差信号,利用此偏差信号进行调节控制,使输出值尽量接近于期望值。[注1]将闭环结构运用到该系统有四个步骤:首先,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在系统上发布合适的练习内容;其次,学生按要求完成指定的练习;再次,学生提交答卷后,系统会自动进行评分,并引导其进行错误分析;最后,系统输出数据分析,并自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补救练习,同时,教师可在依据此数据合理地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以及发布下一次练习内容。

(二)具体工作

1. 整理教学内容框架。笔者参照国内常用的基本乐理教程,及2018年广东省音乐术科统考乐理科目的考试大纲,整理出以下教学内容框架(详见下表)。

2. 组建题库。从知识点出发收集及编写合适的题目,每个知识点至少配备20道练习题,每题均配有解题思路分析,以便细化学生掌握情况。

(三)初步实践——以“音程”练习为例的系统展示

在初步实践阶段,已经完成系统各个环节的框架搭建,另选用“音程”这一典型章节开展了题库录入等前期工作。该测试版本已进行了小范围的试验,得出个别数据。下一步会将内测版本在星海音乐学院附中高二年级展开试验,期望能在试验中得到有效的反馈,并运用到其它各章节的设计当中,从而完善此系统,为后期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

以下就“解题思路”“测试结果分析”“知识点分析”“学生情况分析”等界面功能进行简要介绍:

1.“解题思路”界面包括题目的展示、解题步骤及每个步骤所对应的知识点,其后,系统会就此题的完成情况及每个步骤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正确率的统计。

2.“测试结果分析”界面会就该套测试题的整体完成度、正确率、学生个体的完成度及平均用时进行统计和分析。

3.“知识点分析”界面会针对该章节中每个知识点的总体和个体掌握度进行数据统计。

4.“学生情况分析”界面中,系统会以天梯积分的方式计算每位学生对各知识点、各章节及进入系统学习以来所累积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

三、“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合,就是以大数据分析建立模型,更全面有效地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构建“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让其化身一片“叶子”,以一叶知秋,用大数据分析出来的细微迹象,预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安排的趋势。以此为踏板,进而逐步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让传统的音乐教育与互联网进行深度融合,让更多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的学生能接触到一线音乐学院的教学,让基本乐科真正发挥其地基作用。

四、小结

“学习音乐是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同时,往往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了一线大城市当中,这就给很多爱好音乐和想要学习音乐的人带来了不小的阻碍。”[注2]这句话深刻地道出了笔者多年的困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为何不能像“手机支付”“共享单车”那样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科学、实用的音乐教育呢?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虽能提供更便捷的教学,但就现国内流于市面的音乐教学系统而言,质素的确良莠不齐。为此,作为一名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工作者,笔者深感构建“基本乐理课后练习系统”是一项使命,亦籍此抛砖引玉,期望更多专业权威人士关注和投入到此项工作中来,并将其辐射到视唱练耳、音乐鉴赏等科目中去。整合优化传统教学,以科学高效的手段加以运用和推广,推进音乐教育的精英化与普及化,这正是笔者对“传承”的理解。

注释:

[1]引自网络检索“https://baike.baidu.com/item/闭环/5946597?fr=aladdin”

[2]康小康. 试论视唱练耳教学软件的开发与设计[D]. 上海音乐学院,2017 .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乐理知识点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高校乐理与视唱练耳整合课程的多样化教学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艺术考生如何将视唱练耳与乐理知识相结合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画说乐理(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