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一丹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于2005年、2006年两次赴湘湖考察指导工作,并亲手在度假区种下了一棵香樟树,他对当时的湘湖建设高度评价:“钱塘江就好比一条龙,湘湖和西湖是龙的两只眼睛。现在湘湖呈现出来的新面貌让人为之一振,和西湖一样成为浙江的点睛之笔,简直是换了人间。”
从2003年一期工程启动至2016年三期工程建成开放,湘湖实现了美丽的蜕变,真正实现了还湖于民,正在孕育新的城市传奇。
湘湖金融小镇 傅春江/摄
记 者:在2003年以前,美丽的湘湖沦为了湖沼和田地,当时在怎样的背景下,湘湖走上了综保之路?
王靖江:据史书记载,湘湖成湖于4000年前,因湖景宛若潇湘,故名“湘湖”。随着历史变迁,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因人们从事水田种植、水产养殖等生产活动,湘湖的湖面日益缩小,更由于砖瓦厂取土烧砖,使得湖体千疮百孔。湘湖一度越变越小,曾经只见烟囱、不见风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湘湖等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民生事业欠账较多、环境容量承载下降等问题更加突出,与日益富裕的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的矛盾不断显现。萧山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找到一条既能切实有效化解矛盾并具有明显示范引领作用的路子,为萧山的持续发展破瓶颈。全区上下为此进行了广泛调研,征求多方意见,认为湘湖有着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又地处于生态保护与城市拓展区块的关键连接处,是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绝佳“示范田”。
2003年,湘湖保护与开发工程正式启动。15年来,在省市区上级部门的领导下,湘湖创新探索出一条集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优化、民生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于一体的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之路。2006年,湘湖一期建成开放,2011年,湘湖二期建成开放,2016年10月,湘湖三期建成开放,开放景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湖面6.1平方公里,面积与西湖接近,基本上恢复了古湘湖的历史形态,真正实现了退地还湖、还湖于民。
记 者:湘湖之美,首先在水,为了恢复湘湖的清丽面容,湘湖是如何治水的?
王靖江:水是湘湖之灵气所在。湘湖目前总蓄水量达到2310万立方米。湘管委始终坚持把“保护好一湖秀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全域管理、内外联动,治理巩固湘湖的水体生态。
一是全面建成环湖污水管网。避免了污水直排湘湖,保护湘湖水质。二是建立科学的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我修复力。通过增加水草量,综合采用水生动植物、暴氧、流动、撒药等自然生态净化水措施,以确保湘湖水质四季清澈。三是引入人工湿地技术。充分利用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能力的特点,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实现污水的高效净化。四是加强控制监测。每天一次水质预警监测,开展湖面巡视保洁。五是科学调控景区旅游强度,尽可能减少旅游发展对湘湖水域环境的影响。
受访人:王靖江
湘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闻堰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街道办事处主任
记 者:湘湖的保护与开发如何在传承文脉的基础上,彰显出湘湖独特的人文内涵?
王靖江:湘湖是浙江文明的发祥地,跨湖桥文化和越文化都在此留下重要遗迹。坚持文化为根,传承历史文化、培育现代文化、引进世界文化,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湘湖的每一处历史文化景观遗存,都展现出“修旧如初、似曾相识”的独特韵味;融入了“开放、活力、包容”的现代文化,引进了“交流、共享、和谐”的世界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文化共融共生、交相辉映的格局。
一是对景区内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科学保护与修缮。度假区内现有国家级文保点1个——跨湖桥文化遗址,省级文保单位1个——越王城山遗址公园,市级文保单位2个,市级文保点3个。湘湖在适度开发中重现历史真实,经过多次论证,原址就地保护,投资1亿元建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日最大游客量控制在2000人左右。
二是重塑历史景观,推陈出新,在整合中延伸人文风貌。以跨湖桥文化、越文化为核心,打造湘湖跨湖桥景区,努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以湘湖一期区块为核心,全面系统地挖掘文化底蕴,打造德惠祠、道南书院等延续湘湖的文脉,充分挖掘跨湖桥文化、越文化、湖田水利文化、诗词文化,构建 5大文化体验区,形成 3大文化线路。2019年,将举办跨湖桥文化节、湘湖十景评选等大型活动来提高景区竞争力,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是专业系统研究,提升文化竞争力。2010年,成立湘湖(白马湖)研究院,开展湘湖历史文化的研究,举办跨湖桥文化节,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把推进湘湖建设和挖掘人文、培育人文的过程结合起来,注重挖掘再现湘湖历史上的人文色彩,将湘湖故事、文化融入每一处景观。
记 者:近年来,湘湖已成功举办休博会、国际动漫节等多项国际活动,如何将湘湖打造成为一个国际性旅游目的地?
