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双修”背景下传统滨水景观的修复与发展研究

2018-10-17 12:06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

(南京林业大学210037)

一、背景

城市滨水串联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是一个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其自由开放式的空间格局,塑造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方式,自然天成和人工建造而成的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使人驻足停留。

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力迅速发展,自然生态被忽视,自然水体遭到污染,滨水景观在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后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现如今科技迅猛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人们开始注重生态保护,改善滨水的生态状态更是重中之重。

二、“城市双修”的概念及方法

“城市双修”是指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是城市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发展手段,在这理念下对城市水体、山体、植被、湿地等有效修复,既可以使原本被破坏的自然景观得到恢复,也可以使原始景观焕发生机。(如图1)

图1 南京雨花区罐子山山体修复设计(笔者自绘)

在城市修补过程中应避免大拆大建,保持原有的生态肌理,在此基础上有机更新,使城市肌理得以延续与发展,也使城市人口回味历史的记忆。在城市生态修复中,应该将原始生态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注重城市与生态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然生态能为人类居住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应附属于人类的活动与意愿,在进行生态建设时应该尊重生态发展的自然规律,不应人类意愿而大肆改造,注重其生长规律。如此才能达到生态修复的目的。

三、滨水景观的概念及构成

滨水景观是指将相隔水体进行设计形成的美丽风景,可分为河,江,湖和海。滨水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以及观赏风景的场所。

城市滨水景观分为两类:物质和非物质。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可分为三种结构形式:斑块,廊道、基质。非物质景观是基于这三种物质景观,并通过人类活动形成感性的感觉,基于物质景观的文化视角,形成高层次的设计目标,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景观。

四、传统滨水景观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滨水景观的概念不为人知,人们对其内涵与意义了解甚少,因此也未被人们所熟知。人们对于滨水景观的了解也来源于“藏风得水”一说。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城市建设中重视自然环境,主张将自然山水融入设计之中,将设计与自然结合,尊重自然景观,保留大量的原始自然风貌,在自然肌理的基础上进行人为建设,“天人合一”和“尊重自然”的理念得以倡导。中国古代就重视水利建设,由此大部分的天然河流得以保留,也因此滨水景观得以发展,一条河流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兴衰,是历史长河的见证者。

五、古代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的特点

古代滨水景观与神灵有关,因为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有所曲解,所以产生了“神灵”一说,因此根据“风水”的理论,开始利用一些自然条件,建造依山傍水的城市景观。昆仑和蓬莱的神话,使人们向往和崇尚仙境。这也就出现了“一池三山”的滨水景观。

封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命脉,为了满足自身追求奢华生活的享乐,于是在沿袭各朝代的景观建设的同时,开始大力建造诸多人为景观,将自然山水与人为景观相结合,将文化融入景观之中,在传统滨水景观中融入人为景观,使之不断向人为景观过渡。

中国古代滨水注重“天人合一”的体现,在众多古代滨水景观中,多以自然滨水为主,体现自然风景,加以人造景观的点缀,很好的保护了自然山水的生态面貌。

盛唐和秦汉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滨水风格,并在后世得到沿袭,这一时期将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注重体现文化内涵,这也是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直至明清时期,各方面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这也促进了古代滨水的发展。

六、“城市双修”背景下滨水公园的建设方法

1.水系统营造

城市的不断发展使城市的布局发生改变,崛地而起的高楼占据了城市绿地,河流成了城市发展的水系命脉。河流承担了城市的水系枢纽,滨河景观也日益受到重视。“城市双修”背景下对生态进行修复,河流包括在内。在早期滨水景观设计中,视觉与美学的表达是设计重点,而忽视了生态的体现。生态修复要求将被破坏的滨水进行疏浚,使其在蓄洪排涝方面承担重要作用,成为城市的天然集水池。

此外,对被污染水体进行截污、清污。在进行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增加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和雨洪设施,使其发挥自然功能,结合一些海绵设施,在雨季时存储雨水,在旱季时成为浅凹绿地,丰富自然景观。

2.生境系统营造

原有河流生境模式单一,无法解决滨水自身的生态问题,在原始的自然滨水区如湖泊、湿地等可增加鱼塘、农田、岛屿等生境模式,丰富生态系统,也成为更多生物的栖息地,使动植物共同生存。

七、“城市双修”背景下滨水公园的建设原则与意义

1.原则

水是一种自然之物,它的延绵象征着城市的文明历史,是一个灵动的整体。从滨水区发展的历史来看,必须遵守几个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设计的本质是为人类服务。在进行设计创作的同时需要考虑到人体舒适度、无障碍需求、空间尺度、行为方式等与人感官密切的要素。

(2)道法自然原则

水是自然之物,自然是生存之基。“城市双修”背景下的滨水公园建设必须考虑到自然因素。自然基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山水格局、植物群落、空间形态等设计背景。因此设计的前提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打造自然之上,山水之间的景观风貌。

(3)整体化

现代设计强调逻辑表达与景观一体化,而景观设计就是系统性设计。整体性设计作为系统性设计的第一要素,起到了引领规划的全局作用。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场地的整体布局,大到功能区的空间布局划分,小到公园标识系统都需要统筹全局和视觉同一性。(如图2)

图2 南京雨花区罐子山山体修复效果图(笔者自绘)

(4)生态性

自从2015年提出“城市双修”,生态修复作为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态先行”的原则贯穿设计始终。在设计的过程中,在对城市的山体、水体、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使之达到原始生态功能。(如图3)

图3 南京雨花区罐子山生态修复(笔者自绘)

(5)文化传承

在千城一面的公园规划中,区别于不同公园特色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域文化的有所区分。在景观规划设计中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挖掘文化底蕴,提取文化元素,保留文化记忆,传承历史文脉,打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气息的城市公园。

2.意义

“城市双修”是注重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关系、建设和保护的协调关系、自然与人的亲近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下使生态环境符合自身生长规律,避免了因人类喜好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滨水景观是天然的自然景观,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传统滨水景观随着时代的更替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状况做出改善,长时间的时代变迁使滨水遭到一些破坏,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是设计的前提,在此基础之上,保留优良的传统滨水景观的设计思想,与现代设计手法相融合,使其具有现代意义。经过修复和设计的滨水景观能够焕发新的生机,不再停留于人类只可以观水而不亲水的局限,在提供人类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科普教育的开放空间之余,使人亲于水,感于水,保障生态可持续型发展的同时,使人与水产生互动。

八、结论

滨水景观场所是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谈论家常的空间,是人们交谈互动场所,使人们忘记疲惫,寄情于眼前美景的圣地。因此在设计的初期,就应该将生态放在首位,在设计过程中不破坏原有自然风貌,后期的现代融合也应保持其完整性。希望在未来的滨水设计中将功能、原始风貌、生态、审美多方面有机结合。创造生态前卫又不是自然野趣的滨水景观。

传统滨水是历史的延续,它所承载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记录了一个城市发展与兴衰的历程。传统滨水的发展更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见证者,是历史的延续。因此保护好传统滨水尤为重要。但是在社会的进步中,传统滨水未必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一些自身系统也会随之衰退,这就需要现今社会对其进行整治,使其传统系统注入新鲜血液,更舒畅的流动存活。加之以现今的设计与生态理念,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得以更长久的延续与发展。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生态
景观别墅
“生态养生”娱晚年
布赖滕巴赫景观酒店48°Nord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黄韬 滨水新城齐集三大“兴奋点”,绝版人居成就溢价黄金期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长抓政治生态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