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教学活动中学习策略差异性的量化研究

2018-10-17 12:06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210046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课后复习能动性主观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210046)

一、研究背景

1.宏观环境

现在的社会处于不间断地变化和发展中,以往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上课需求,教师的教学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变得灵活多样。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倾向的是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人才。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碰撞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活动趋于多样化,学生学习策略的选择也更加自由。如今的课堂,我们更加关注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以体现,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根据其实际情况,挖掘他们的各方面潜能。

2.微观环境

学习主体,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策略等是构成学习的几大基本要素,学习策略是最高层次的学习要素。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也”的重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必须适应和配合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传统课堂时代没有便捷的网络资源,学生可利用的学习渠道相对较少,课前预习的资料只有书本;课中学习依靠的只有老师的教案和即兴发挥;课后复习也仅仅是把课堂上老师的板书原封不动的复制到自己的练习本上。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的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情况,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条件,教师的课堂质量和标准也更加高标准化。鉴于此,我们展开了不同教学活动中学习策略的差异性量化研究,了解大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活动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情况。除学习策略外,教学活动的形式同样与学生学习质量关系密切。

二、理论基础

1.研究假设:在不同教学活动中,运用学习策略的不同,产生主观能动性也会不同,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与学习效果有正相关关系。

2.理论基础:

(1)学习策略量表

学习策略的运用水平是反应学习能力高低的标尺,制约着学习效果。美国澳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 Weinstein等人于 1987 年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LASSI),被广泛应用于学习策略水平的测试。

学习策略量表共有 10 个分量表,主要介绍各变量与学习策略水平的关系(“+”代表正相关;“—”代表负相关)。①态度(ATT):测量学生对追求学习成功、完成相关任务的总态度和动机+;②动机(MOT):测量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③时间管理(TMT):测量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④焦虑(ANX):测量学生对学校和自己的学习成绩的担心程度—;⑤专心(CON):测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⑥信息加工(INP):测量学生使用心理表象、言语加工、领会监控和推理等策略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⑦选择要点(SMI):测量学生在各种一般性的和细节性信息中识别出用以进一步学习的重要信息的能力+;⑧学习辅助(STA):测量学生创造和使用辅助性技术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⑨自我测试(SFT):测量学生使用复述和理解监控技术以确定对学习信息理解程度的能力+;⑩考试策略(TST):测量学生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

(2)情境认知理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和符号学说的失误。情境观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理论,也是一个实践活动;同样知识也不是静态的规则和事情,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是动态建构的结果,简单来讲,知识是一种能力,一种适应人类动态发展的能力。情境认知理论强调:教学的一切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与学习活动的展开最好在真实的人类社会的场景中,而不是虚拟建构的。学习者如果将新知识运用于真实的日常情境中,将更多的实践穿插在教学活动中,才能唤起学生大脑中沉睡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能动性,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学习是在学习公共体的基础之上的,学习的个体和共同体通过实践进行交流,才能达到学习的效果。情境认知理论在教育学中影响很大,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的开发都要参考情境认知理论。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情境认知理论仍然在虚拟学习等高科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三、研究过程

1.确定研究问题

纵观当下“信息爆炸”的数字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获取知识的时间却在大大缩短,刚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的他们必须要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模式,必要的是学习策略的变革,希望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的常规学习活动有三个基本模块组成: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这三项学习内容都是以教师要上课的书本知识为主,很少能接触到课外的拓展知识。老师的授课形式大多为面对面纯语言讲授,师生互动少。在信息化时代,传统课堂缺乏活力,学生的听课兴趣也是一落千丈,因此呼吁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所以我们决定从学习策略这个主题入手,提出以下问题: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是否会对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影响?旨探索信息化时代下教师教学活动和大学生学习的关系,构建出对师生都有利的学习模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2.确定研究模型和理论基础

在确定好研究的主题以后,紧接着要确定研究中的各变量,自变量为学习策略;因变量为主观能动性;可控变量为教学活动的形式;研究假设微:在不同教学活动中,运用学习策略的不同,产生主观能动性也会不同,学习策略的应用水平与学习效果有正相关关系。其中,理论基础主要基于“情景认知理论”和“学习策略量表”。