王靖江:2015年10月,湘湖旅游度假区成为国家旅游局首批公布的17 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后,立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七彩湘湖”“品质湘湖”“魅力湘湖”“国际名湖”,加快景区硬件设施、服务水平提升,加大配套投入。201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我国发起成立的第一个全球性、综合性、非政府、非营利性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总部WTA永久落户湘湖。2018年9月,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活动成功举办,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湘湖。此外,通过举办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峰会、丝路国际联盟大会、中国增材制造高峰论坛及湘湖铁人三项赛、国际彩色跑等赛事活动,通过大数据分析、网络投票及专家评审,湘湖跨湖桥景区成功摘得2018亚洲旅游“红珊瑚奖”“最受欢迎旅游景区”奖项。
当前,湘湖抓住WTA总部落户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的“溢出效应”和院士岛的“人才效应”,加快世界旅游联盟总部、湘湖院士岛建设,加快软硬件提升,丰富产品体系,提升服务品质和管理水平,打造具备国际旅游、文化交往、会议会展、智慧共享的新平台,不断提升湘湖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
记 者:近年来,湘湖以推进“四化三融合”、打造示范区为战略目标,建设“1+4”产业,湘湖金融小镇、湘湖未来智造小镇等产业平台蓄势待发。这些特色小镇各有怎样的规划设计?现在发展状况如何?
王靖江:在大旅游产业带动下,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智慧医疗、文化创意为支撑的“ 1+4”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1”是指以大旅游产业为核心,做强旅游+,打造产业发展集群;“4”是指:高新技术,以未来智造小镇为平台,发展2+1产业,引进3D打印、人工智能、智能硬件等产业;金融服务,以湘湖金融小镇为载体,引进私募股权、私募理财、基金公司、金融总部等机构;智慧医疗,建设特色医疗、健康体检、健康管理、疗养度假、旅居养生等五大功能相结合的健康生态产业链;文提升和项目招引,启动100万平方米的时代智慧科技园方案设计、项目招引储备,将两园作为两镇优质企业招引的孵化基地。化创意,建设演艺创新中心、众创空间、影视后期制作基地、文艺创作基地等文创平台。重点推进“两镇两园”产业平台建设,即湘湖金融小镇、未来智造小镇、湘湖科创园、时代智慧科技园。
湘湖 周少伟/摄
湘湖金融小镇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力争在3-5年内打造为长三角第一流的生态型上市公司投融资总部集聚区、私募金融产业高地和新金融众创空间,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创新示范基地。现已列入第三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并通过省级特色小镇复查考核。累计注册企业669家,总注册资本达到639.5亿元,到位资本265.2亿元。浙商创投、浙大互金学院双创基地、杭商杂志社、凤凰基金、中铁光大、睿阳科技等落户小镇。力争到2020年,累计招引金融企业1000家以上,经营收入超过50亿元,税收达到5亿元以上。
未来智造小镇是萧山区“两带两廊”战略中时代智慧走廊的重要节点,规划面积7.23平方公里,以“一心两轴,多廊多片”为总体布局,以3D打印为基础,在智能硬件系统集成制造、集成服务、智能应用等方面形成产业特色,打造全球影响力的增材制造创新基地,国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基地,长三角领头发却让智能硬件创新基地。按照“3年有看头、6年有势头、9年成龙头”的发展目标,通过努力,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到2020年,力争招引新兴产业项目15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产值60亿元,税收4亿元。目前,3D打印科创园成立,产业规划已通过评审,城市设计正在深化,启动区块建设工作抓紧推进中。同时,度假区依托时代智慧走廊,做好湘湖科创园
记 者:在“后峰会、前亚运”时期,下一步,湘湖如何结合杭州“拥江发展”战略,实现“产城融合、湖城融合、人居环境融合”,打造体现世界名城风貌现代化国际城区示范区?
王靖江:湘湖围绕“拥江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重点做好保护与开发两篇文章,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规划引领,主动参与“拥江融杭”,从重沿湖发展转变为拥江协同发展的模式。全力打造“国际名湖”。坚持以大旅游产业为核心,以高新技术、金融服务、智慧医疗、文化创意为支撑的 “1+4 ”产业发展路径,切实做到“谋划一批、招引一批、建设一批、见效一批”。着力抓好以湘湖金融小镇、未来智造小镇为龙头的产业平台建设、加快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抓好招商引资。坚持以大规划的气度勾勒城市蓝图,深耕城市建设、强化精细管理,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实施交通提升工程、环境提升工程、配套提升工程、管理提升工程。坚持以“旅游+”加快旅游跨界融合,打造旅游4.0时代湘湖模式,成为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抓好跨湖桥景区5A创建、充分挖掘文化旅游产品,提升度假功能、做响“国际湘湖”品牌,做强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赛事(活动)、旅游+会展“四张牌”,不断提升湘湖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打造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