3.确定研究方法,实施调查,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来对课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南邮的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综合了解和分析他们现有的学习策略。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含14道题目,题目共分为三大板块: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基于情境认知三大理论)。在三大板块问题的前面设置了3小题来检测调查者学习活动的侧重以及学习能力。问卷题目根据李克特量表编制,数据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问卷中将被试者的态度五个维度:非常同意;同意;无所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以强弱程度依次加分,将分值输入spss,利用描述统计中频率分析,来得到被试者主观能动性的强弱状态。

2.问卷结果与分析

(1)基本学习行为与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58.21%)倾向于根据具体学习情况采取课前、课中、课后的不同学习渠道组合,选择课前预习的占比很小(1.49%),课中学习占25.37%,课后复习占14.93%。基本可以全神贯注学习者为62.86%,基本不可以全神贯注学习者为0%。选择只上课,不进行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学习流程的人数占比为1.49%,选择先预习在上课然后课后复习的人数占比为55.22%。根据以上数据分析,不同教学活动中,当代大学生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重视课前预习活动的人数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根据我国教育课程设置以及长达12年的小初高初等教育,大学生难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

初步提出三个假设:

①课前预习的学习策略对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显著。

②课中学习的学习策略对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显著。

③课后复习的学习策略对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显著。

(2)课前预习情境

①课前要进行预习?

②每节课前都会留出固定的课前预习时间?

③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有作用?

分析结果如下:

认为应该进行课前预习的同学占到百分之30以上,同样认为不应该课前预习的也占30%左右;47.2%的同学不会留出时间进行课前预习; 30%的同学认为课前预习有作用, 31.4%的同学表示没作用。第二题的方差为0.994,在三个题目中数值最小,离散程度最低,说明大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管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是学习策略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课前要不要进行预习这个问题离散程度最高,大学生观点不一,说明在课前预习阶段的学习策略作用下,大学生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主观能动性动机很弱,一不小心就会消失。课前预习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策略对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不显著假设成立。

(3)课中学习情境

①在课堂上应该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对大学生有用处?

图2

40%的同学对课堂讨论表示无所谓态度,37.1%的同学支持课堂讨论;42.9%的同学不太关注在线课程,30%的同学同意在线学习的好处。课中学习中,体现了学习策略量表中“专心”这一分量,虽然观点不一,但是离散程度较低(图2),认为在课堂上应该保持主观能动性的人数比反对的人多。对于网络课程的学习,观点离散程度较大,说明大学生在学习策略辅助能力这块有待加强。假设二不成立,课中学习教学活动的学习策略对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4)课后复习情境

①有必要在每阶段学习后进行竞赛来检验学习成果?

②在每阶段学习过后应该开展开展与学习内容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读书分享会,趣味运动会等?

图3

在课后复习这一块,两题的均值都比较高,统一的人数远大于不同意人数。说明大学生在这块的学习策略能力较高,创造和使用辅助性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比较强,主观能动性保持在高度活跃状态。大学生更愿意参与到课后竞赛与活动当中,而不仅限于课上教师传授的内容。假设3不成立。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测量,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活动中主观能动性较低,超过1/3的学生基本没有课前预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中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愿意参与课堂,基本能调动九成以上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但是有近8成的学生课堂主导能力不足。课后学习中,过半的学生愿意再次投入与课程相关的学习中,课后考试测评的焦虑感测评占比也有数量过半的学生产生焦虑。

五、结论

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学习策略差异性明显。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课中学习与课后复习的重要性大于课前预习。根据学习策略量表分析,态度、动机、专心、信息加工等分量都体现出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提高主观能动性是学习策略水平提高的重点。

新时代大学生应有自主管理时间的能力,创新性与实践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期望与要求,所以此时,学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学习策略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隐与外显两部分,内隐是学习者自身对整个学习过程的掌控、调节,而外显是学习的外部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教学活动既能引起个体对学习策略的态度,又是一种外部环境对学习策略产生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不同教学活动对学习策略的影响。

根据此研究,为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几点教学活动意见:

1.课中学习活动中提高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一节高质量的课堂互动比枯燥的知识内容本身而言更具意义。

2.课后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明确任务与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自己制定一个良好的学习规划。

3.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引入数字化、信息化教学,与时代接轨,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性,提升知识的高度。

4.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实践操作部分,让大学生利用不同方式深入挖掘未知领域的无限可能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课后复习能动性主观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动性投入研究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后印象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微课视角下高师院校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究
对立与存在
七步教学法教学效果研究
“关注48个生活细节”活动之课后复习要及时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